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唐约1050—?

南宋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朝曾入画院,建炎(1127—1130)间太尉邵渊荐之,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善画山水、人物,并以画牛著称。山水画笔墨峭劲,具有中原山川雄峻的气势。喜作长图大幛,山石创“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毅纹亦有盘涡动荡之势。高宗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画牛亦得戴嵩遗法。为南宋四大家之首。存世作品有《晋文公复国》、《江山小景》、《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采薇》等。

李唐

反袁驱汤的勇士——李唐烈士传略 陈首涛 安化文史资料第2辑第164页

李唐

李唐约1050—?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朝曾补入画院。高宗南渡,亦流亡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间授成忠郎、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及牛, 多出新意, 为南宋四大家(刘松年、马远、夏珪)之首。山水画法初学李思训,后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以峭劲笔墨,写山川雄峻气势。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喜作长图大嶂,危峰峭壁具千丈之势,观者无不神惊目眩。画牛得戴嵩笔法。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尝画《雪天运粮图》等,歌颂抗金将士。画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 郭若虚   米芾 ☛
李唐

李唐

即唐朝,以皇室姓李,历史上也叫李唐。邵雍《洛阳怀古赋》:“李唐蟠关中之腹,孕五代之乱离。”——李唐王朝蟠据在关中的腹心,导致了五代的动乱。

☚ 李勃   里咏途歌 ☛

李唐

北宋末南宋初画家。1066年生,1150年去世(一说约1085~1165年,一说约1050~1130年)。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擅画山水,变荆洁、范宽之法,写北方山川的雄峻气势。创“大斧劈”画山石之法。兼工人物,亦善画牛。与刘松年、马远、夏杰合称“南宋四大家”。1114年入画院。1124年作《万壑松风图》轴(188.7cm×139.8cm)。1128年《秋江待渡图》。《江山小景图》卷(49.7cm×186.7cm)。《清溪渔隐图》卷(25.2cm×144.7cm)。《长夏江寺图》卷(44cm×249cm)。《采薇图》卷(27.2cm×90.5cm)。《晋文公复国图》卷(29.4cm×827cm)。

李唐

417 李唐约1050—?

字晞古,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朝补入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流亡临安,建炎年授成忠郎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山水、人物,笔意不凡,工画牛,得戴嵩遗法。山水初师李思训,其后变化,愈觉清新,喜作长图大障,用笔刚劲犀利,皴法如刀斫斧劈,画史称之“大斧劈皴”。画水不用鱼鳞纹,而得盘涡动荡之势,观者神惊目眩,自成家数。构图打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之传统程式,而以“顶天立地,突出描绘近景之构图,开创了山水画又一风貌,为同时代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效法,并影响后世。与刘、马、夏合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图》、《采薇图》(有专条)、《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等。

☚ 李公麟   米芾、米友仁 ☛
李唐

李唐生卒不详

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希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朝补入画院。北宋亡,流寓临安(今杭州)。建炎间,太尉邵宏渊荐之,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南宋高宗甚爱其画,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善画人物山水,尤工画牛。创大斧劈皴,刮铁皴,用笔方硬。改变传统山水画全景式构图式样,代之以局布特写体现全景意境的新章法,山势奇伟,层次分明。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变其法,刻画衣纹以方笔,顿挫有力。传世作品有《采薇图》、《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等。

☚ 张择端   刘松年 ☛
李唐

李唐约1050—1130Litang

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原为北宋徽宗画院画家,靖康之变时逃奔江南,在临安卖画,已近80高龄。由于他在开封时曾在康王赵构府中作过画,赵构即位后他便被荐入宫中,授画院待诏,声誉日上。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的《万壑松风图》画于北宋宣和年间,在中景画出雄峻的山石及山脚下的松林和奔腾的泉水,把观者引入清幽静谧的境界。山石的皴法受范宽的影响,但更注意景物的剪裁,山水形象也更鲜明突出,有深沉迫眉之感。再加上山泉的回环起伏、云雾的穿插掩映,使人感到层次井然、明快爽朗。李唐亦擅人物,他画的《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遁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故事,背景以水墨粗笔画古松野藤,荒山远水,衬托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此图作于南宋初年,在金兵侵宋的情势下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那些屈辱妥协者的不满和对民族存亡的关切。现存李唐的作品还有《江山小景图卷》、《长夏江寺图卷》等。

☚ 赵伯驹   刘松年 ☛
李唐

李唐约1050—1150

北宋末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宋徽宗时任画院待诏。南宋高宗建炎期间,授成忠郎,画院待诏,声誉日上,赐予金带。善绘山水、人物,作青绿画,并结合水墨。保持北宋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创大斧劈皴,(参见“皴”)刚劲壮阔,气势伟昂,用笔方硬。改变传统山水画全景式构图格式,创局部特写的新章法,水墨齐下,阔朗豪放,墨色多变,浓淡交错,淡墨破晕,枯笔“飞白”,在鲜润清新之中又现苍劲浑厚之意。高宗甚喜其画,尝题《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溪渔隐图》(藏故宫博物院)、《采薇图》(藏故宫博物院)等。为南宋长寿画家,相传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作画时,年过80。长江南宋四大(画)家之首。

☚ 王希孟   刘松年 ☛
李唐

李唐约1050—1130

南宋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 (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时入画院,高宗时任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流亡到临安 (今杭州),时年近八旬。擅长山水画、兼工人物画。初学李思训,又变荆浩、范宽之法,作画古朴苍劲,积累深厚。喜用焦墨绘树石,初喻之为“点漆”。尤善布局,写峰峦经路、林桥野屋,蓊郁苍茫,沿回起伏,显出清爽幽静之感。开南宋画院水墨苍劲一派,对后世也很有影响。与刘松年、马远、夏珪合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晚年精品《万壑松风》、《清溪渔隐》、《江山小景》、《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 李贽   李公麟 ☛

李唐约1050~1130

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原是徽宗(1101年~1118年)时画院画家。北方沦陷后,李唐流亡到南宋临安,时年已近80岁,生活贫困,流落于街头卖画度日,被内官太尉邵宏渊所见,荐入朝廷,随复职为画院待诏,并逐渐成为画院中心人物。擅长于人物、山水,又长于画牛。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画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创“大斧劈”画法。画水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涡动荡之状。山石作斧劈皴,积墨深厚是其平日本色。写峰峦径路,林桥野物,都能阴郁苍茫,画深山万壑,气势磅礴,既是峭壁悬崖,又是苍松叠翠,对祖国河山作了无限赞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写群松杂簇于壑内,两边山石突兀丛叠。远峰似剑直入云天,飞瀑直泻而下,汇入河谷,奔流画外。树木繁茂,意境清幽,给人一种湿重的空气拂面而来的强烈感觉。更为别致的是《万壑松风图》的题款,将“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书写在淡淡的远山山峰上,可称是心运独创。李唐的人物故事画,得一时之重,他的《采薇图》、《村医图》都是刻画细腻的好画。《采薇图》取材于商贵族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反对武王伐纣之行动,逃避于首阳山(河南偃师境内),采野豌豆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表现了伯夷、叔齐的民族反抗精神,是当时历史故事画的代表作。

李唐约1050—?

南宋杰出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 (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时,补入画院;高宗南渡,建炎间重进画院,授成忠郎,任待诏,时年近八十。擅长山水、人物,并以画牛著称。山水画笔墨峭劲,具有中原山川雄峻的气概;晚年化繁为简,创用“大斧劈”皴,画水“不用鱼鳞縠纹,而有盘涡动荡之势”;人物衣褶也变为方折劲硬,开创南宋一代画派。存世作品有《晋文公复国》、《江山小景》、《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采薇》等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