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叔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叔同1880—1942近代僧人、艺术家。幼名文涛,又名广侯、成蹊,号漱筒、息霜。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南洋公学肄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留学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西洋绘画与音乐。次年加入同盟会,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艺术团体“春柳剧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剧目。又主编《音乐小杂志》,寄回国内发行。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参加“南社”,与柳亚子、苏曼殊等以文学鼓吹革命。先后任教于天津模范工业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曾兼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及画刊主编。又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精绘画,最早从事我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创作,1914年与夏丐尊等制作、编印了《木刻画集》。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大慈寺跟了悟和尚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在灵隐寺受具足戒,崇信净土宗,致力于华严宗的研究。1931年后专学南山律,创设佛教养正院于南普陀,被佛门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芦沟桥事变”后,提出“念佛不忘救国”的主张,勉励佛教徒要热爱祖国。1942年十月十三日圆寂于泉州。他通音律,工诗词、篆刻,书法驰名海内外,晚年书法益精,得者视为珍宝,曾写经数十种,丰子恺、叶圣陶等为之精印流传。其编著甚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宗传承史》、《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寒笳集》、《南山律文集》、《清凉歌集》、《三宝歌》、《晚晴山房尺牍》、《李庐诗钟》、《弘一大师诗文钞》、《中文名歌五十首》、《李庐印谱》、《李息翁法帖》等。 李叔同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岸,字叔同,别號息霜,别號晚晴老人,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 (清光緒六年) 生於天津。7歲學千家詩、唐詩,並習石鼓文、篆書等。1898年赴上海,加入城南文化社。1900年與名畫家任伯年、書法家高邕之等,組織上海書畫公會。1901年入南洋公學經濟科。1905年秋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入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習西洋油畫,並入音樂學校兼習鋼琴。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同年與曾孝谷等人發起組織“春柳社”。1910年回國,任天津模範工業學堂圖畫教習。次年3月加入南社。1912年春,在上海先後任《太平洋報》、《文美雜誌》編輯。1913年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 (次年改名為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教授,後又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等音樂、美術教授。1918年赴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同年受戒於靈隱寺,法名演音,號弘一,人稱弘一法師。1935年在南普陀創辦佛教養正院。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逝世。終年62歲。著有 《春游》、《送别》 等。編撰有《寒茄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記》等。 共1首 (词)清·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漛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尺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共1首 (词)清·李叔同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 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 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共1首 (词)清·李叔同 城南小住。 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 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 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共1首 (词)清·李叔同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 前尘涉渺渺风思量,祇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 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共1首 (词)清·李叔同 ① 哀国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门作。 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 江山如画日西斜。 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 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 洛阳儿女学琵琶。 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诗人、戏剧家。名文涛,字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1896年进上海南洋公学读书。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并研习钢琴音乐和作曲。1907年在东京与曾孝谷等发起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扮演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主角,曾轰动日本剧坛。1910年回国后,参加南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主编《太平洋画报》《文美》杂志,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美术主任教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员。1918年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1942年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他是中国最早提倡话剧,研究西洋绘画、音乐艺术的艺术家,培养出不少有成就的艺术人才。著有《李庐诗录》《南闽十年之梦影》《惠安弘法日记》《晚晴集》《弘一法师歌曲集》等。 ☚ 徐卓呆 王钟麒 ☛ 李叔同戏剧家。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去世。1905年赴日本留学。参与创立“春柳社”活动。1907年,在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饰演主角。 李叔同 119 李叔同1880—1942音乐、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初名李广候,字息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入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参加《茶花女轶事》和《黑奴吁天录》等话剧演出。创办中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1期)。1910年归国后在天津、上海任美术、音乐教员,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后兼任南京高等师范)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专研戒律。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他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先后编入《国学唱歌集》(1905)、《中文名歌五十曲》(丰子恺、裘梦痕合编,开明书店,1921)和《李叔同歌曲集》(丰子恺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其代表作《送别》、《春游》较有影响。 ☚ 沈心工 萧友梅 ☛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幼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至1910年间,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并参加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参加《茶花女轶事》等话剧演出。又创办中国最早的现代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归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学校,担任绘画、音乐教员,培养了一些艺术人才。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从此专研戒律,但仍与文化教育界有联系。他选曲填词的《送别》、《西湖》和《忆儿时》等歌曲,文辞秀丽,富于意境和韵味,曲词结合贴切,深受青年喜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现存有《留别》、《早秋》和《春游》(三部合唱)3首,其中《春游》大约作于1913年,是我国早期的优秀的多声部创作歌曲,具有抒情清新的风格。出版的歌集有《国学唱歌集》(1906年)、《中文名歌50曲》(1921年)和《李叔同歌曲集》(1958年)。 ☚ 沈心工 中国现代专业音乐 ☛ 李叔同 李叔同见音乐史“李叔同”。 ☚ 沈心工 肖友梅 ☛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Lishutong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1905—1910年,在日本东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我国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1906年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向国内发行。1910年归国后任教于津、沪,并曾任《太平洋报》文艺栏总编辑与《文美杂志》的主编。1912年任浙江第一师范等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出版《国学唱歌集》,其中为黄遵宪爱国诗歌《军歌》配曲的《出军歌》,和用民间音乐曲调《老六板》填词的《祖国歌》等,都表现了爱国热情。后来所作多为描写自然景物的抒情歌曲,有些带有伤感、消极的情绪。他的乐歌,多选用西洋和日本的曲调自己填词的,少数是自己作曲。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文辞秀丽,选曲填词,注意词曲结合。他最早选用合唱歌曲填配乐歌,有些歌曲还带有钢琴伴奏谱;自己作曲的《春游》和《留别》二首,可分别为三部、二部合唱曲。其代表作还有《送别》、《忆儿时》、《晚钟》、《月》、《西湖》、《春景》等,其中,《留别》、《春游》是采用西方作曲法写成的我国最早的合唱歌曲。所作乐歌大部收入《李叔同歌曲集》(1958年丰子恺编)。 ☚ 沈心工 箫友梅 ☛ 李叔同 李叔同李叔同 (1880—1942),近代艺术教育家、画家、诗人。初名文涛,改名岩、岸、息、哀、婴、倾,号息霜、圹庐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19岁随母移居上海,入南洋公堂肆业。参加沪学会,以文驰名。又组织上海书画公会,从事金石书画。1905年留学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习西洋画,又入音乐学校习钢琴。1907年与曾孝谷、陆镜若等于东京组织春柳社,演戏剧,因扮演 《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两剧中的主角,轰动一时。1910年回国,任天津工业专门学校美术教师。1913年在上海参加文学团体南社。任 《太平洋报》 文艺编辑,主编 《太平洋画报》; 又与柳亚子主编 《文美》 杂志。继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师。丰子恺、刘质平为其得意门生。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潜心佛教佛典的研究,编著许多律学典籍文献,总称 《南山律苑丛书》。精书画,篆刻,诗作意境深远,文字隽秀,颇富哲理。主要著作有《清凉聚集》、《晚晴山房书简》、《惠安弘法日记》、《李庐印谱》 等。 ☚ 于右任 毕加索 ☛ 李叔同 李叔同李叔同 (1880—1942),近代艺术教育家、画家、诗人。初名文涛,改名岩、岸、息、哀、婴、倾,号息霜、圹庐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19岁随母移居上海,入南洋公堂肄业。参加沪学会,以文驰名。又组织上海书画公会,从事金石书画。1905年留学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习西洋画,又入音乐学校习钢琴。1907年与曾孝谷、陆镜若等于东京组织春柳社,演戏剧,因扮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两剧中的主角,轰动一时。1910年回国,任天津工业专门学校美术教师。1913年在上海参加文学团体南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主编《太平洋画报》; 又与柳亚子主编《文美》杂志。继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师。丰子恺、刘质平为其得意门生。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潜心佛教佛典的研究,编著许多律学典籍文献,总称《南山律苑丛书》。精书画,篆刻,诗作意境深远,文字隽秀,颇富哲理。主要著作有《清凉聚集》、《晚晴山房书简》、《惠安弘法日记》、《李庐印谱》等。 ☚ 于右任 毕加索 ☛ 李叔同1880~1954Li Shutongmodern man of letters,playwright and painter,also a monk. Works:Anthology of Master Hongyi,A Collection of Autumn Weeds,etc. 李叔同1880—1942著名艺术家、名僧。名息、文涛, 别名岸、哀公、息霜、婴,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天津人。父筱楼,操银行业,生时父年六十八岁,母王氏时年二十余岁,系侧室。五岁时父去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母迁居上海,入南洋公学肄业,参加沪学会,以文章驰名上海。还与上海书画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所作书画金石冠绝一时。1905年留学日本,入上野东京美术学校,研究西画, 又入音乐学校,研究钢琴;又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剧社,演《茶花女遗事》及《黑奴吁天录》,自饰旦角;又办《音乐小杂志》。1910年返国,任天津工业专门学校美术教员。不久迁居上海,在城东女校任教,参加“南社”;同时担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主编副刊画报;又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3年去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师。不久,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音乐教师。1916年入西湖虎跑大慈山。后得马一浮先生指示, 舍道信佛,于1918年在虎跑寺披剃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 云游各地,居无定所。曾住浙江温州庆福寺和福建泉州各寺。起初崇奉净土宗,后专修律宗。他生活极度节俭,芒鞋破缽,是一个苦行头陀。平生兼长绘画、、音乐、戏剧、诗词、书法、金石等艺术,出家后一概屏除, 独专书法,经常书写佛号、经文, 广结胜友。佛法著作甚多,其中《四分律戒相表记》,尤为著名。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其灵骨一部分葬于泉州,一部分葬于杭州虎跑寺,均建有墓塔。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号息霜。近现代浙江平湖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及油画。曾创立最早的艺术团体“春柳社”,在话剧《茶花女》中饰主角。回国后,在浙、宁等地教授音乐和绘画。工诗词、书画、篆刻,著有歌曲《春游》、《早秋》等。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人称弘一法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