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凭箜篌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唐诗篇名。七古。李贺作。见《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李凭,当时善弹箜篌的梨园弟子。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箜篌,一种弦乐器。箜篌种类多样,李凭所弹乃竖箜篌。约作于元和五、六年(810、811)在长安任奉礼郎时期。此诗运用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调动自然界和神话中一系列富于审美特质的形象,极写李凭弹奏箜篌的技巧之高和感染力之强。“似景似情,似虚似实”(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迷离惝恍,变幻不羁,在描写音乐的诗歌名作中独具一格。吴汝纶评曰:“通体皆从神理中曲曲摹绘,出神入幽,无一字落恒人蹊径。”(《唐宋诗举要》卷二引)方世举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诗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形容弹奏箜篌效果的强烈,可谓想落天外,戛戛独造,宋人杨万里称之为“惊人句”(《诚斋诗话》)。 ☚ 城东早春 梦天 ☛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①,空山凝云颓不流②。湘娥啼竹素女愁③,李凭中国弹箜篌④。昆山玉碎凤凰叫⑤,芙蓉泣露香兰笑⑥。十二门前融冷光⑦,二十三丝动紫皇⑧。女娲炼石补天处⑨,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⑩,老鱼跳波瘦蛟舞(11)。吴质不眠倚桂树(12),露脚斜飞湿寒兔(13)。 【注释】 ①吴丝蜀桐: 以吴 (今江苏)丝为弦,蜀 (今四川)桐为琴身,代指箜篌制作之精美。高秋:深秋。②凝云:云凝结貌。颓不流: 颓然不能流动。③湘娥:湘水之神娥皇、女英。传说舜帝死于苍梧,二女寻夫,泪洒斑竹。素女: 霜神,善于感伤。④中国: 国中,指长安。⑤昆山: 昆仑山。玉碎、凤叫: 形容弦声清脆激越。⑥芙蓉: 荷花。香兰: 兰花。⑦十二门:长安四面各三层门。十二门代指长安。⑧紫皇: 天上最高的尊神。⑨女娲补天: 传说古代共工和颛顼争帝,共工怒触不周山,柱折天漏,女祸炼五色石补天。⑩神妪: 名成夫人,是善弹箜篌的神女。(11)老鱼、瘦蚊: 大鱼和长蚊。(12)吴质: 吴刚。(13)兔:指月中玉兔。 【诗大意】 精美的琴声试弦于深秋,彩云来谛听不肯飘走。湘神和霜神都听得愁苦,李凭在长安弹起了箜篌。如昆山玉碎凤凰在啼叫,荷花在流泪兰花在微笑。长安的城门融去了冷光,美妙的琴音感动了紫皇。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天惊石破漏得秋雨行行。梦入神山去教神女弹技,大鱼长蛟欢腾狂舞。吴刚身子靠着桂树,听得不想入睡,月宫中的玉兔听入了迷,露水打湿了身体也不知道。 【赏析】 箜篌,古琴名,有横弹竖弹两类,李凭弹的是二十三弦的竖箜篌。她是中唐宫中的乐师,最善于箜篌独奏。许多人听了她的演奏都很感动,并以诗称颂。其中以李贺的这首诗最有名。 全诗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主要交待演奏的人物、时间、地点。诗所描写的是这样一番情景:在天高气爽的九月,忽听箜篌拨动起弦声,在那终南山上空流动的白云,便立刻簇拥到长安城的上空谛听,再也舍不得离开了;稍一试弦,便如泣如诉——是哪来的琴声这样感人肺腑,原来是李凭在京都弹起了箜篌。 按理说,将何人、何地、演奏什么乐器、水平如何等告诉读者,是最易枯燥乏味的,但我们读了这几句,却感到诗味盎然,意趣横生。其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第一,诗人在交待这些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倒叙法”。先竭力渲染气氛,然后介绍人物,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增强了作品的情趣;如果一上来便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岂不索然无味? 第二,诗人说李凭是弹奏名手,不是用抽象介绍法,而是借助于丰富的意境进行烘托。例如,不说如何引人入胜,而说“空山凝云颓不流”。既然连彩云都来凝聚谛听,舍不得离开,对听众的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又如,借助于湘水之神和秋霜之神的悲泣愁苦来表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内容,这不比说无数个“技艺高超、凄惋动人”更有说服力么? 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正式写李凭的弹奏,着力于具体刻画和描写其演奏技巧和艺术魅力。 先写演奏的抑、扬、顿、挫之音,说那清脆的声音就像“昆山玉碎”,铿锵悦耳,交错叠出; 那婉转的声音就像凤凰长鸣,悠扬动听。那微细的美妙之音,时而像荷花上滚动着的晶莹的露珠,时而又像喷香的兰花在向着人们微笑。 接着描写弹奏的艺术感染力:说箜篌的弹奏,时而音色清温,暖气吹拂,如同和煦的阳光普照整个长安城内,再也没有半点寒意; 妙音入云,上干宸聪,连天上的玉帝都大受感动! 继而又写弹奏的急管繁弦。说当演奏到高潮的时候,声如霹雳轰鸣,直震得地动天惊,就连女娲炼五色石补好的那块青天,也被震破了,从而秋雨淅淅沥沥地降到了人间。 读了李贺描写音乐的这些诗句,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白居易在《琵琶行》 中描写音乐的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与李贺,对音乐的描写都是极生动的,我们并不想给古人分什么高下、优劣,而是想通过这些佳句的比较,更清楚地看到他们各自的不同特色,白居易写琵琶的演奏,基本上都是从听觉来写声音,而李贺写箜篌的演奏,却调动了各种知觉和联想,因而显得更加瑰丽多姿,异彩照人。例如“昆山玉碎凤皇叫”,这是以声喻声,是从听觉来写的; 而 “芙蓉泣露香兰笑”,就是以视觉来写听觉了,是说听了那种弹奏,就仿佛看到了荷花上滚动着露珠,香兰也在发出微笑;下面的“十二门前融冷光”,则又从写视觉改为写感觉了,是说听到那声音使人感觉非常温暖,整个长安沉浸在这暖气之中;“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又由听觉、视觉、感觉升华到了对音乐魅力的想象,既然人们听到弹奏如此受感动,那么,天上的玉帝听后也绝不会例外的。写到“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诗人更振起了幻想的翅膀,将音乐的魅力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纵横千古,浩瀚无垠的艺术境界。“石破天惊逗秋雨”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句,它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等,都是以新颖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而得到人们的称赏的。后来人们赞扬好的诗文,就常用“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一成语。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是写诗人对李凭演奏的评价。我们看到,诗人本是在评价李凭的演奏水平,但他不是笨拙地下一个评语,而是变了一种极为新鲜的手法——说我听了李凭的演奏,回家去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李凭被最善于弹箜篌的女神成夫人请到神山里去了。她教成夫人演奏的绝技时,只见到深水中的大鱼,兴奋得在波涛中穿来跳去;那修长的蛟龙,也翻腾狂舞;而月宫中的吴刚呢,也早已听得入迷,倚着桂树,不肯离开,不肯入睡;就连月宫中的玉兔,也已经停止捣药,只顾听这动人的音乐,被深夜的露水湿了身体一点也不觉得。这种以回忆梦境的方式来写诗人对演奏的评价,不比说 “技艺超凡、感天地、泣鬼神” 更有力量吗?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艺术性很高。最大的特点: 首先在于“用常得奇”,“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他极善于把别人不易写生动的内容表现得有声有色。这种化平凡为奇崛的才能,是他人难于企及的。宋评论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沧浪诗话》),李贺可称得起深知诗家三昧的人!这首诗的第二大特点就是想象特别丰富,尤其是第二段中对音乐的描写,他不但善于以声喻声,还善于以形绘声,还能够以感觉来体会声;同时,他能将神话传说信手拈来,把音乐的意境描绘到了丝丝入微的地步,创造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李凭箜篌引
【释】 1.吴丝;吴地盛产蚕丝,丝质精美,可以做琴弦。蜀桐:蜀中产的桐木,木质优良,是造乐器的好木料。吴丝、蜀桐都是制造乐器的好材料,这里代指乐器箜篌。张:开,指开始弹奏。高秋:深秋。古人以九月为高秋。凝;凝聚。颓:本义为坠落,此是阻滞、堆积的意思。凝云颓不流,谓飘荡的浮云被乐声阻止,凝滞不能流动。《列子·汤问》篇记载说,古代有个善于歌唱的秦青,当拊节悲歌时,“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这里即化用此意,形容乐声响动,极富吸引力。 2.江娥:指溺死于湘水的帝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据《述异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闻之痛哭,挥泪于竹,竹现斑痕。遂投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善鼓瑟,弹奏悲切的音调,抒发哀愁。这里把江妃啼竹、素女鼓瑟等悲凄、哀愁事例和眼前的箜篌演奏联系起来,渲染音乐的感染力。中国:即国中,指京都长安城中。点明弹奏地点,和下文的“十二门”、“动紫皇”等语相关合。箜篌(音konghou):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多弦,有大、小、竖、卧等各种形状。据本文描述的特点,李凭弹奏的为竖箜篌。 3.昆山:即昆仑山,是古代著名的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美妙。芙蓉:荷花的别名。“芙蓉泣”、“香兰笑”,形容曲调的幽咽和欢快。按此二句,上句写高弹,下句写低弹。从这两句至篇末,都是写弹奏技巧的高妙,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美妙艺术境界。 4.十二门:据《三辅皇图》载,唐长安城东、西、南、北每面三门,共十二门。融冷光:是曲调所透出的清冷之气,如一片寒光笼罩了长安城。二十三弦:汉宫中使用的一种箜篌,有二十三根弦,体曲而长,竖抱于怀中双手演奏。此指李凭弹奏的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高的神为太皇、紫皇、玉皇,这里借指最高统治者皇帝。 5.女娲 (音 wa) 补天:女娲是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她和伏羲氏共同创造了人类。据《淮南子》记载,古代共工氏为颛顼所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之缺。石破天惊:谓乐声响彻云霄,把补天之石惊破。此是夸张乐声惊动天界。逗:引。逗秋雨,谓由于天石惊破,引出秋雨降落,极言乐声惊天的艺术效果。 6.梦入神山:李凭演奏技艺高超,惊动了仙界,于是在梦中被邀往神山去传授技艺。“梦入”是想象之词,另解以为是听音乐的人沉醉于乐声中所产生的幻觉,仿佛于梦中闻见李凭为神仙演奏,亦可通。神妪 (音yu):即神女,取意于《搜神记》中好音乐、能弹箜篌的神化人物成夫人。以下三句都是写给神女演奏引响的反响。鱼跳蛟舞:是写江海中的鱼龙闻乐而欢跃。语本于《列子·汤问》:“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7.吴质:三国时人,与音乐无涉,注家均以为是吴刚之误。神话传说,吴刚因学仙有过失,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露脚:义同“雨脚”,指像雨点一般连续下落的露珠。寒兔:指月中之兔。神话传说月宫中有玉兔,此二句说箜篌声吸引了月中的吴刚,直至夜深被寒露打湿,尚自倚树不眠。 【译】 吴丝蜀桐制作的箜篌, 弹奏—— 在九月深秋, 空山的流云呵, 顿时—— 遏止不走。 那娥皇、女英呵, 斑竹挥泪流, 善鼓瑟的素女呵, 也为之哀愁, 呵! 原来是李凭 在国都长安弹箜篌。 似乎是昆仑山的玉石碎了, 似乎是百鸟之王凤凰高叫, 似乎是芙蓉哭泣出白露, 似乎是馥郁的兰花在笑。 长安城的十二座威武的大门, 被一片寒光笼罩。 李凭手中的二十三根琴弦呵, 感动了天帝、妙音直达九霄。 惊破了女娲补天石, 逗引来秋风飒飒雨萧萧。 神灵漫舞呵,魂梦游遨, 遨游神山呵,为神女指教。 老鱼为之鼓波涛, 瘦蛟为之舞蹈。 月中的吴刚呵,斜倚着桂树, 再也难睡着, 直到—— 斜飞的寒露 打湿了凝神倾听的玉兔。 【评】 此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年间。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一位以弹箜篌而闻名的艺术家,杨巨源也有《听李凭弹箜篌》诗:“君王听乐梨园暧,翻到云门第几声。”“引”,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郭茂倩《乐府诗集》有《箜篌引》等。 诗人方扶南比较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几篇名作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概括甚好。 李贺此诗,除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铺陈箜篌质地之美,点明时令,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明人物地点及“弹箜篌”的事情,第七句“十二门前”以长安城的现实世界与天上世界对照之外,余皆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摹写声音之美妙,其中除第二句以秦青拊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故事外,余皆有神话色彩。其中人物则有舜南巡死于苍梧,为之痛哭而竹现斑痕,遂投水而成女神的娥皇、女英;有善鼓哀瑟,抒发哀愁的神女素女;有炼石补天的女娲;有被罚在月宫中砍伐桂树的吴刚(吴质当为吴刚之误);甚至连宇宙万物之主宰玉皇大帝也在其中,而动物则有昆仑山的“凤凰”、月宫中听呆了的玉兔,还有人间的鱼蛟,但却是“老鱼”、“瘦蛟”;植物则有“泣露”的“芙蓉”、会笑的“香兰”等等。可谓牛鬼蛇神,无奇不有。 在人界、鬼界、天界、仙界之间,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空山凝云颓不流”,尚为人界;“江娥啼竹”此为仙界;“十二门前”复回人界,“动紫皇”以一“动”字,即腾身于汗漫天国,“女娲炼石”以下,均为天上世界尔!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其中最负盛名者。乐声而能使石破天惊,引逗来滂沱秋雨,艺术效果至极矣!“老鱼跳波瘦蛟舞”亦甚奇特。鱼偏写“老”而蛟专举“瘦”,见出李贺“瑰诡”“诡谲”诗风。 李凭箜篌引[唐]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②,空山凝云颓不流③。 湘娥啼竹素女愁④,李凭中国弹箜篌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⑦。 十二门前融冷光⑧,二十三丝动紫皇⑨。 女娲炼石补天处⑩,石破天惊逗秋雨(11)。 梦入神山教神妪(12),老鱼跳波瘦蛟舞(13)。 吴质不眠倚桂树(14),露脚斜飞湿寒兔(15)。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贺《李长吉文集》。李凭,中唐时代善弹箜篌的宫廷乐师。箜篌(kong hou空侯),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瑟而小。有多种类型。李凭所弹,为二十三弦的竖箜篌。引,古乐府诗常用曲名。②吴丝,吴地所产的丝,此指箜篌弦。蜀桐,蜀地产的桐木,此指箜篌身干。张,调弦,此指弹奏。③凝云,凝聚的浓云。颓,低坠下沉的样子。④湘娥啼竹,湘娥,即娥皇、女英。传说中帝尧的女儿,也是舜的两个妃子。舜南巡,死在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二妃追至,“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任昉《述异记》)。二女沉没湘水,成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湘夫人和湘君。素女,神女。《史记》:“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乃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封禅书》)⑤中国,即国中,国都之内,指长安。⑥昆山,即昆仑山,传说是产玉的地方。⑦芙蓉,即荷花。香兰,清香的兰花。⑧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这里代指长安。融,消融;此指冷气散布蒸腾的样子。⑨动紫皇,惊动天帝。紫皇,传说中道教的天帝。⑩女娲(wa蛙),古代神话人物。据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女娲曾炼五色石把天的缺处补好。(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11)逗,引惹。(12)神妪(yu遇),神女,号成夫人,能弹箜篌。(见干宝《搜神记》)妪,妇女。(13)《荀子·劝学》:“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此句即用其意,以形容乐声之美妙。(14)吴质,传说中的月中仙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15)露脚,露水落地为露脚。寒兔,神话传说中的月中玉兔,这里代指月轮。 〔分析〕 李凭是当时著名的乐师,有一手箜篌绝技,杨巨源在《听李凭弹箜篌》诗里说:“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说:“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李贺对李凭弹箜篌的赞美,更是别开生面。诗一开始先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地点和音乐效果。吴丝做弦、蜀桐为干,首先描写了箜篌的精美;“张高秋”,又点明了弹奏的时间。第二、三两句写弹奏的艺术效果。秋天,是天清气爽的季节,但音乐却能够响遏行云,你看高空的行云不是因为音乐声而凝聚、而停留了吗? 湘水女神湘君湘夫人听到音乐后,竟然会泪洒斑竹;素女本是擅长音乐的神女,她也被音乐感动得哀愁不止,可见演奏技巧的高超。那末,是谁在演奏呢?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既点了题,又交代了地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直接描写箜篌的声音。用玉石碎裂来形容乐曲的激越清脆;用凤凰和鸣来形容乐曲的婉转柔美。这是以别种不同的音响来比喻乐曲的音响,是从诉诸人的听觉角度讲的,着重表现乐曲高低抑扬的变化。荷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好像是哭泣时的点点泪花;兰花初绽,好像是解颐开颜,笑容可掬,随着它的笑声,还传来了阵阵清香!这是用荷花兰花的表情,通过视觉和嗅觉两种角度讲的。着重表现乐曲欢乐、悲伤的感情变化。 但是诗人的目的,并不在向读者介绍乐曲本身的内容,他并不想在描写声音本身上多用笔墨。所以在用上面两句描写乐声之后,又回转头来描写乐曲的艺术效果。最后八句诗描写的范围相当广阔。写了人间:乐曲使长安城冷气森森;写了天上:乐曲惊动了天帝;写大自然的变化:乐曲使补天石破,引起秋雨淅沥;写了山:神山中解弹箜篌的神女在向李凭请教;写了水:幽涧中的老鱼瘦蛟激动得跳波起舞;写了月宫:是乐曲触动了这位谪仙的愁怀,吴刚竟然因听音乐而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任凭晨露的沾湿。 诗人描写了这样广阔的范围,描写了这样五花八门的内容,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李凭的箜篌演奏技巧,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姚文燮在《昌谷集注》中说,音乐如此美妙,“但佳音难觏,尘世知希,徒见赏于苍玄,恐难为俗人道耳。贺盖借此自伤不遇……”我们认为,这首诗主要是赞美李凭弹箜篌的艺术技巧,描绘他所创造的奇特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那样离奇、那样幽怪,同时也就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但这种心境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曲折的、折光的反映。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作品很多。清人方世举说:“白香山江上琵琶(即《琵琶行》)、韩退之颖师琴(即《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即《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它说明了三个人的不同创作风格。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他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反映出音乐的美妙,所以能“移人”;韩愈和李贺都用了夸张、想像来形容音乐,但韩诗不怪僻,李诗则怪诞、幽僻,境界清冷,所以说前者“惊天”,后者“泣鬼”。 这首诗的结构很有特点。它是先渲染箜篌乐曲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用乐曲本身把读者引入意境,然后才点明是李凭在弹奏。对声音的直接描写也不多,只有中间四句。诗的重点是摹写乐曲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就能够使我们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了解李凭艺术的高超。结尾也是戛然而止。好像乐曲还没有完结,诗人只是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奇异的艺术境界、艺术氛围中去,以后他就不管了,剩下的由读者自己去领会、去体味,具有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诗中的想像、比喻和夸张手法也是光怪陆离、色彩斑烂。从空间来说,忽而上天、忽而下地、忽而入山、忽而出水;从人物说,既有月里吴刚、天上紫皇、山中神女,也有水中的女神、知音的素女;气候则白云、秋雨,植物则兰花、芙蓉,鸟兽则凤凰、鱼蛟,真是五光十色,耀人眼目。诗人的想像力在飞腾。通过这些想像,流露了他沉埋心底的感情,具有“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的特点。 李贺的诗,在艺术上也有不足。诗里不乏精警惊人的句子,却不能创造出完美、深邃的意境;运用了许多比喻、充满着丰富的想像,却不能构成完整统一的形象。诗人手里挥舞着许多缤纷华美的彩带,却没有把它们制成无缝的天衣。读者跟随诗人的笔,跳上跳下,左奔右突,但要掌握诗人的思路,却很不容易,减少了诗歌的感染力。正如《麓堂诗话》所说,“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评说〕 郭濬《增定评定唐诗正声》:“幽玄神怪,至此而极,妙在写出声音情态。” 黄周星《唐诗快》:“本咏箜篌耳,忽然说到女娲、神妪,惊天入月,变昡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长吉耽奇凿空,真有‘石破天惊’之妙,阿母所谓是儿不呕出心不已也。然其极作意费解处,人不能学,亦不必学。义山古体时效此调,却不能工,要非其至也。”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约作于元和五、六年(810—811)间,时李贺在长安官奉礼郎,有缘接触宫廷乐师李凭。箜篌本为胡乐,约于东晋武帝时由西域传入,在唐十部乐中,多数皆用二十三弦之竖箜篌。此诗即写听李凭弹箜篌的感受。 前四是全诗的引子,三句写音乐的开始,第四句才点出何人、何时、何地、如何。首句不说破箜篌,而以“吴丝蜀桐”代之,暗示乐器选材之精,制造之美;“张”是诗人选择的最恰当的动词,嵌在丝桐与高秋之间,不仅指张设乐器,而且兼关秋气高张;二三句在大段描写音乐前先营造一下气氛,于是演奏者出台亮相。 以下八句描写李凭的箜篌演奏。五六换仄韵,玉碎凤叫,写乐声之清和;花谢花开写乐声效果,而以“泣”、“笑”代谢、开,化无声为有声矣。七八换平韵,言长安十二门前的冷光(月光)也为之融化了,箜篌声甚至感动了天帝。以下四句换仄韵,由乐声联想到淅沥秋雨,由秋雨联想到天漏,由天漏而联想到女娲补天处之石破,翻空作奇,出人意表。神山之神妪指成夫人——传说为晋代兖州弹箜篌的好手。有人说这里的“教”是受动用法,即就教于神妪,如江淹受五色笔于神人、王羲之学书于卫夫人,似较合于常情;然作主动用法,则违乎常理,而李贺诗正以违乎常理为特色,固不妨照字面解会。 末二句暗示曲终人去,音乐效果还在。连月中仙人(吴刚)神物(玉兔)都还沉浸在乐声馀韵中,没有睡意,也感觉不到露气的清寒。诗写奏乐,伴随着景的推移,所以王琦玩味道“当是初弹之时,凝云满空;继之而秋雨骤作;洎乎曲终声歇,则露气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时实景也。而自诗人言之,则以为凝云满空者,乃箜篌之声遏之而不流;秋雨骤至者,乃箜篌之声感之而旋应。”这种理解是富于启发性的。 全诗大量运用了神话材料如江娥(湘妃)、素女(嫦娥)、紫皇、女娲、神妪、香兰、桂树、老鱼、瘦蛟、寒兔等,妙于组织,所谓虚荒幻诞、出神入幽,无一字落常人蹊径(《唐宋诗举要》)。清方世举曰:“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①,空山凝云颓不流②。湘娥啼竹素女愁③,李凭中国弹箜篌④。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⑤。十二门前融冷光⑥,二十三丝动紫皇⑦。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⑧。梦入神山教神妪⑨,老鱼跳波瘦蛟舞⑩。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1)。 【解题】 此诗约作于元和五、六年(810、811),时李贺官奉礼郎。李凭:当时善弹箜篌(kong hou),的宫廷乐师。箜篌:弦乐器,又名空侯或坎侯。本为胡乐,约东晋武帝时由西域传人,在唐十部乐中,西域各地和高丽等伎乐皆用二十三弦之竖箜篌,李凭所弹即此种竖箜篌。引:乐曲体裁之一,《乐府诗集》有《箜篌引》。此诗赞美李凭演奏箜篌所产生的艺术魅力,用多种手法描摹,以声拟声外,还用形态、色采、气味、光线、温度拟声,想象奇幻,词采浓丽。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注释】 ①吴丝蜀桐:吴地盛产质地优良的蚕丝宜做乐器的弦,蜀地盛产美材桐木宜做乐器的身。此处“丝”“桐”即代指箜篌。张:演奏,拧紧弦索准备演奏谓之“张乐”。高秋:深秋,指九月,点明时间。 ②此句意谓箜篌声响彻天空,空山的云被凝住而颓然不能流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处用其意。颓:衰败。③此句意谓乐声使湘娥感动得倚竹啼哭,素女因自愧不如而发愁。湘娥:指传说中溺死于湘江成为女神的舜的二妃,详见前李白《远别离》注。素女:传说中善弹瑟的神女。④中国:国中,指京城长安。⑤上句以“玉碎”、“凤凰叫”形容箜篌声激越清亮,以声拟声;下句以莲花上的滴露如泣和香兰盛开似笑来形容乐声的悲沉和欢快,以形态、色彩、气味拟声。昆山:昆仑山,古代传说中产玉之山。⑥此句意谓乐声使长安城十二门融化了冷气而变得温暖,以光线、温度的感觉拟声。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面各三门,共十二门。融:消融。冷光:冷气。⑦二十三丝:箜篌的弦数。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贵的神,此处指皇帝。⑧二句意谓曲终时的一声惊天,而使女娲炼石所补的天又破裂,引逗秋雨从裂缝处泄了下来。女娲(wa):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她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见《淮南子· 览冥训》和《列子· 汤问》。逗:引。⑨此句意谓李凭梦入神山,将乐艺教授成夫人。神妪:指成夫人,相传她是神仙樊道基的妻,能弹箜篌。见《搜神记》卷四。 ⑩此句意谓李凭演奏的乐声使老鱼听了也从波中跳出来欣赏,瘦蛟听了也舞了起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句,此处可能用此典。(11)二句写乐声传到月宫,吸引了吴刚,使他激动得倚着桂树而不眠,直到露水斜飞沾湿了月宫。吴质:疑为吴刚之误,相传吴刚为月宫仙人,学仙有过,谪令砍伐月中桂树,树创随合,见《酉阳杂俎· 天咫》。露脚斜飞:古人误以为露是像雨一样降落的,故有此想象。寒兔:古代传说月中有兔,想象月宫是寒冷的,故称“寒兔”,此处即指月宫。 李凭箜篌引
李凭,是一位仪容质朴的黎园女弟子,时称“李供奉”,以善弹箜篌出入朝廷,蜚声朝野。当时就有不少诗人作诗赞美她的绝技。(如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诗二首》等)。他们都以律绝短章形式予以赞颂。而李贺则以仿古乐府诗体,用浪漫方法来描写,别开蹊径,成为杰作。 “箜篌”(kōnghóu空侯),是一种古乐器,属于弹拨之乐,有卧式和竖式两种。此是在东汉时,从西域传入的“竖箜篌”。其形制是:体曲而长,二十三弦,抱在怀里,双手配合,一齐弹奏。李凭是唐代此时的弹奏高手。“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她的身价之高。 “引”,古代乐曲体裁的一种,有序奏之意。《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瑟调曲》中,录有《箜篌引》。 原 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诠 释】 [注]吴丝蜀桐,吴地产蚕丝,蜀中产桐木,均为制造箜篌的良材。这里用作代称,以赞美李凭所用之箜篌。 张高秋,张,弹奏。古人称奏乐为“张乐”;一说,弹奏前,紧紧弦,称为“张”。高秋,即深秋。《岁华纪丽》云:“九月曰高秋,亦曰暮秋”。 颓不流,颓,凝滞;不流、不飘动。颓不流,指云停着不飘动了。语本《列子·汤问》句:“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江娥啼竹,江娥,即“湘娥”。湘水女神,娥皇、女英。她俩原是舜的两个妃子,传说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两妃追至湘水岸边,朝南啼哭,洒泪于竹,遂成“斑竹”,并投水而成神。 素女,神话中的“霜神”,善鼓瑟,其音悲切。《史记·封禅书》有句云:“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素女愁”,即用此典。 中国,即“国中”,此指京都长安。 [译](李凭)扶着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于九月暮秋季节时弹了起来,那空山上的云朵为美妙乐声所感动,停着不动了;那湘水中的帝妃——女神,天庭里的多愁善感的素女,也为弦声所染,正在发愁。这美妙的弦声,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正是京都长安梨园子弟李凭扶着竖箜篌在演奏呢。 接着两句,正面描写乐声: 【赏 析】 这四句诗,作者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句写琴。从箜篌的构造精良着笔,借以衬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以实写虚,亦真亦幻,巧妙地描绘了无形、无色的音乐形象。再后一句写人,指明弹这美妙之乐的人是京都高手李凭。诗歌通过这样先写琴,后写声,再写人,层次分明地为全诗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其方法是穿插进行,不显板滞,并收到了这样的一个开篇效果:突出乐声,先声夺人。如果我们将它加以细细品味,就可获知,此乃诗人之匠心所在。 原 诗: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诠 释】 [注]昆山,即昆仑山。传说这里是美玉的产地。“玉碎、凤叫”,都是形容音响的清脆激越。 芙蓉泣露,形容曲调的悲戚呜咽。芙蓉,荷花之别称。 香兰笑,形容乐音轻快。 [译]美妙的弹奏,像昆山玉碎那样激越,又如凤凰鸣叫那样清亮引人;在呜咽时却如带露荷花在悲泣;于轻快时,又像香兰在含笑舒放。 【赏 析】 这两句诗,是诗人用来具体刻划箜篌音乐是如何美妙的。上一句写高弹,下一句写低奏,高低错落有致。诗句虽然简约,却承着上段,着重描绘了乐声的起伏多变:“昆山”句,以声喻乐;“芙蓉”句则以形写声,都在努力渲染乐声的美妙动听。它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可目睹,真是有声有神,又兼有形了。诗人把一椿无形的音乐印象,艺术地具象化了,非大手笔莫能为也。 原 诗: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诠 释】 [注]十二门,指长安。当时该城东西南北各有三门,故云“十二门”。 融冷光,乐声的和美能够销融秋天的肃杀之气。 二十三丝,竖式箜篌有二十三根弦。此指乐声。 动紫皇,感动了天神。紫皇,即天帝。是道教称天上最尊之神为“紫皇”。据《太平御览·秘要经》云:“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 女娲(wā娃),古代神话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典出《淮南子·览冥训》。 逗,引出来。 [译]长安全城的寒光冷气,都为李凭的和美箜篌声消融了去;不仅如此,竖箜篌上的这几根弦儿还有更大的威力呢,居然感动了位之最高天的天帝和深居内宫的天子(“动紫皇”,语含双关,兼指天帝及天子)。 更可怪的是,那美妙之音乐竟然弄得正在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也着了迷,忘了自己职责;使天受到惊动而石破,引出了滂沱秋雨,倾盆而下。 【赏 析】 从第七句开始至诗尾,共计八句,诗人从正面描写转入侧面烘托,主要是从音响效果方面着手进一步摹写李凭所弹箜篌曲调的震撼心魂的巨大力量。先写人间近处所受到的影响(“寒光销融”了等),再写远上高天,天帝、天廷也被震动了。这种说法,不免有点“夸大其词”,过分夸张了。但是,却有艺术的真实感。试想:当你沉醉于某种气氛中时,你就会忘记周围的冷或热。用“紫皇”,不用君王、天子之类的词,手法巧妙,是由诗的承上启下的过渡需要而选取的。这样,便于自然地从人间扩展至天界,为下文作了准备。 由人间写上天界,其幻想引发的媒介是什么呢?就是李凭的美妙乐声。正因为它美到了极点,刺激了诗人的想象神经,逗出了大量的幻想。而且,这个幻想还在发展下去——下边两句又从天上降到了神山。 原 诗: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诠 释】 [注]上句用了《搜神记》中“兗州神妪成夫人”之事,其卷四载曰:“永嘉中,有神见兗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妪(yù预),妇女的通称。 下句“鱼跳、瘦舞”,意谓异类也受感动而起舞。这里活用了这样两个典实:《荀子·劝学》:“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列子·汤问》:“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译]这是说人们沉醉于迷人的音乐中产生梦幻境界:李凭进入神山传绝技给神妪成夫人,从而惊动了仙界;而这乐声,不但感人、感仙,还能感物:连那无知的老鱼和瘦蛟听了这音乐,也乐不可支,跃出水面,腾空而舞。 【赏 析】 诗歌的结尾,竟将乐声传上了月宫,诗人则用了更奇特的想象,作了进一步的烘托。至于“吴质”到底是谁?注者中有异说,多数认为,吴质,即吴刚(或“疑即吴刚”),依据是《酉阳杂俎》卷一有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也有认为吴质非即吴刚。因为,在李贺之前的诗赋里,只有“月中桂”一说,但未见“吴刚斫桂”。唐·赵蕃和杨真弘都有《月中桂树赋》,但都未提及吴刚。诗中的吴质,可能另指他人。 原 诗: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诠 释】 [注]吴质,即吴刚,质是他的字。神话中在月中砍桂树的吴刚。 寒兔,即月亮。月中有斑斑点点的黑影,古代神话就认为月中有兔与蟾蜍。“露脚斜飞”,古人误以为露水是像雨一样从天上降下的,故有此说。 [译]李凭的箜篌一直弹到深夜,连月宫中砍桂的吴刚,也在聆听,竟入了迷,忘了睡觉;那桂树下的玉兔,也在倾听,如狂似痴地欣赏入神,竟然冷露滴在身上,也不在意。 【赏 析】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以典喻乐”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形象鲜明地描绘了音乐的形象性,塑造了一个天上人间,神、仙、人、物杂陈的艺术境界,让读者不自觉地进入了美妙的光怪陆离的音乐王国。 《昌谷集注》作者清人姚文燮,对于李贺此诗有一段评议,似有启迪,特录于此: 吴之丝,蜀之桐,中国之凭,言器与人相习。“中国” 二字,郑重感慨。天宝末,上好新声,外国进奉诸乐大盛。今李凭犹弹中国之声,岂非绝调?更兼清秋月亮,情景俱佳。至声音之妙,“凝云” 言其缥缈也; “江娥” 言其悲凉也,“玉碎凤鸣”,言其激越也,“蓉露兰笑” 言其幽芬也。帝京繁艳,际此亦觉凄清。天地神人,山川灵物,无不感动鼓舞。即海上夫人,梦求教授; 月中仙侣,徙倚终宵。但佳音难覯,尘世知希。徒见赏于苍玄,恐难为俗人道耳! 贺盖借此自伤不遇。
李凭箜篌引李贺 全诗共十四句,写实的只有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和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交待了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弹奏什么乐器。除这两句外,其余十二句全是以艺术想象和夸张来描绘李凭弹箜篌的技艺之高和音乐之美。如果说“空白凝云颓不流”一句是化用的成语”响遏行云”,不算什么新奇外,那么“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就纯属戛戛独造的神来之笔,显示了李贺惊人的艺术创造能力;其余九句,也可以说句句有新意。形容乐音的悲凄愁苦,则在一句中连用了两个神话传说:“江娥啼竹素女愁”。形容乐音的清脆优美,连用了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实际上,这里是运用了通感手法,以视觉的美让读者去联想听觉的美。更奇特的是乐音还能改变气候,连长安十二座城门都变暖了。形容乐音的感染力量,连不苟言笑的天帝都为之动容了,甚至连水中的鱼、蛟都情不自禁地跳波起舞。为了极写李凭的弹技在天地间高超绝伦,作者想象李凭“梦入神山教神妪”,连善弹箜篌的神女成夫人都得拜李凭为师。诗以吴刚听乐入迷而收尾,可谓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全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增强了诗的魅力。诚如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润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