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世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十八岁时,劝其父起兵反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其兄太子建成及弟元吉,立为太子,旋即位。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二十三年(649)卒,谥曰文,庙号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世民为秦王时,即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雅好吟咏,与大臣如虞世南、李百药辈时有唱和。其诗风仍未脱南朝旧习,王世贞云:“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习使之也。”(《艺苑巵言》卷四)但对宫体诗风的危害有所认识,提出“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序》),注重诗体的雅正。其咏怀述志之作如《帝京篇》、《登三台言志》、《赐萧瑀》,巡幸田猎之作如《饮马长城窟行》、《经破薛举战地》、《冬狩》等,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宽阔胸襟和英雄气魄以及对贤才的渴求。其中《帝京篇》被胡应麟称作“藻赡精华,最为杰作”(《诗薮·内编》卷二)。总之,作为一代君王,李世民对诗歌的认识和创作实践,对唐诗的发展、繁荣有着不可忽没的作用,胡震亨谓其“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全唐诗》卷一则谓“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有《唐太宗集》(《旧唐书·经籍志下》作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四十卷),已佚。《全唐诗》卷一存诗一卷,《全唐诗补编》补诗十首又二句。事见《旧唐书》卷二、《新唐书》卷二本纪。

☚ 王梵志   董思恭 ☛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天下大乱,劝父举兵,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初封秦王,武德九年即帝位,世称文皇。锐意图治,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恢复和发展生产,史称“贞观之治”。曾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编纂类书,唱和吟咏。原有集四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九十余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百七十四篇。
索引:李世民,太宗、文皇。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18岁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劝其父举兵反隋,李渊称帝,他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九年(626)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注意与民休息,省刑勤政,励精图治,在位二十四年,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文武兼长。史载他“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 (《全唐诗·太宗皇帝》)。其诗作雄伟不群,意境宏远,别具一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尤为名句。明人胡震亨说他在唐诗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在其小传中亦云:“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代政治家、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人。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幼聪敏,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隋末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首倡大业,推翻隋王朝,镇压窦建德等农民起义军和消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平定天下,多建奇功。初封敦煌郡公,改封秦国公,赵国公。高祖即位,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得立为太子。寻继帝位,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在位23年,多有政治建树,实行科举制度,拔人不私其党,咸尽其才,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文武兼擅,比较注意诗体的“雅正”,对诗歌提出了“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要求。其诗作雄伟不辟,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他是初唐辞赋作家。今存赋作5篇,其中《小山赋》、《感旧赋》两篇,分别反映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情趣的两个侧面,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 李长民   李百药 ☛

李世民公元599~649

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庙号太宗。祖籍陕西狄道 (今甘肃临洮),一说陕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隋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李世民父子逐渐崛起,发展了势力,建立了以李渊为开国皇帝的李唐王朝。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公元627年。李渊禅位,李世民称帝,改年号为贞观。在位23年,政治清明,史称 “贞观之治”。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在治国中将“安人宁国”作为总的指导方针,主张立法简约宽平,改革旧令中刑罚过重的规定,改断趾为流刑,强调保持法令的稳定。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加强死刑复核程序,实行中央机关对死刑判决的合议,并规定死刑执行前要三复奏,后增至为五复奏,力求恤刑慎杀。在司法实践中,强调正确运用赏罚,统一赏罚标准,不避亲疏贵贱,一切按法律办事。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严防枉纵和任意出入人罪的现象,规定失入失出一律按原有律文处理。

李世民599—649

唐朝皇帝。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唐高祖李渊次子。少好弓矢戎马,善骑射。有大志,知兵法,临机果断,英勇善战。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围于雁门,募兵赴援。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军。将行,谓定兴曰:“突厥以举国之师,敢围天子,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我军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宜以疑兵以救之。”定兴从之。突厥候骑告始毕隋军大至,由是解围而去。及李渊为太原留守,时年十八。高阳魏刀儿、历山飞等义军来攻太原,李渊陷入阵中,他率轻骑突围而入,拔渊于万众之中,反击破之。他见天下已乱,义军蜂起,知隋必亡。因结纳豪杰,屈节下士,推财养士,与晋阳令刘文静、裴寂等鼓动其父起兵反隋。起兵后,率兵略地西河(今山西汾阳),克之。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渊军南下,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拒之。因久雨粮尽,李渊欲还兵太原,以图后举。他谏曰:“宜入咸阳,号令天下,还守一城,乃贼耳。”李渊不纳,他又哭谏于军门,说“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及进军,恐老生不出战,故意激怒之。老生开门出兵,背城而战。他统兵直冲入老生军,断其军为二,出其背后主斩之。霍邑遂克。军至河东,请进军关中,取永丰仓以赈贫乏,收编小股义军,扩充军力以图长安。李渊称善从之。他率军先期渡河,略地渭北,收纳豪杰,三辅吏民及诸豪帅请自效者,日以千计。军至泾阳,已有兵九万。军令严肃,秋毫无犯。寻与大军平京城长安。李渊辅政,改封秦国公。薛举以劲率十万攻扶风(今陕西凤翔南),率军击之。大破其众,追斩万余人,略地至陇右。义宁二年(618年),为右元帅,率兵十万攻东都(今河南洛阳),不克将还。预知退兵时隋必遣将追之,因设三伏以待。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经三王陵,伏发,段达大败。因于宜阳、新安置熊、谷二州而还。李渊称帝,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举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率众讨之。出师不利。八月,复屯兵于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北),相持六十余日。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众十余万,数来挑战,他按军不动,以待杲军师老粮尽再击之。久之,仁杲粮尽,众稍离叛,乃谓诸将曰:“彼气衰矣,吾当取之。”遂遣行军总管梁实屯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引诱薛军。仁杲将宗罗睺果然引全部精兵来攻,梁实守险不出。数日后,又遣将军庞玉阵于浅水原以南,宗罗睺集中兵力转攻庞玉军。庞玉力战,几不能支,他亲率主力,出其不意,直捣薛军阵后。宗罗睺前后受敌,大败而逃,死伤数千人。仁杲大惧,婴城自守。唐军四面合围,仁杲穷蹙出降。拜右武候大将军、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陕、河北诸总之兵皆受其节度。二年正月,进拜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三月,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的刘武周率军进袭太原,欲南下与唐争天下。九月,刘武周占领太原后,派宋金刚继续南下。晋州、浍州(今山西翼城)等大部城邑均被宋金刚攻陷。十月,夏县人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一时关中震恐,李渊欲弃河东之地,仅守关中而已。他认为河东是唐创业基地,不能放弃,愿得三万兵破敌。高祖乃悉发关中兵益之。十一月,率军进屯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二十里),与宋金刚相持。会殷开山、秦叔宝破武周将寻相于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诸将欲乘胜进攻。乃曰:“金刚悬军千里,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当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退走。”三年二月,宋金刚军馈运不继,军中缺粮。四月,金刚军中粮尽,向北撤退时,即举兵跟踪追击,乘胜猛进,一日夜行二百里。有人建议不再深入穷追,军士已饥。他认为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由是继续追击。至崔鼠谷与宋金刚军一日八战皆胜,俘杀宋军数万人。刘武周将尉迟敬德、寻相相继来降,武周穷蹙逃往突厥,关中转危为安。是年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世充率精兵三万出击之。因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他引弓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世充遂求救于窦建德。四年二月,窦建德率军十万以援世充。诸将皆以腹背受敌,请退师谷州(今河南新安)以观之。他分析王世充、窦建德军情势后,决定进据武牢(今河南虎牢),“扼其襟要。若不速进,敌入武牢,诸新附之城,必不能守。二敌并力,胜利无望”。由是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趋武牢与窦建德相持二十余日,诱建德悉众列阵,绵亘数里。遂按兵不出。乘建德军“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不成部伍”之机,亲率轻骑诱而击之。俄而众军合战,使其前后左右受敌,生擒建德于阵中。复将建德押至东都城下,世充惧而降之。因平定东都功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未几,总兵东讨刘黑闼,败之于洺水,回师时讨平徐园朗。至此,河、济、江、淮诸郡皆平,基本统一全国。加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七年,突厥南犯,他反对迁都退避之议,率三十余骑与突厥结盟。九年六月,他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击毙建成与元吉,夺得帝位。突厥进犯至渭水便桥之北,他亲率六骑出玄武门,与颉利可汗隔水而语,责以负约,与其结白马誓盟,突厥引还。贞观四年(630年),发军击败东突厥,任用突厥族人为都督等官。在其领地内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各族之间联系。后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贞观十四年,派侯君集等削平高昌政权,发展中西交通。后以文成公主下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汉藏两族联系。贞观十九年亲统六军征高丽,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所至慰问病卒,亲为中矢将领吮血、敷药,亲临战场指挥。高丽战争结束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卒。

李世民599—649

唐王朝太宗皇帝,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幼习军事,16岁从军出征,以智谋破敌。18岁随父起兵反隋,韬略过人,屡战皆捷,深得军民之心,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封秦王。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政变,随后登上帝位,开创了当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闲”(《贞观政要》卷一),“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世民重视以德治军、治政。他即皇位后就对侍臣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德》)。他以隋亡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申了诸如仁民、诚信、公平、礼贤、纳谏、去谄佞、杜骄逸、尚谦恭、制奢纵、尚俭约等道德准则,作为评价明君暗主的标准。为了“正身”,屡诏文武上封事,极言得失,并令有司曰:“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者施行”(《旧唐书·太宗本纪》)。他居安思危,善纳谏言,与群臣相处甚善。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警诫皇子和群臣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据史书记载,他曾讲:“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贞观政要·政体》),“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为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劳百姓而乐一人,朕所不取也”(旧唐书·李道宗传》)。他去世前一年特作《帝范》十二篇,要太子李治遵行恪守,指出此是“帝王之大纲也”,“修身治国,备在其中”。李世民不仅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有作为的风流人物之一,也是提倡和讲究君德的一个楷模。

李世民

唐朝第2代皇帝,唐太宗。军事家、政治家。599年生,649年病逝。16岁从军。18岁时(617)起兵反隋,任右领军大都督。同年,父李渊称帝,被任尚书令。618年,任元帅,迎击陇西薛仁杲割据势力,相峙60余天,溃薛军10万。619年,收复太原。626年6月,发动玄武门之变,8月即位。635~648年,征略西域。晚年征高丽。在位24年,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

参见《唐太宗》条。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

唐代宗。唐朝第二代皇帝,李渊次子。曾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称帝,封他为秦王。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继帝位。在位期间,实行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故有“贞观之治”的出现。又发展西域交通,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喜书法,特别重视王羲之的作品,下诏求购。相传曾命萧翼由山阴僧辨才处购得《兰亭序》真迹,并遗言卒后陪葬。善书,工真草、*飞白书。其《论书》曰: “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传世书迹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淳化阁帖》存其书23帖。两《唐书》有纪。

☚ 褚遂良   唐太宗 ☛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

唐代宗。唐朝第二代皇帝,李渊次子。曾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称帝,封他为秦王。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继帝位。在位期间,实行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故有“贞观之治”的出现。又发展西域交通,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喜书法,特别重视王羲之的作品,下诏求购。相传曾命萧翼由山阴僧辨才处购得《兰亭序》真迹,并遗言卒后陪葬。善书,工真草、*飞白书。其《论书》曰: “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传世书迹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淳化阁帖》存其书23帖。两《唐书》有纪。

☚ 褚遂良   唐太宗 ☛
李世民

090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代皇帝、政治家和军事家。祖籍陇西。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秦王,任尚书令。统兵消灭各地割据武力,统一全国。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帝位。在位期间常以“亡隋为戒”,顺乎民心,轻徭薄赋,宽律令,选贤任能,纳谏如流,赏罚严明,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重视地方吏治,巩固中央集权;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兴修水利,节省开支,使社会经济恢复,国家强盛。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同时,击败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的侵扰,解除边患。还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贞观十五年(641)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晚年,连年用兵,营建日广,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 魏征   武则天 ☛

李世民

中国唐初立法原则的制定者。曾命大臣修订武德律,于贞观十一年颁布《贞观律》。主张:1.以德主刑辅为立法基本原则,兼采“无为”思想,删削繁苛,立法宽平;2.保持法令稳定,不轻出诏令;明正赏罚,不分亲疏贵贱,一断于律;3.严格控制死刑,实行“五复奏”;4.反对赦宥。重视整饬吏治,严惩枉法贪财者。参见“历史”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

即“唐太宗”。

李世民599~649

唐代皇帝。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世居陕西武功,李渊次子。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劝父起兵反隋,率兵为先驱,斩将夺关,一举攻克长安,封为秦国公。又率部众四出征战,成统一之业。李渊称帝后,任尚书令,封秦王。屡为主将统兵,曾击败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消灭薛仁果、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唐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并受高祖传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位期间,修《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发展科举制度,起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地方官吏实行考核。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后又击败东突厥,在其领地建立行政机构;被铁勒、回纥等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复削平高昌割据势力,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与西亚的贸易,文化交往,一度出现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晚年失去谨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日益苛重。

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

唐高祖李渊第二子。隋末天下大乱,他亲临戎阵,征服四方,以成统一,即位后,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去奢轻赋、宽刑整武,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雅好文学、书法艺术,开文学馆,又于殿左置弘文馆,听朝之后,则与诸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未尝少怠,在位23年,卒,庙号太宗。其文和平真挚,气舒力遒,善用比喻,晓畅自然。

☚ 王绩   玄奘 ☛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li shimin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王朝第二代君主。隋开皇十八年(599)生于京兆郡武功县(治今武功县武功镇)南渭河北岸李氏旧宅。少时熟读兵书,刻苦习武。大业十一年(615),其父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16岁随父到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时隋炀帝巡游晋北,被突厥骑兵突然围困雁门关。随父兄勤王,智设疑兵退敌,初显指挥才能。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拜太原留守,再随父到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时隋炀帝荒淫奢侈,驾舟南巡,反隋义兵遍起,群雄逐鹿中原。结交刘文静、裴寂等智囊豪杰,说服李渊北连突厥、囚杀太原副留守王威,起兵晋阳。五月,李氏父子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军行至贾胡堡(距霍邑50里)时,闻刘武周联合突厥乘虚进攻太原,李渊打算退回太原。世民陈述利害,促使李渊拿定主意,攻克霍邑。李渊军威大振,乘势西渡黄河,攻取京师长安(治今西安市),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李渊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义宁二年(619),徙封赵国公。五月,李渊废恭帝自立,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旋以世民为尚书令,封为秦王。武德二年(619),率军击败据有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市)的薛举,迫使其子薛仁杲投降。次年击退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打败河北窦建德,消灭窦氏所建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削平王氏郑政权。武德五年(622),率军在河北败击叛服不定的军阀刘黑闼。四大战役获胜,为唐王朝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爆发。亲率将士伏杀建成和元吉,迫使李渊立己为太子。是年八月甲子,李渊退位为太上皇,世民即帝位,是为太宗,改元贞观。即位后汲取亡隋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纳谏如流,轻徭薄赋、舒缓刑罚,进行军政改革,促成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四年(630),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部边患。贞观九年(635),又平定吐谷浑,虏其王慕荣伏允。贞观十四年(640)派侯君集平定高昌麴氏,在其地置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在交河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贞观十五年(641),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促进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他亦是西域各民族推崇的“天可汗”,开创了唐朝对外开放、海纳百川的恢宏气象。晚年亲征高丽。太宗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又钟爱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失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未遂,被废为庶人。为防止身后兄弟相残悲剧重演,贬魏王李泰,改立皇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晚年著《帝范》一书教诫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病逝。庙号太宗,葬昭陵。

☚ 李去病   李世达 ☛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

唐高祖李渊次子。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父起兵太原,攻入关中。唐朝建国,封秦王,任尚书令。后统兵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唐高祖武德九年 (626年) 发动 “玄武门之变”, 杀李建成, 李元吉,李渊大惊,以李世民为皇太子。是年八月,即皇帝位,改元贞观。即位后,励精图治,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崇节俭,恤刑狱, 定府兵制, 慎县令之选。在位期间 (627~649),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常以“亡隋为戒”,竭力把赋役控制在法定范围之内;发展科举制度,在统治阶级中努力作到不计亲疏、门第、民族选拔人才;编修《氏族志》,以现行官爵高低定门户等第,削弱门阀制度影响。并坚决抵抗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内地的侵拢。贞观四年 (630年),命李靖击灭突厥颉利可汗;贞观九年(635年),命李靖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 (640年), 命侯君集击灭高昌, 打通西域门户。次年又以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史称 “贞观之治”, 以誉其功。

☚ 李大亮   薛万均 ☛

李世民

见“贞观之治” 。

李世民

李世民596—649

唐朝皇帝,庙号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隋大业十三年( 617 ),参与策划太原反隋起事,为创建唐王朝作出重大贡献。在位期间( 627—649 )以亡隋为戒,居安思危,善于纳谏和防微杜渐,注意民间疾苦,励精图治,在经济上屡示节俭,减轻赋役,赈恤灾民,以求休养生息;继续推行均田令和租庸调,兴修水利,注意不夺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平定突厥、高昌,设立西州,经营西域,扩大中外经济交流。出现了官吏多自清谨,“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商旅无阻,物价稳定的治平形势,开创了唐帝国安定发展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 隋炀帝   耿洵 ☛

李世民

见 “唐太宗”。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代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随其父起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李渊称帝后,任尚书令,封秦王。屡为主将统兵,曾击败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消灭薛仁果、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并受高祖传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位期间,修《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发展科举制度, 起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地方官吏实行考核。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在其领地建立行政机构,任用突厥族人为都督等官。后被铁勒、回纥等族首领尊为天可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削平高昌割据势力,发展“丝绸之路”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一度出现“贞观之治”。晚年连年用兵,营建宫室, 赋役日益苛重。

李世民

见唐太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