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杂交水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杂交水稻

通过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第1代杂种稻。1926年美国的T.W.琼斯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1968年日本育成了粳型台中65号3系。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三系”,70年代初利用“三系”法生产第1代杂交稻有重大突破,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

杂交水稻

为利用杂种优势而进行的品种间杂交产生的水稻杂种。选育配套的优良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称为“三系”。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繁殖不育系,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产生杂种供生产上应用。此外,以化学杀雄后的品种做母本同正常品种杂交也可生产水稻杂种。优良杂交组合第一代较普通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势旺,适应性好,穗大粒多,品质优良和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利用两个在遗传组成上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所产生的具有杂种优势的子一代的总称。杂交稻由于具有杂种优势,具有许多优良性状,产量也大大高于常规稻。从1976—1988年的13年中,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亩产增加100公斤,全国累计增产稻谷1253亿公斤,增长率为34.8%。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人们很早就知道并利用杂种优势,但由于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杂种优势很难在水稻上加以利用。现在之所以能够实现水稻的杂交,主要是由于 “三系法” 的应用,“三系” 是指雄性不育系(雌蕊正常,花粉败育、自交不能结实)、雄性不育保持系 (保持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 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使雄性不育系通过异交可育)。除三系法外,采用化学杀雄的方法,也可实现杂交制种。杂交稻的选育成功,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应用杂种优势的困难,为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我国在1973年率先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4年选出了强优组合,1975年进行大规模制种,1976年大面积推广。此后杂交水稻在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广,1976年全国种植的杂交水稻具有200万亩,仅占当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0.4%,到1990年就已经达到2.39亿亩,占了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杂交水稻也陆续传播到了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
杂交稻之所以能够夺得高产,主要是由于杂交稻有许多常规所不及的优良性状。杂交稻比一般稻有明显的分蘖优势:杂交稻分蘖早,单株分蘖数量多。杂交稻单株叶片面积大,并且维持时间长,具有较高的光合强度,净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营养物质也多。此外,杂交稻茎比较粗壮,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
杂交稻诞生不过才20多年的时间,却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如此,杂交稻目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杂交水稻组合的米质和抗性受 “三系” 亲本性状的制约等等。

☚ 农作物种质资源   食用菌 ☛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湖南在全国居领先地位。1973年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通过多年观察试验,首先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1974年在海南制种2.2亩,为大面积优势鉴定提供了试验材料。同年,全省用“二九南1号A×国际24”作中稻栽培20亩,亩产过500公斤。1975年湖南种植杂交稻示范中稻804亩,双季晚稻297亩,平均亩产分别为576公斤、429公斤。1976年全省试验面积迅速扩大到130万亩,平均亩产达307公斤,比常规稻亩增113公斤。由于大面积试种成功,1977年全省进入大推广阶段,种植面积达到1671万亩,1991年推广到 4055.86万亩,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50.39%。总产达1733.68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8.9%。1995年推广到3942.91万亩。1976年以来,湖南累计推广杂交稻面积4.65亿亩,以每亩增75公斤计算,增产稻谷3481万吨。籼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被国外的水稻专家公认为一项重大发明。美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相继从我国引进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4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在长沙建立了全国唯一研究杂交水稻的专业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湖南进一步开展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袁隆平、李必湖、周坤炉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鉴于袁隆平为杂交水稻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5年10月,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在北京授予他金质奖章一枚。198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1987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奖章、证书和奖金15000美元。1988年3月,英国伦克奖金基金会在伦敦又授予他2万英镑奖金,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项奖励。为了把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继续推向前进,袁隆平于1986年根据湖北光敏核不育和国外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又提出了由“三系”向“两系”育种的设想,并已由国家科委作为科技研究项目下达。1986~1987年,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邓华风,衡阳市农科所周庭波通过研究和协作攻关,先后育成了“安农S—I”、无花粉型的“衡农S—I”两个两用不育系,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袁隆平高度评价了这一突破,他认为“这是我国水稻育种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将给水稻生产带来新的飞跃,而且将带动其他作物育种的重大变革”。这项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农业科学界的关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 湖南省历年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   薯类作物 ☛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

专业技术期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创刊于1985年10月17日,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开始为季刊,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在1988年改为双月刊。袁隆平任编委会主任。该刊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全世界,既刊载国内外杂交水稻科学领域的发展信息、研究成果,又传播杂交水稻推广的新成果、新知识,还报道杂交水稻生产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因而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在国外产生重大影响。被评为1993—1994年度湖南优秀科技期刊,并参加香港第六届国际书展。

☚ 湖南税务   华商 ☛
000083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