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自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车海,长于江苏扬州。 朱自清1898—1948著名文学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进北京大学学习,攻哲学。1919年参加“新潮社”,试作新诗。从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至1925年期间,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并从事写作。1922年参与创办《诗》月刊,合印诗集《雪朝》,加入“湖畔”诗社。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相继发表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致力创作散文和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其凝炼流畅,细腻隽秀的艺术特色,博得读者的好评。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1年赴英国留学。1932年回国后,正式主持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曾担任《文学季刊》和《太白》杂志编辑。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在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屠杀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在反饥饿、反内战宣言上签名。参加反美运动,宁愿全家挨饿也不领美国“救济粉”。1948年8月,在贫病交迫中于北平逝世。中共领袖毛泽东对其为人很是赞颂。有《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筆名余捷、柏香、知白、白暉、白水等,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生。幼年隨父母讀書,後入私塾、小學。1912年考入揚州兩淮中學。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曾先後在杭州第一師範、揚州第八中學、吴淞中國公學、台州第六師範、温州第十中學。寧波第四中學、白馬湖春暉中學等處任教,同時從事寫作。1920年冬,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同俞平伯等創辦《詩》月刊。後又加入湖畔詩社。1925年8月,任北京清華學校中國文學系教授。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1年8月,赴英國留學。1932年8月回國; 9月繼任清華大學教授。1934年擔任《文學季刊》和《太白》雜誌編輯,並爲《新文學大系》編選《詩集》。抗日戰争爆發後,任長沙臨時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8年春赴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中國文學系主任。1939年辭聯大中文系主任職。1946年10月回北平,繼續在清華任教,受聘爲整理聞一多遺著委員會召集人。1948年8月12日在北平逝世。年50歲。著有《毁滅》、《血歌》、《匆匆》、《背影》、《倫敦雜記》、《論雅俗共賞》等。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詩文選集》刊行。 共1首 (词)近现代· 红树青山理钓丝。 扁舟流水任东西。 微雨过,夕阳迟。 酡颜一笑脱蓑衣(6月2日)。 共1首 (词)近现代· 双桨。 无恙。 路迢迢。 流水溪桥寂寥。 欲言不言魂暗消。 朝朝。 去来潮两遭。 碧柳丝丝风里乱。 莺语缓。 望断归舟远。 叶盈枝。 花满蹊。 逦迤。 昔年郎马蹄(7月2日)。 共1首 (词)近现代· 小红桥畔见伊行。 水盈盈。 远峰青。 一缕春云,低绕碧天生。 却去问卿今许未,轻笑道,莫相惊(8月3日)。 共4首 (词)近现代· 春风又绿江南草。游人竞放江南棹。 微雨柳如烟。帘前燕子闲。 酒边明翠靥。宛转黄莺舌。 挥手水天长。今生老异乡(7月9日)。 (词)近现代· 烟笼远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 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 半庭黄叶积。阵阵鸦啼急。 踯躅计征程。嘶骢何处行(1927年5月31日)。 (词)近现代· 云屏玉枕金猊冷。轻匀睡脸羞鸾镜。 依约渡头山。春风吹梦残。 纤纤凝皓腕。红袖高楼晚。 芳草满天涯。绣帘长自垂(6月10日)。 (词)近现代· 仙裙双舞泥金凤。呢喃燕子惊人梦。 狂絮逐风飞。玉骢何日归。 无言匀粉泪。春入眉峰翠。 几度忆辽阳。金堂日影长(7月14日)。 共2首 (词)近现代· 望眼河桥思不禁。 满天飞絮昼愔愔。 闲听流水写清音。 小雨空催春涨急,朱唇旋涴酒杯深。 又看微月上遥岑(7月12日)。 (词)近现代· 绿暗红稀絮似烟。 眼饧眉倦屡思眠。 轻风敲竹小窗前。 翡翠屏闲成独掩,鸳鸯枕冷惜云鬟。 一心长是在伊边(10月7日)。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扬州省立第八中学等校教书。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初期诗作内容有觉醒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有小资产阶级失意的悲叹,也有对革命的向往和歌颂。1922年主编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去英国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诸国。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他的散文,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面目和反动统治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关注。另一部分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语言清新简约,意境隽永,结构缜密,感情亲切动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现代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1927年以后,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和研究。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成为民主斗士。作品集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论文集《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全集》。 ☚ 馀上沅 罗黑芷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号秋实。1917年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笔名有余捷、柏香、白水、白晖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东海。(生平经历、散文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参见散文卷)“五四”时期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1月,与叶圣陶、俞平伯、刘延陵等人创办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同年6月在《文学旬刊》发表《读〈湖畔〉诗集》,不久又为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作序,对湖畔诗人的爱情诗给予充分肯定,誉之为“美与爱”的文学,“赞颂与咏叹”的文学。同时,与郑振铎、俞平伯等8人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诗合集《雪朝》,其中收入他作的《煤》、《不足之感》、《黑暗》等新诗17首。1924年12月,由亚东图书馆出版诗歌散文集《踪迹》,收入《光明》、《羊群》、《北河沿的路灯》、《送韩伯画往俄国》、《小舱中的现代》、《赠AS》和长诗《毁灭》等许多新诗。他的早期诗作,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暴露和鞭笞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和歌颂光明,同时也抒写了徘徊悲哀的情绪,表现了挣扎向前的精神;艺术上凭借丰富的想象,巧妙地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诗味浓郁的意境,并且注重提炼现代口语,形成自已清新朴实、自然形象的语言风格,诗体格式也自由灵活,对小诗、长诗、散文诗等诸形式,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郑振铎在《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一文中,对他的诗作颇为推崇,认为“远远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显示出他“功力的深厚,已决不是‘尝试’之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作了《血歌》一诗,愤怒斥责帝国主义的残酷屠杀。又与俞平伯、叶圣陶等人合编诗歌散文集《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1933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时,曾讲授“诗”、“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等课程。1935年编选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版),并作《导言》,对新文学运动第一个10年的新诗创作作了全面而剀切的评述。这篇《导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新诗坛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在投身民主斗争的同时,致力于文学研究,先后出版了《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新诗杂话》(作家书屋1947年版)等著作。 ☚ 朱伯石 朱英诞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笔名有余捷、柏香、白水等。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进本科哲学系,改名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一带中学任教。在大学和中学任教期间,开始了新诗创作。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为早期会员之一。1922年1月与叶圣陶等人创办《诗》月刊,同年6月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合印诗集《雪朝》。1925年8月起,任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1931年赴英国伦敦学习,并漫游欧陆。1932年回国后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34年与郑振铎等编辑《文学季刊》,又和陈望道编辑散文杂志《太白》,同年受聘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作《导言》。抗战爆发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在昆明十二一惨案中,他亲自到四烈士灵前致敬。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他激愤地写下颂闻的诗篇,并用一年多时间编成《闻一多全集》。抗战胜利后,他带病参加各种政治运动。毛泽东同志赞赏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朱自清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他的创作主要有诗文集《踪迹》(1924年亚东图书馆)、散文集《背影》(1928年开明书店)、《欧游杂记》(1934年开明书店)、《你我》(1936年商务印书馆)、《伦敦杂记》(1943年成都开明书店);文艺评论《新诗杂话》(1947年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1948年文光书店)、《论雅俗共赏》(1948年观察社)、《杂文遗集》(未单独出版,1953年编入开明书店的《朱自清文集》第三卷)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自然真挚、纯真朴实、清丽脱俗。《背影》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挚而深沉的感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了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荷塘月色》、《绿》、《白水祭》都运用生动的形象,运用对音乐和色彩的感觉,进行比喻和联想,委婉地勾出了美丽的景色;《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社会意义较强的散文,也写得很有艺术特色。郁达夫称赞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一种诗意”;叶绍钧说他的散文文体“完美”,“会写口语”,朱自清散文的“漂亮和缜密”,起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贡献。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的大量杂文,内容不再是那湖光山色,亲子之爱,夫妇之情,朋友之谊,家庭琐事和一己苦闷,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表达方式也从记叙、抒情、描写转向批评和说理,其杂文的风格,析理精微,却明白如话,是一种“谈话风文章。” ☚ 朱光潜 朱渭深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在浙江江苏各中学教学。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后仍回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随校南迁,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5年返回北平后仍回清华大学至1948年病逝。 ☚ 郭沫若 闻一多 ☛ 朱自清 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东海。字佩弦,号秋实。北京大学毕业,1919年参加新潮社,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1月与俞平伯等创办五四以来第一个诗刊《诗》月刊。1925年起先后担任清华学校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6月为反对美国扶日政策,宁愿挨饿而拒绝在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同年8月因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著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诗文集《踪迹》,散文集《你我》、《背影》等,今大部收入《朱自清文集》。 ![]() 主要责任者: 姜建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80 千字 页码: 1-2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6 语种:中 定价:23.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27条词条。 被引频次:4 朱自清 204 朱自清1898—1948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东海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到江苏、浙江任中学教师五年。读书和教书期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白话诗,积极投身于新文学运动。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出版诗与散文合集《踪迹》,次年出版了散文集《背影》,其中 《背影》、《荷塘月色》、《绿》、《执政府大屠杀记》等颇有影响。1928年后转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1931年去英国学习语言和文学,回国后到清华执教,兼及编著工作。抗战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仍为清华教授,与学生一道参加反蒋民主斗争,为遇害的闻一多写挽诗,带病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文艺学术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朱自清文集》。 ☚ 朱光潜 王统照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Zhu 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文学研究会成员。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 ☚ 徐特立 叶绍钧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Zhu 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 冰心 王统照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Zhu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东海县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多所中学任教达五年之久。朱自清自“五四”初年开始发表新诗,曾主编过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刊一《诗》。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问世,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在文坛独树一帜。1931—1932年,朱自清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著有《欧游杂记》。他的散文技巧娴熟、缜密细致,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家。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对新诗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坚持新诗研究和古籍整理,对新诗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作家,朱自清在病逝前曾签名拒绝美援,保持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困之中。朱自清一生著述近30余种,约200万言。解放后,曾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以及《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等。 ☚ 林语堂 冰心 ☛ 朱自清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东海人。朱自清于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朱自清曾先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学里任教。朱自清在大学学习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后来教课之余仍不放弃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诗集——长诗《毁灭》。此诗一经出版,便在当时文坛上引起广泛注意,影响很大。1924年,又出版了诗集 《踪迹》。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的文学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1928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散文集《背影》。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朱自清将主要精力转向“国学”研究。1931年,留学英国伦敦,并漫游欧洲大陆。1932年夏回国以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将其漫游欧洲时写下的许多散文,结集出版《欧游杂记》。1936年,又出版散文集《你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朱自清随校迁往西南,并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朱自清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这期间他一面进行民主活动,一面继续从事文学研究和理论著述,还写了 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杂文,出版了 《精读指导举隅》、《伦敦杂记》、《国文教学》、《新诗杂话》、《经典常谈》、《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等著作。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 《背影》家喻户晓。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朱光潜 孙犁 ☛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早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文学季刊》和散文杂志《太白》等。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等。其散文善于对事物作精细的描写,感情真挚、细腻,艺术成就很高。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加入该校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毕业后,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又参加和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其诗清新明快,纯正朴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其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皆为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8月,他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诸国。1932年1月返国,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期,他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从四川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死于贫困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著述近30种,200余万言。大部分收入开明书店1953年出版的《朱自清文集》。 ☚ 徐志摩 郑振铎 ☛ 朱自清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著名散文学家和教育家,江苏省东海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翌年春,加入“新潮社”。1920年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暑假后到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教书,年底加入“文学研究会”。1921年暑假后,到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不久辞职,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不久又到杭州一师任教。1922年与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创办我国新文学运动史第一个 《诗》 月刊。1925年秋,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10月散文集 《背影》 由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秋,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燕京大学兼课; 翌年8月去留学,于1932年漫游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后回到上海,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到北师大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4月到长沙,主持清华、北大,南开六校联合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的工作。1938年2月,临时大学迁昆明,后改名为西南联大,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1942年与叶圣陶合著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出版),散文集 《伦敦杂记》(开明书店出版)。1944年秋,除在西南联大授课外,还在昆明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1946年重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和俞平伯,许德珩联名发表 《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察肆行搜捕。 ☚ 皮亚杰 闻一多 ☛ 朱自清 朱自清朱自清 (1898—1948),著名散文学家和教育家,江苏省东海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积极参加 “五四”运动,翌年春,加入 “新潮社”。1920年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暑假后到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教书,年底加入 “文学研究会”。1921年暑假后,到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不久辞职,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不久又到杭州一师任教。1922年与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创办我国新文学运动史第一个 《诗》月刊。1925年秋,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10月散文集 《背影》 由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秋,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燕京大学兼课; 翌年8月去留学,于1932年漫游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后回到上海,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到北师大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4月到长沙,主持清华、北大,南开六校联合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的工作。1938年2月,临时大学迁昆明,后改名为西南联大,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1942年与叶圣陶合著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出版),散文集 《伦敦杂记》 (开明书店出版)。1944年秋,除在西南联大授课外,还在昆明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1946年重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和俞平伯,许德珩联名发表 《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察肆行搜捕。 ☚ 皮亚杰 闻一多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县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开始写诗,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合集《雪朝》第1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者的赞美,长诗《毁灭》 (1923)等抒发了探索人生道路过程中的苦闷孤独的情绪。这些诗明快朴实,深沉柔美,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清华时期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背影》 (1928)、《你我》 (1936) 等散文集。其中的《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或在细腻优美的景物描绘中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或在平易亲切的叙述中表达对亲人的深沉怀念,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意浓郁的艺术境界,为其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其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同时写有《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杂文集。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嘱告家人,宁愿饿死也绝不领取美援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 庐隐 田汉 ☛ 朱自清1898~1948Zhu Ziqingfamous contemporary proser,poet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scholar.Works: With His Back Turned,Destruction,Trace,etc.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曾用笔名柏香、白晖、白水。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在浙江、江苏多处中学、师范任教。1922年1月和俞平伯等创办《诗》月刊,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8月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背影》。1931年8月到英国留学,曾漫游数国,著有《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2年7月回国。1934年先后与郑振铎等编《文学季刊》,与陈望道等编《太白》杂志。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抗战期间,曾随校迁昆明,任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写有《新诗杂话》、 《诗言志辨》等。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的反动内战政策。在李公朴、闻一多被杀害后,主持编辑了《闻一多全集》。1947年2月23日,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时称十三教授宣言。5月24日,又参加签名反饥饿反内战宣言。 6月带头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同年8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遗著有《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诗文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