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朱熹大辞典︱附录一 朱熹年谱 附录一 朱熹年谱 1130年(建炎四年) 一岁 九月十五日午时,生于南剑尤溪郑安道馆舍,乳名沈郎、沋郎、五二或五二郎,小字季延。父朱松,母祝五娘。 九月十七日,举行“三朝洗儿会”。 出生后,为避战乱举家辗转建州、福州、泉州等地。 1133年(绍兴三年) 四岁 刚会说话时,父亲朱松指天示之曰:“天也。”朱熹有“天之上何物”之问。 1134年(绍兴四年) 五岁 随父归尤溪,入小学。 始诵孝经,始读四书。 1137年(绍兴七年) 八岁 随父迁居建宁。九月,父朱松应召入都,朱熹与母亲留居浦城。 在建宁,与群童嬉戏时,画八卦于溪沙之上。 1138年(绍兴八年) 九岁 三月,随母至临安。延师就傅,学于杨由义,得授司马光所著《居家杂仪》等。 1140年(绍兴十年) 十一岁 四月,随父由临安返建瓯,寓建阳登高山丘义家。 秋后定居于城南紫芝上坊,此后在环溪精舍中跟从父亲学习。始作诗文。 1143年(绍兴十三年) 十四岁 三月二十四日,父朱松去世。 尊父遗嘱偕母投靠刘子羽,居于屏山之下、潭溪之上。后偕母移居崇安五夫里。入刘氏家塾。受学于胡宪、刘子翚、刘勉之三先生。 始读二程、张载之书。 1144年(绍兴十四年) 十五岁 葬父于崇安县五夫里之西塔山。 勤攻四书。读吕大临《中庸解》。始读《周礼》。 1146年(绍兴十六年) 十七岁 得刘子翚取字元晦。 十月二日,刘子羽卒,献哀诗二首。 见胡寅、道谦当在此年。 潜研二程理学。儒、佛、道无所不学。 1147年(绍兴十七年) 十八岁 秋,往建州参加乡贡考试。途经香溪,访范浚不遇。 十二月六日,刘子翚病卒,临终前向其传授平生问学次第。 1148年(绍兴十八年) 十九岁 春,赴临安参加省试。中举。四月,殿试中榜,得赐同进士出身。其间,作《远游篇》等诗。 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 1149年(绍兴十九年) 二十岁 二月,岳父刘勉之去世。岁末,归家乡婺源,拜祖坟,见宗族,访姻亲。 1150年(绍兴二十年) 二十一岁 春,往歙县拜见外祖父祝确。经德兴访诗人董颖,并为其《霜杰集》题诗。自婺源返崇安途中,数入仙洲山访道谦,后书牍往还不断。 夏,在崇安从范仲彪游,得司马光《潜虚》、《易说》读之。始重视史书。 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 二十二岁 春,赴临安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得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待次。 五月,往湖州访尹焞门人徐度。往香溪再访范浚,适其外出,见其所作《心箴》并抄录之。后范浚卒,亲往吊唁。经台州,访故人谢伋药园。往建阳访好友丘义。 冬,斋居苦读,冥思禅理。 1152年(绍兴二十二年) 二十三岁 早春,往武夷山访道。立春社日,与众人于西岗祝社游乐。 初夏,游经建阳、黄塘岭、倒水坑,宿云际寺、白芒畲等地,直至顺昌,历时数月而回。归来仍斋居苦读。 九月,道谦卒,作文祭之。 冬,筑焚香修炼之室,欲求得道。 始读周敦颐《太极通书》。 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 二十四岁 夏,告别家人,往泉州同安县赴任。途经南剑,谒见李侗;经福州,拜访李樗;经兴化,拜谒林光朝、方次荣等。 七月,至同安,任县主簿,兼领县学。命名主簿闲居之所西北轩为“高士轩”。清理簿籍,熟悉条令。整顿学事:新作讲座,定策试之法,重视经义课程,并亲授《论语》。先后往泉州、安溪、永春、漳州等地处理公务。 是年七月十日,长子朱塾生。次年,次子朱埜生。 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 二十六岁 正月,建经史阁,收藏书籍。 夏,有战事,与曹沆守县城西北隅,建射圃,利兵士习射其间。战事息,遂致力于风俗礼仪之事。考定释奠礼,依礼书严肃婚姻之礼,并在县学内为故丞相苏颂建祠堂。 初识吕大器、吕祖谦父子于福州。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 二十七岁 入秋,主簿任期满,又因主簿廨房破敝而暂居梵天寺兼山阁。 八月,至泉州,游九日山,与闲居此地的傅自得夜泛金溪。 十二月,得监湖南潭州南岳庙,以半俸居崇安讲学。 整理并序编家藏石刻。在泉州时潜读《孟子》。得谢良佐《上蔡语录》。 1157年(绍兴二十七年) 二十八岁 返同安候代任者,借居于县人陈良杰之馆,将自己所居处命名为“畏垒庵”。读书讲学,研习经旨。久候代任者未至,初冬,满历四考而罢归。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 二十九岁 归崇安。正月,往延平拜见李侗,居于城东南的名刹西林禅寺。研读儒家经典,与胡宪、李侗、刘玶等寄书探讨心得。 冬,以养亲为由请求担任祠官,差监潭州南岳庙。 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 三十岁 三月,校编成《上蔡先生语录》。 八月,得陈康伯举荐而被召赴行在,上书请辞。 1160年(绍兴三十年) 三十一岁 朝廷再召,仍不往。时胡宪入朝任官,致书胡宪论天下形势。 冬,往延平,拜李侗为师,寓居西林院。受教数月而归。 值金兵大举南侵,苦读之余,心系天下。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 三十三岁 正月,往建安拜谒李侗,同返延平。三月归崇安。 四月十二日,胡宪卒,为其作行状与祭文。 五月,祠官秩满,请求续任,复差监南岳庙。 六月七日,孝宗即位,向全国征求直言。朱熹在李侗指导下作《壬午应诏封事》,提出讲帝王之学、定修攘之计、固本原之地的政治主张。 十一月,《论语要义》、《论语训蒙义》成。 1163年(隆兴元年) 三十四岁 得尚书省召赴行在,具状请辞。再召,遂决意入都。李侗来武夷,共商入朝奏事事宜。十月十九日,抵临安。 十一月六日,入垂拱殿,奏事三札。十二日,除武学博士,待次。 在临安,痛斥参知政事周葵。与胡宏弟子张栻相识。岁末欲归,得韩元吉、刘珙相送。 是年十月十五日,李侗卒于福州。 1164年(隆兴二年) 三十五岁 正月,往延平悼哭李侗并序述行状。后得汪应辰遣兵士迎至福州,逾一月而归崇安。及李侗葬,至延平挽祭。 九月,往豫章悼哭张浚,并随张栻护送灵柩至丰城。得胡宏《知言》,对两年前(1162年)辞世的胡宏,有“恨不及见胡子而卒请其目也”之叹。结识胡宏弟子吴翌。 十月,与刘汝愚游宋村,登梅岭,作诗痛忧国事。 1166年(乾道二年) 三十七岁 四月,至行在,复请祠。 编订周敦颐《通书》,印刻于长沙(长沙本)。又编《论语要义》,刻版于邵武府学。编集《杂学辨》,由何镐作跋行之。修订《孟子集解》。编订《二程语录》、《张载集》。与张栻、刘珙讨论校正《二程先生文集》,遂自校订《二程集》。 林用中来学,处以家馆,以教朱塾、朱埜二子。何镐、蔡元定、范念德来学。 1167年(乾道三年) 三十八岁 秋,同林用中访张栻。九月至潭州,住城南书院,与张栻往返于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朝夕论道。十一月,与张栻游南岳衡山,一路唱酬,而成《南岳唱酬集》。自潭州归崇安途中,又与林用中、范念德唱酬,集为《东归乱稿》。 冬,以陈俊卿、刘珙荐,差充枢密院编修官,待次。 1168年(乾道四年) 三十九岁 四月,崇安大饥,请粟于府以赈济之。 七月,崇安大水,奉府檄行视水灾。 再次修订《上蔡语录》。编成《程氏遗书》,于泉州校订刻版。作《观过说》。 1169年(乾道五年) 四十岁 正月,三子朱在生。 五月,省札催促供职,以足疾辞。 再促职,复辞,上札乞岳庙差遣。七月,省札复促行,以侍亲故辞,乞赐岳庙差遣。 秋,随詹仪之到瀛山书院讲学。 九月五日,母祝五娘卒。托蔡元定择葬地。 作《已发未发说》寄与张栻。又以所得明道先生遗文九篇寄张栻,刻于长沙府学。再修周敦颐《太极通书》,刻版于建安(建安本)。校订成《程氏易传》,由吕祖谦刻于婺州(大刻本)。修订《祭仪(祭礼)》稿成。 1170年(乾道六年) 四十一岁 正月,葬母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寒泉坞。在墓侧建寒泉精舍,自题为“晦庵”,庐墓守丧。 七月,迁父朱松墓于白水鹅子峰下。 十一月,工部侍郎胡铨召其与王庭珪同赴行在,以丧制未终故辞。 编成《太极图说解》。作《中庸首章说》、《舜典象刑说》。始著《西铭解》。校订《程氏遗书》、《文集》、《经说》,由郑伯熊刻版于建宁。 1171年(乾道七年) 四十二岁 于五夫里创立社仓。 秋,往政和展墓。冬,以舅氏祝峤丧故南下尤溪,应县宰石 之邀,访朱松任县尉衙署遗址,并亲书“韦斋旧治”匾额。 十二月,省札促赴行在,以禄不及养故辞。 作《记谢上蔡论语疑义》、《尽心说》。《知言疑义》成。 1172年(乾道八年) 四十三岁 尚书省三札促行,皆辞。 正月,《语孟精义》成,锓版于建阳。 四月,《资治通鉴纲目》成。编订《中和旧说》。 六月《八朝名臣言行录》成,刻版于建阳。 十月,修订《西铭解》成,作《西铭后记》以序定之。与张栻讨论《洙泗言仁录》,作《仁学》、《巧言令色说》。 编集《论性答稿》。 方士繇始来问学,为其家藏胡安国手帖作跋。游九言来访问学。 1173年(乾道九年) 四十四岁 闰正月,故友魏掞之卒,为其料理家事。及其葬,作祭文与墓志铭。 省札复促行,以疾辞,乞差监岳庙。五月,有旨特改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辞。 十月,尤溪县重修学宫,为之撰《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亲题“明伦堂”匾额。 十一月,省札检会已降指挥,辞免。 《伊洛渊源录》草成。 序定《太极图说解》。《程氏外书》编成。助刘玶编订《屏山先生文集》成,作跋。雠校《说文解字》,印刻于赣州。再校《程氏易传》,由吕祖谦刻于婺州。修订《祭仪》。 遣长子朱塾往吕祖谦席下受教。 1174年(淳熙元年) 四十五岁 二月,上状复请辞。有旨不许辞免,复辞。六月,始拜命,改宣教郎,奉祠。 秋,建宁大旱,往建宁府见傅自得,与两司及建宁府讨论赈济事宜。 往武夷晤韩元吉,不合而归。往寒泉展墓,登卢峰,游云谷。与章才邵游西岩。游百丈山。投书福建路转运副使王佐,欲卜地归葬族祖朱弁,不果。 编订《弟子职》、《女诫》,印刻于建安。编订《大学》、《中庸》新本,分经传并重定章次,印刻于建阳。编次《古今家祭礼》成。作《观心说》。 1175年(淳熙二年) 四十六岁 四月,吕祖谦偕潘景愈来五夫潭溪相会。次月,二人赴铅山鹅湖。二十八日,至鹅湖,陆九龄、陆九渊来会。 七月,云谷居成,遂上卢峰,登云谷。访秀野刘韫。 冬,往寒泉,与何镐等讲论学问。后何镐卒,往邵武哭吊,作墓碣铭。 与吕祖谦共同编订《近思录》,并删节《程氏遗书》而为《程子格言》(《程子微言》)。修订《近思录》,刻版于婺州。始作《家礼》。为韩元吉修订《祭仪》和《吕氏乡约》。考订《乡约》、《乡仪》作者,为作跋。为张栻作《静江府虞帝庙碑》、《虞帝庙迎送神乐歌词》。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作跋。 1176年(淳熙三年) 四十七岁 正月,与刘珪、刘子翔游天湖。获刘韫赠与五夫故居。复往邵武料理何镐葬事。过建宁见韩元吉。二月,韩元吉召赴行在,再往崇安相见。 三月,偕蔡元定往婺源祭扫祖墓。途经浦城,过衢州,住超化寺。至常山,哭祭汪应辰于绍德庵。在开化与吕祖谦相会,讲论学问九日。 四月,至婺源。为婺源县学藏书阁作记并赠书。与徽中士子游。 六月,离婺源而归。以龚茂良、韩元吉荐,授秘书省秘书郎。辞,不允。八月,再辞,并请祠。九月,差管武夷山冲祐观。 作《杂书记疑》,批评王 佛说。作《释氏论》,批判李之翰、李宗思佛说。为表弟程洵作《尊德性斋铭》。作《定性说》。考订全本《潜虚》为赝本,作《潜虚考异》,又作《书张氏所刻潜虚图后》以发之。作《观列子偶书》。与张栻共作《四家礼范》,由刘珙刻于建康。 黄榦始来五夫问学,馆其于潭溪之侧。邵武黄仲本来问学。 十一月十三日,妻刘清四卒。 1177年(淳熙四年) 四十八岁 四月,葬妻刘氏于建阳县唐石大林谷。 陆九龄、陆九渊居母丧,致书问祔礼,有书答辩。 八月,吴翌卒,为其作祭文和行状。袁枢、傅伯寿、梁瑑、吴英等来访,共游武夷,泛舟九曲。 《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中庸章句》、《中庸或问》、《中庸辑略》成,序定之。又作《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修订《诗集解》,序定之。作《书〈麻衣心易〉后》,定《麻衣心易》为伪。《易传》成,序定之。 1178年(淳熙五年) 四十九岁 正月,闻侍御史谢廓然上书乞禁程书,遂致书吕祖谦表忧虑之情。 夏,往清湍密庵。陆九龄、陆九渊致书讼鹅湖之会偏见之说。刘尧夫、廖德明、方士繇等来访,共游天湖。又发潭溪,经芹溪,登云谷,宿黄沙,游武夷,有蔡元定、刘甫、刘子翔来会。 八月,以史浩荐,差知南康军,辞。十八日,往弋阳迎哭刘珙之柩。 九月,晤陈俊卿于崇安,劝其奏论小人,匡正君心。陈俊卿入对,荐朱熹。 十月,有旨不许辞免。复辞,请祠。十二月,省札促任。 1179年(淳熙六年) 五十岁 正月二十日,具状尚书省陈乞宫庙差遣。二月四日,至铅山县官舍候命。旬日后,复上状请祠。不允辞免。其间,婺源县宰张汉印刻《中庸集解》及《通书》,为作跋。 三月,于铅山观音寺,与陆九龄、刘尧夫讲论三日。省札促任,遂行。三月三十日,至南康上任。五月,上劄赵雄、王淮请祠,不报。六月,上札奏乞减免星子县税钱,并请祠。七月,以庶僚不合用上札,申省自劾。严别籍异财之令,注《孝经·庶人章》颁布。 十月,建昌县秋旱,失于检放而致人户流移,申省自劾。行视陂塘,发现白鹿洞故址,遂发布《白鹿洞牒》,上状申修白鹿洞书院。十二月,又因建昌县失于检放申省自劾。 在南康,校补张载《横渠集》,由黄灏刻版于隆兴。得九江故家传本《太极通书》,校正延平本《太极通书》,为作跋。后据九江本再定《太极通书》,刻于南康军学(南康本)。周敦颐曾孙周直卿来访,以《爱莲说》墨本及《拙赋》刻本见示,为之作跋,建爱莲馆、拙斋藏之。 1180年(淳熙七年) 五十一岁 正月,请祠,不报。因抑制豪强、严惩奸吏见责,蔡元定、杨方来南康批评其为政,遂致札枢密使王淮乞罢免。复上奏状,乞免星子税钱。 二月,张栻卒,罢宴哭之,遣人祭奠。及张栻葬,再遣人致奠。 三月,复请祠,不允。四月,申减属县木炭钱。八月,上札子请祠,不报。与同僚士友游白鹿洞,有诗唱酬。八月二十九日,陆九龄卒,有文祭之。 得程颐与方元寀帖,刻石于白鹿洞书院。三月十八日,白鹿洞书院建成,释菜开讲,自任洞主。作《白鹿洞赋》,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又为书院向江西提举陆游求藏书,并遍于江西、江东两路诸使乞书。刻尹焞帖于白鹿洞书院。整理《韦斋集》,刻版于隆兴。冬,补定《论语精义》,更名为《语孟要义》,刻版于隆兴。作《卧龙庵记》。 与沙随程迥、峡州郭雍讨论《易》学。陆氏兄弟之弟子万人杰来问学。 1181年(淳熙八年) 五十二岁 二月,陆子静来访。 三月,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待次。过江州,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七月,除直秘阁。后改除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八月,东莱吕(祖谦)公讣至,为位哭之。 十一月己亥,奏事延和殿毕,离南康东归。 1182年(淳熙九年) 五十三岁 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二月,奏劾衢州守臣李峄。六月,逢旱,上《修德政以弭天变状》,奏诸州利病。七月,上奏言蝗虫伤稼。九月离任。在任间,致书永嘉县令历数秦桧罪名,捣毁秦桧祠堂。又曾上书七次,弹劾前台州太守唐仲友不法。宰相王淮付其以唐仲友江西提刑一职,请辞;再命其与江东提刑梁总互换职位,仍请辞,不许。十一月,始接受职名。十二月,因御史郑丙等上书诋毁“道学”,遂辞官。 印刻吕祖谦所定《古周易》于婺州,作《记嵩山晁氏卦爻彖象说》。校订《急就篇》,刊刻于婺州。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为一编,刊刻于婺州,即《四书集注》。为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纪》作序。 嫁三女朱兑于黄榦。 1183年(淳熙十年) 五十四岁 正月,差监台州崇道观。 四月,建成武夷精舍,并于隐屏峰下建亭,命名“晚对亭”。 六月,监察御史陈贾请禁道学,帝从之。 十月,南下福州、莆田、泉州,与赵汝愚、陈俊卿、陈知柔等游,并吊唁傅自得。 修订《资治通鉴纲目》。作《曹立之墓表》成,为陆学弟子所攻。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始编小学之书。助赵汝愚编成《国朝名臣奏议》。 诸葛千能、包扬等来问学。 1184年(淳熙十一年) 五十五岁 致书陆九渊问政,并寄《曹立之墓表》。数致书陈亮,论义利王霸之辨。 十二月,编成《张南轩文集》,刻版于建阳。作《张敬夫画像赞》、《吕伯恭画像赞》。 作《读吕氏诗记桑中篇》。于建阳刻版吕祖谦《大事记》。 陈文蔚、余大雅等来武夷问学。 1185年(淳熙十二年) 五十六岁 二月,祠秩满,复请祠。四月,差主管华州云台观。 陆九韶经武夷,二人面论无极太极。与陈亮致书论辩不休,十二月,针对陈亮《类次文中子引》,作《王氏续经说》。 1186年(淳熙十三年) 五十七岁 三月,《易学启蒙》成,序定之。 八月,《孝经刊误》成。 与郭雍、程迥等进行《易》学辩论,作《蓍卦考误》。修订《四书集注》,由广西安抚使詹仪之印刻于桂林,四川制置使赵汝愚印刻于成都。 《诗集传》成,作《诗序辩说》附后,刻版于建安。跋《龟山别录》,刻版于福州。 丹阳窦从周偕弟窦澄来武夷问学。赵蕃始来受学。 1187年(淳熙十四年) 五十八岁 正月,南下莆中吊陈俊卿。归途经福州,与士友游鼓山。 三月,差主管南京鸿庆宫,拜命。葬叔祖朱弁于钱塘县积善峰下,作行状,邀尤袤作墓志铭。 《小学书》成。 七月,以周必大和杨万里荐,除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待次。辞,不允。 九月,《通书解》成。与潘友恭合作《礼书》。致书陆九韶,停止太极论辩。又致书陆九渊,批评陆氏心学。 十月十八日,高宗赵构卒。作《君臣服议》,讨论订正丧服制度。 四女朱巳卒,十一月为其撰《女巳埋铭》。 为蔡元定《律吕新书》作序。 临江张洽来问学。程端蒙、董铢相约程洵来武夷问学,为程、董所撰《学则》作跋。邵武任希夷来学,为其家藏二苏遗迹作跋。 1188年(淳熙十五年) 五十九岁 正月,有旨促任,以疾辞,不允。三月十八日,启行,在道再辞,并请祠。经信州,与辛弃疾相晤。在玉山见杨万里。得陆九渊《论无极太极书》。 五月,复促入对,遂离玉山北上。吕祖俭来会于兰溪。抵临安,与陈亮得见。兵部侍郎林栗来访,论及《易》、《西铭》,不合。 六月,奏事延和殿。除兵部郎官,以足疾辞。因林栗上章劾其欺慢,即日上札请祠。诏依旧职名江西提刑。六月十二日,离临安。在道辞免,有诏促任。七月,复以足疾辞,并请祠。经考核转朝奉郎,除直宝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八月,辞转官,辞职名,皆不允,遂拜命。九月,以谏议大夫谢谔荐,复诏,辞。十月,促赴行在。十一月,复辞,并上封事。除主管西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十二月,辞崇政殿说书职。 出《太极图说》、《西铭解义》以授学者。《周易本义》成。致书刘孟容斥《祠堂记》。作《记濂溪传》,斥洪迈篡改《太极图说》首句。答书陆九渊,论辩无极太极。 经铅山时,潜斋徐昭然来受学。在信州,尹焞弟子王时敏来访论学。 1189年(淳熙十六年) 六十岁 正月,除密阁修撰,仍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辞职名。二月二日,孝宗内禅,光宗即位。四月,复辞职名。依所乞,仍旧直宝文阁。八月,以留正荐,除江东路转运副使,以避嫌故辞。诏免回避,促任,再辞。九月,更化覃恩,转朝散郎,获赐绯衣、银鱼。十一月,改知漳州,辞,不允。始拜命。 九月,刘清之卒,次年作祭文。崔嘉彦卒,作诗挽之。 数致书陆九渊,论无极太极。序《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四书集注》撰成。作《皇极辨》、《养生说》。 1190年(绍熙元年) 六十一岁 赴漳州任。途经南剑,见沙县宰黄东。至福州,见福建安抚马大同。至仙游,访蔡襄家,得其真迹跋之。访龚茂良家,跋龚茂良《陛辞奏稿》。 四月,抵漳州。十月,上书郑兴裔,恳其敦促朝廷推行经界。十一月,诏将漳州经界措置施行。又奏劾黄岌罪状。 《楚辞协韵》成,刊刻于漳州。刻《四经》于郡。刊《四子书》于郡。编《礼记解》,刊于临漳。刊《大学章句》、《近思录》、《小学》、《家仪》、《乡仪》、《献寿诗》等于临漳学宫。再跋《楚辞协韵》刊本。 十一月十八日,北溪陈淳拜于门下。 1191年(绍熙二年) 六十二岁 正月二十四日,长子朱塾卒于婺州。以嗣子丧请祠。 春,因经界事申转运司,乞候冬季打量。整顿郡学。发布《龙岩县劝谕牓》,整顿吏治与风俗。发布《劝农文》,颁告行经界、禁科罚等事。奏请褒录东溪高登直节。上状奏乞戒约州县妄科经总制钱及除豁虚额钱数。 三月,复除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四月,辞职名,去郡归。至惠安,与学者论儒释之异。经福州,见赵汝愚。归次建阳,寓同繇桥。七月,复辞职名,不允。乃拜命。九月,除荆湖南路转运使。请辞,不允。赵汝愚入为吏部尚书,经建阳与朱熹相见,面论政事。十二月,复辞,以经界不行自劾。 致书陈傅良论学。致书叶適批评其好佛。数致书留正,斥其“朋党”之说与罢经界之事。 陈傅良弟子曹叔远来访问学。长乐刘砥、刘砺来学。 1192年(绍熙三年) 六十三岁 二月,有旨促任,复辞。获许补祠官。辛弃疾赴福建提点刑狱任,二人在崇安相晤论政,后游从甚繁。 六月,筑室于建阳考亭。于居所之旁建竹林精舍。 十一月,葬长子朱塾于建阳大同山北麓。 十二月,除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辞。 十二月十四日,陆九渊卒,闻讣,率门人往寺中为位哭。 修订《四书集注》,由曾集刻版于南康。《孟子要略》成。 1193年(绍熙四年) 六十四岁 春,晤辛弃疾于考亭。有旨促静江府任,复辞。差主管南京鸿庆宫。秋,与辛弃疾游武夷山。致札福建漕司论盐政,请罢官盐。冬,以留正、赵汝愚荐,除知潭州湖南路安抚使。辞,不许。 中洲李之翰来访,讨论儒释之异。建安魏瑛来访,为《魏侍郎集》作跋。建阳余大用来访,为《余岩起集》作跋。为孙稽仲《谷桥愚稿》作序。为滕珙父滕洙作墓志铭。作《邵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 1194年(绍熙五年) 六十五岁 春,再辞潭州职,不允。有旨促任,遂拜命。五月,抵潭州上任。六月,申乞放归田里,不允。七月,光宗内禅,宁宗即位。以赵汝愚荐,召赴行在奏事。七月,修复岳麓书院。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上状辞诏命。将职事牌印交付运判何异,离潭州东归。九月,至信州候命,再上状辞免,不允。 十月,入国门。奏事行宫便殿,上五劄。十四日,受诏进讲《大学》。十七日,更化覃恩,转朝请郎,赐紫金鱼袋。闰十月,获封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子朱在补承务郎。二十一日,降御批,罢侍讲、除宫观。二十五日,除宝文阁待制。 十一月,离京。至玉山,于县庠讲学。经上饶,至武夷,与弟子会于武夷精舍。二十日,归考亭。 十二月,诏依旧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 建沧洲精舍。 1195年(庆元元年) 六十六岁 正月,拜命。奏乞追还焕章阁待制职名。三月,复辞。经吏部考核,转朝奉大夫。五月,复请辞,并申建宁府乞致仕。六月,草封事数万言,欲陈奸邪蔽主之祸,明赵汝愚之冤。因蔡元定入谏,遂以蓍决之,得遁之同人(一说遯之家人)卦,遂焚奏稿,更号遯翁。七月,复辞职名。冬,再上状请辞。依所乞,诏依旧秘阁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 是年三月,赵汝愚罢相。四月,吕祖俭为朱熹、赵汝愚辩诬,被送往韶州安置。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进言,贬至五百里外。 跋《绍熙州县释奠仪图》,由邵囦刊于长沙。致书程洵,助吕祖俭编《吕祖谦文集》。 1196年(庆元二年) 六十七岁 正月,闻赵汝愚暴卒于衡州,往寒泉哭吊,又至赵汝愚婿家祭奠。 二月,上《乞改正已受过从官恩数状》。知贡举叶翥、倪思、刘德秀奏论“伪学”之魁,乞毁《语录》。三月,叶翥再上奏,乞考察太学、州学。六月,国子监乞毁《四书集注》与《语类》等“伪书”。秋,太常少卿胡纮上奏,请抑制“伪党”。程洵被劾归婺源。九月八日,程洵卒,作文祭之。十二月,因监察御史沈继祖上疏弹劾,朱熹落职罢归。 陆九渊门人彭兴宗来访。甄述祖、向士伯、赵崇遵来访。吴芾来访,为其《吴中丞家传》作跋。刘君房来访,为其《刘杂端奏议》作跋。为廖德明《仁寿庐条约》作跋。与方士繇共作《韩文考异》。与蔡元定作《周易参同契考异》初稿成。委黄榦、吴必大、吕祖俭、李如圭等修《礼书》。 新安吴昶、临川曾极来问学。辅广、万人杰来竹林精舍问学。 1197年(庆元三年) 六十八岁 正月,蔡元定被贬湖南道州,于考亭饯别。 三月,应林用中等人邀请,往古田杉洋蓝田书院讲学。 夏,宗正寺主簿杨寅进言,请审察科场仕子,以防“伪学之徒辗转滋甚”。朝散大夫刘三杰上奏,言“伪党至此变而为逆党”,请销其党羽。秋,又有大臣进言,论伪学之祸,请止调停之说。十二月,以知绵州王沇请,诏省部置“伪学逆党籍”,朱熹、赵汝愚、周必大等人皆在其中。 《礼书》草定成,定名《仪礼集传集注》,即为《仪礼经传通解》。《周易参同契考异》修订成,由蔡渊刊刻于建阳。修订《韩文考异》成,刊刻于潮州。作《考韩文公与大颠书》。考订《尚书· 武成》次序。 度正来访问学,为其家藏程颐帖作跋。玉山汪达来访,为其所藏字画题跋。冬,召陈文蔚来考亭授业诸孙。为黄榦筑室于考亭新居之旁。 1198年(庆元四年) 六十九岁 正月,得疾,以深衣及生平所著书授黄榦。 七月,闻吕祖俭卒于高安,深为伤悼。致书高安县令徐应龙,盛赞其经纪吕祖俭丧事。 八月九日,蔡元定卒于道州,作文祭之。 十二月,上《申建宁府乞保明申奏致仕状》。 考得《参同契》策数之法,作《参同契说》。作《二典》、《三谟》诸篇集传。《楚辞集注》成。分委李方子、李相祖、谢承之、黄榦、林燮孙诸生修撰《尚书集注》。庐陵王岘来访,为其《王信臣行实》作跋。为刘砥所藏程迥帖作跋。 祝丙、祝癸来受学于家塾。 1199年(庆元五年) 七十岁 正月,闻黄榦开斋学于新河,遣孙朱钜、朱钧往受教。 三月,《楚辞辩证》成,编《楚辞后语目录》。 四月,以朝奉大夫致仕。 六月,告家庙,以孙朱鉴承绪家政,子朱埜、朱在佐事。 夏,《周易参同契考异》再次修成,刊刻于建阳,是为定本。 十一月,黄榦迁来考亭新居。《阴符经考异》成。 十二月,作《朱松行状》,迁父朱松墓于崇安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 委蔡沈作《书集传》。委赵师渊修补《资治通鉴纲目》。寄《楚辞集注》与杨万里。为吕希哲《岁时杂记》作跋。为建阳张大夫所藏字画作跋。为张以道所藏苏轼画卷作跋。致书辛弃疾,以“克己复礼”相勉。 1200年(庆元六年) 七十一岁 春,《楚辞音考》成,刊刻于古田。致书胡泳,邀其参订《丧礼》,加紧整顿《礼书》。修订《大学章句》成。包扬携子包恢及生徒来考亭问学。萍乡胡安之来问学。 三月,疾甚。初四日,为诸生说太极图;初五,说西铭,甚详;初六日,改《大学·诚意》章。初八日,书范念德、黄榦、朱在。 三月初九日午时初刻,卒于考亭。享年七十一岁。 十一月二十日,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王伟 辛晓霞编) |
☚ 朱熹大辞典︱编委会 朱熹大辞典︱附录二 朱熹思想传播与研究大事年表 ☛ 00011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