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朱子语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子语类

 又名《朱子语录》或《朱子语类大全》。朱熹讲学语录分类汇编。共一百四十卷。初刊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撰者事迹参见“《周易本义》”条)
 现在的《朱子语类》是南宋黎靖德编辑出版的。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根据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李道传编辑的池州刊《朱子语录》、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李性传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蔡抗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后录》三种按记录人编排为不同卷次的语录和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黄士毅编辑的眉州刊《朱子语类》、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王佖编辑的徽州刊《朱子语续类》两种按主题类别编排为不同卷次的语录,综合起来,删除其文字和记录人完全重复的条目后,乃按黄士毅编辑的《朱子语类》所用的主题类别加以编排,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景定本《朱子语类》。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吴坚编辑建州刊《朱子语别录》,黎靖德又将这本《朱子语别录》中的一些新条目编入景定本《朱子语类》中,于南宋咸淳六年出版,这就是现在的《朱子语类》的初版。
 《朱子语类》综合了九十七家所记载的朱熹语录,其中有无名氏四家,辅广所录的一部分,曾经朱熹本人审阅。黎靖德编辑这部书时,将每个人记录的年代都保存下来,自宋乾道六年(1170年)开始到宋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死为止,历史共约三十年。在九十七家记录人之中,记录朱熹六十岁以后的语录多达六十四人,因而详尽地保存了朱熹许多晚年定论,这是《朱子语类》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朱子语类》按主题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朱子,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等二十六门,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多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
 《朱子语类》中的许多卷数是直接讲述朱熹的哲学观点。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借助于“气”而“造作”,依“气”而“安顿”;“物”是“理”的体现和表象,是“理”借“气”而派生的。朱熹继承了邵雍“一分为二”的命题和二程“万物莫不有对”的思想,又吸取了张载“一物两体”的思想,论述了“一分之二”的思想。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又对“格物致知”作了独特的解释。认为格物穷理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今日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的渐进阶段。第二阶段是豁然贯通的顿悟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格物说,则已格尽事物之理;不是只认识部分的理,而是认识理的全体。就致知说,则已达到无所不知的知至。他说:“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要须四至八到,天所不知,乃谓至耳。(《朱子语类》卷十五)这就是格物与致知的统一,穷理与尽心的统一。
 《朱子语类》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联系的。他继承了二程“性即理也”的人性论,采取了二程和张载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在朱熹看来,“性”只是“理”,所以“天命之性”是“善”的;“理”需借助“气”派生万物,由于“禀气”明暗、厚薄不同,有善有不善,所以“气质之性”有善与不善。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区分为本体和作用二方面,本体的“心”叫做道;“心”的作用,叫做“人心”。朱熹教育思想的最大宗旨是要人们通过修心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服从“道心”,使“人心”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朱熹在为学方法上提出要“居敬穷理”。“居敬”是学习的基本态度或自觉态度。敬是不放肆的意思,居敬即是专一。穷理则是格物致知工夫,是恢复其本然之性的必要功夫。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朱子语类》)。所以穷理又必须读书。《朱子语类》还反映了朱熹当时讲学的风气,他与门人论学“往复诘难,其辩愈详,其义愈精”(《朱子语类》序目),这可见朱熹和门人讲学是自由、平等的,开启了后代讲学的风气。
 《朱子语类》还反映了朱熹的一些政治思想。朱熹不满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和腐败无能,主张进行社会政治改革。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同情态度,他说:“新法之行,诸公实共谋之,虽明道先生不以为不是。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但后来人情汹,明道始劝以不可做逆人情的事,及王氏力排众议行之甚力,而诸公始退散”(《朱子语类》卷一三○)。朱熹认为君主要“为政以德”。君主有无上的权利,君主的意志是天理的体现,君主行仁德之政,必须修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君主自身的修养来说,是克服一切私心,转为天下大公,二是任用贤人。在义利问题上,他强调以仁义为先,重义而非利。
 《朱子语类》还记载了朱熹对一些自然科学的看法。例如,在对天的旋转方向问题,朱熹不赞成张载的地动说,选择了天文学史上的左旋说,加以提倡。
 《朱子语类》有全编和选编两种:《朱子语类》或《朱子语录》或《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宋黄士毅初编,宋黎靖德汇编,系全部语录。一种是选编,包括《朱子语类日抄》五卷,清陈澧编;《朱子语类纂》十三卷,清王钺编;《朱子语类辑略》八卷清张伯行编等。《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宋咸淳本。元覆宋刻本(书名为《朱子语录》)。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石门吕氏刻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书名为《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日抄》五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雅书局刻本。近有中华书局刊印本。

《朱子语类》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朱子语类》

 一名《朱子语录》。南宋黎靖德汇编,为朱熹讲学语录。计一百四十卷。分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朱子、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等二十六门。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史学、自然科学诸方面,为研究朱嘉思想的重要文献。该书前身为朱熹门人在其身后刊刻的各自所闻之语,有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蜀人李道传刻于池州的“池录”;有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李性传刻于饶州的“饶后录”;有宋度宗咸淳初年(1265年)吴坚刻于建安的“建录”;又有分类编辑的语类两种,嘉定十二年(1219年)黄士毅编“蜀本”和淳祐十二年(1252年)王佖续编“徽本”。咸淳六年(1270年)黎靖德合并诸书,删除重复,考订谬误,编为今本。

朱子语类 - 可可诗词网

朱子语类

 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语录的分类汇编。南宋黎靖德汇编。朱熹曾经步入仕途,但为官的时间前后只有十多年,其一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著述与讲学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儒家学者之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多有独特的见解。在平时的讲学中,更是纵横古今,议论风生,妙语迭出。他去世后,门人便开始将各人所闻记录下来,并汇刻成书,先后有过池州、饶州、建安、眉州、徽州等五种不同的版本。南宋末年,黎靖德综合这五种版本,删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这就是今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 分 “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 等二十六门。虽然并非哲学专书,但其中涉及的哲学问题非常多,是了解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朱子语类》所记是朱熹与弟子平日间的问答之语,故亲切随和,深入浅出,他的许多哲学范畴和命题,通过这些问答才阐述得更加清楚。如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他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便借用了佛教常用的 “月映万川” 的比喻,他说: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又如谈到 “天理”,他说:“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 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天上没有人格神,但却有一个主宰天地万物者,这就是“天理”。虽然所谈都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但用的是通俗生动的语体,尤其是许多妙喻,读来别有一种趣味,故颇为流行。

朱子语类

又称“朱子语录”。南宋朱熹讲学语录的分类汇编。朱熹和弟子间的问答,弟子各有所记。原有池州、饶州、建安所刊三种《语录》,眉州、徽州所刊两种《语类》,后经黎靖德合并,编辑成为今本。共140卷,分《理气》、《鬼神》、《性理》等26门。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提出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版本颇多,有南宋咸淳本、清光绪《刘氏传经堂丛书》本等。

朱子语类

亦称《朱子语录》。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根据当时各地刊本相互参校,补遗正误,削其重复,分类编为140卷,成为以后广为流传的较为完备的底本。《朱子语类》所收朱熹语录,始于南宋考宗乾道六年(1170),终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朱熹逝世前一年,详尽地记录保存了朱熹后半生30年间的许多“晚年定论”。分《理气》、《性理》、《学》等26门。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和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史学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朱子语类》向为学者推崇,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主要版本有:宋咸淳六年(1270)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石门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现在通行的是1981年中华书局编辑的王星贤点校本。

朱子语类

174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的语录分类汇编,先后经多人收集、整理、编辑,刊刻三种语录,二种语类,最后由南宋末年黎靖德“合五书而参校之”,补遗、正误、去掉重复条目共1150余条,历时30年编成是书。包括97人之记录,共140卷,约计230万字。内容大致分以下几方面: (1)综论理气性学知行; (2)对四书五经的讲解;(3)对孔孟、二程、张载等人的评论;(4)对前朝和本朝君臣、政事、人物的评论;(5)论读书和教育。书中阐述了理在气先的本体论,格物穷理、知先行后的认识论,存理去欲的伦理观,并涉及政治、历史、文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新点校分七册出版,为最好版本。

☚ 近思录   传习录 ☛

朱子语类

176 朱子语类

南宋理学重要著作。本书系朱熹讲学语录汇编,由黎靖德编辑定本。其中 《性理》、《学》、《孟子尽心》、《书》等卷对伦理道德论述较多。核心内容为朱熹的“天理人欲”伦理观。首先,对于人性问题,本书提出人是理气合一的产物的观点,认为理构成人的本性,气构成人的形体,由于理相同,决定人有共同的善性,称天命之性;由于气不同,决定人性有差异,称气质之性。气质之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有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统性情”的观点,认为心如水,性则如水之静,情则如水之动,心之运动表现为情,情最易被物欲诱引而误入歧途,因而应特别加以控制;其次,本书特别阐述了“天理人欲”的伦理道德观,提出用“道心”主宰“人心”,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互对立的,“人欲”为万恶之源,必须完全灭掉,才能复归天命之善性。而灭掉“人欲”的方法乃是“存天理”。本书对后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甚深。

☚ 四书集注   三字经 ☛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宋代语录体理学著作。又称《朱子语录》、《朱子语类大全》,是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与其弟子讲学问答语录的分类汇编。现本一百四十卷。编者南宋黎靖德。
《语类》分理气、鬼神、性理等二十六个门类,其中论《四书》的占五十一卷,谈《五经》的占二十九卷,讲哲学及治学方法的约占四十卷,评政治、历史、文学的约占二十卷。在编排上,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源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论问题。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子、孟子、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为传此理者;继又斥异端、排释老、明道统;最后是对历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法制、科举等制度的评论。《朱子语类》包罗万象,广泛地反映了朱熹的思想。
在哲学本体论上,认为理(或道、太极)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体,理和其衍生的气共同构成了天地万物:“自现在之事物而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卷七五)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这是就世界本原问题而言的;至于具体事物,则“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卷一),又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说:“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然总又只是一个理。”(卷九四)从末溯本即由用到体,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总出于理、太极;从本推末即由体到用,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然而并非万物各取太极之一部分、分割太极,而是“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同上)。犹如月印万川,“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卷十八)。
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格物致知就是“即物而穷其理”,通过“今日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的渐进阶段和“豁然贯通”的顿悟阶段,认识理的全体。他批评了吕伯恭只求博观和陆九渊只讲反求,“今人务博者,即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皆不是”(卷十八)。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卷九)。
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卷九)。二者之间,应“以尊德性为主”。在人性论上,认为人兼有“天命之性”(或曰“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才有天命,便有气质。”(卷四)天命之性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禀气清者为圣为贤,禀气浊者为愚为不肖。人之一生,就是要克服气质之性中的不良因素,复归到天命之性,也就是要“遏人欲而存天理”。
《语类》中还有不少辩证法的思想因素。认为矛盾对立是普遍的:“天下之物,未尝无对”(卷九五)。用“一分为二”的命题来概括事物可分性和发展性,“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卷六七)。
对于《语类》,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朱熹门人黄干就说:“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师传之本旨”(《池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不可以随时应答之语,易平生著作之书”(《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引)。清人李光地说:“《语类》一篇,系门人弟子记录,中不无讹误冗复,杂而未理。”(《朱子全书·凡例》)尽管如此,《语类》仍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则其内容广泛,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二则《语类》共记载了九十七家所记的朱子语录,其中有六十四家记录了朱熹六十岁以后的语录,即书中较多地记下了朱熹的晚年定论,有很高的价值。对此,朱熹弟子李性传有一个较好的看法:“故愚谓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以语为助。与《诗》、《易》诸书异者,在成书以前,亦当以书为正,而在成书之后者,当以语为是。学者类而求之,斯得之矣。”(《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现本《语类》,是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编辑出版的。在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据李道传编辑的池州刊《朱子语录》(1215)四十三卷、李性传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续录》(1238)四十六卷和蔡抗编饶州刊《朱子语后录》(1249)二十六卷三种,按记录人编排的语录和黄一毅编眉州刊《朱子语类》(1219)一百四十卷、王佖编徽州刊《朱子语续类》(1252)四十卷两种按主题类别编排的语录,综合起来,收遗正误,列出二十六个主题分类编排,出版了景定本《朱子语类》;咸淳六年(1265),又得吴坚所编建州刊《朱子语别录》二十卷编入景定本,出版了《朱子语类大全》,即今本《语类》。
较好的版本有宋咸淳六年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康熙间吕留良天盖楼刻本、清光绪庚辰(1880)贺麟瑞校刻本,日本近人冈田武彦等《朱子语类》合校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的《朱子语类》八册。

☚ 四书集注   伊洛渊源录 ☛

朱子语类

又名《朱子语录》。南宋朱熹讲学语录的分类汇编。朱熹和弟子间的问答。弟子们各有所记。原有池州、饶州、建安所刊三种、眉州、徽州所刊二种,李道传辑为四十二卷,李性传等又有续补。黄士毅汇集各条,分类编为一百三十八卷。后王佖又编《续语类》四十卷,均未尽完善。南宋咸淳六年,黎靖德参校各刊本,编定一百四十卷。分《理气》、《鬼神》等二十六门,涉及哲学、政治、史学及自然科学。另有清光绪《刘氏传经堂丛书》刊本等。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汇编。黎靖德生卒年不详。是书亦称《朱子语录》。朱熹既没,门人各记其所闻之语。嘉定八年蜀人李道传始取三十三家,刻之于池州,曰“池录”。嘉熙二年其弟性传,又取四十二家刻之于饶州,曰“饶录”。咸淳初年吴坚采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又增入四家,刻于建安,曰“建录”。又分类编辑曰 “语类”。又嘉定十二年黄士毅编“蜀本”,淳祐十二年王佖续编 “徽本”。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将诸书合并,去其重复谬误,编辑成今本。分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朱子、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二十六门类。反映朱熹“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 “格物致知”说,“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等。广泛涉及政治、史学、自然科学各个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其版本很多,书名、卷数也有差别。有宋咸淳本,明成化九年 (1473) 陈炜刻本,清光绪中三原刘氏刻《刘氏传经堂丛书》本 《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宋咸淳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库全书》抄本,书名为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zhu zi yu lei

Classified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Zhu→朱熹 (Zhu Xi),comp. 黎靖德 (Li Jingde)

朱子语类

书名。一百四十卷。所记为朱熹的言论。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在以前朱熹弟子、门生编辑刊行的语录基础上,统编整理而成。共分为二十六门,删除了许多重复以及并非朱熹语录的部分。现存他书所传朱熹的言论而不见于此书者,多系靖德疑其非是而删除的。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