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士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甘露五年(260年)初依昙摩迦罗所传授戒法出家为僧,钻研经义,曾在洛阳讲《小品般若》。因感到经义译文晦涩不清,难于理解,遂决心亲去西域探求原本。同年从雍州(治今西安西北)出发涉流沙,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取得梵文《大品般若经》九十章,共六十余万言。为最早内地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但不及归返,即客死于外,卒年八十。其经卷系遣弟子弗加檀等十人送回洛阳,后于西晋惠帝时译成《放光般若经)二十卷。 朱士行三国时期河南人,中国第一位汉僧。曹魏景元元年(260)从长安出发,至于阗(今和田),寻到梵文版《放光般若经》。西晋永平元年(291),请人译成汉文,成为中国弘扬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基本著作。其本人一直在于阗弘扬大乘佛法,终年80岁。 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曹魏时汉族沙门。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受戒出家,精心研究佛典,对《般若经》尤为用心,常在洛阳讲解《道行》。深感大乘佛教重要经典译理不尽,使人难解,故发愿西行求法,寻求般若经原本。遂于魏甘露五年(260)出长安西行,展转跋涉,终至大乘经典集中地*于阗,得《般若》正品梵书90章60余万言。由于当地小乘教徒的种种阻挠,未能将经本很快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 ),才由弟子弗如檀(法挠)送至洛阳。至元康元年(291)方由于阗沙门无叉罗(一作无罗叉)、优婆塞*竺叔兰等译出,即《放光般若经》。朱士行则在80多岁时病死于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地僧人。 ☚ 昙谛 支谦 ☛ 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曹魏时汉族沙门。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受戒出家,精心研究佛典,对《般若经》尤为用心,常在洛阳讲解《道行》。深感大乘佛教重要经典译理不尽,使人难解,故发愿西行求法,寻求般若经原本。遂于魏甘露五年(260)出长安西行,展转跋涉,终至大乘经典集中地*于阗,得《般若》正品梵书90章60余万言。由于当地小乘教徒的种种阻挠,未能将经本很快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 ),才由弟子弗如檀(法挠)送至洛阳。至元康元年(291)方由于阗沙门无叉罗(一作无罗叉)、优婆塞*竺叔兰等译出,即《放光般若经》。朱士行则在80多岁时病死于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地僧人。 ☚ 昙谛 支谦 ☛ 朱士行 074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旅行家。第一个往西域求法。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专究经典,曾在洛阳讲经。中国僧人讲经由他开始。为求梵本,于魏甘露五年(260)由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发,涉流沙,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得梵本90章。客死他乡。梵本由弟子送归洛阳译出,即 《放光般若经》。 ☚ 朱应 裴秀 ☛ 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者。颍川 (今河南禹县)人。甘露五年(260年) 出家为僧,在洛阳 (今属河南)讲《小品般若经》。有感于译理不够详尽,经文不够通畅,乃于是年誓志捐身,远往西域(今新疆及其西部一带)迎请《大品般若经》。从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发,历尽艰辛,行万余里,辗转到达盛行大乘佛教的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取得《放光般若》梵本。由于受到当地小乘学者们的阻挠,未能很快将这一梵本送回中原。直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才由弟子法饶将此梵本送回洛阳。太安二年(303年),由竺法寂、竺叔兰等译为定本,成为一时名著。凡有心讲习者,皆奉此为圭皋。留居于阗数十年,八十余岁时逝于于阗。其忘身西行求法的精神,对后世僧人的西行求法有重要影响。 ☚ 昙摩迦罗 佛图澄 ☛ 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为我国汉族僧人西去求法的第一人。原籍颍川 (今河南禹县),少年出家,研习精典,曾在洛阳讲授《小品般若经》,感文句艰涩,难于理解,决定西行求原本。甘露五年 (260) 从雍州出发,至于阗 (今新疆和田一带),取得梵文《大品般若经》,遗弟子送回洛阳。元康元年 (291) 由无罗叉和竺叔兰等译出,共20卷。其本人80岁时死于于阗。 ☚ 迁徙 伊玛目 ☛ 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时期颖川(今洛阳)人。生卒年月不详。少年出家,约在公元249—253年间自依《僧祗戒本》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位汉僧。后因觉所研习的《道行般若经》汉译本义理不明,遂于甘露五年(260年)从长安出发,涉越沙漠,到于阗,经多年,才寻到该经原本即梵文《放光般若经》,凡90章,60余万字。因当地小乘僧人认为是“婆罗门书”,不许传入内地,直到晋太康三年(282年)经于阗王批准后由弟子法饶送回洛阳。于元康元年(291年)由竺叔兰等人译成汉文,曾风行当世,成为中国弘扬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基本著作。朱士行本人一直留在于阗弘传大乘佛法,终年80岁。去世后火化,在于阗敛骨起塔,以示纪念。 ☚ 佛图澄 竺法护 ☛ 朱士行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僧人。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少年出家为僧。出家后,精心研究佛教经典,特别注重对《般若经》的研究,常常在洛阳讲解《道行般若经》,声誉很高,影响很大。但由于早期佛经翻译不完善,不准确、艰涩难懂,朱士行也常为此感叹,决心亲自西行取经,寻求《般若经》原本,于魏甘露五年(260年)出发,经过艰难跋涉,终于达到当时大乘佛教经典集中地——于田。在于田,朱士行获《放光般若经》(“梵书胡本”)90章,60多万字。于晋太康三年(282年),由其弟子佛如檀(法饶)将胡本送到洛阳,又过了10年,才翻译成汉文。朱士行享年80多岁,圆寂在于田。在中国佛教史上,朱士行是中国沙门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朱士行三国僧人。现知最早西行求法者。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在魏甘露五年(260)西行到达于阗(新疆和田一带),求得《放光般若经》,令其弟子送归洛阳,后于陈留郡仓恒县水南寺由无罗叉、竺叔兰、祝大玄、周玄明等译成汉文。死于于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