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未央宫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未央宫遗址

西汉皇宫遗址。又称 “西宫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000米原汉长安城内西南部的西安门里。是刘邦称帝后7年(前200年)萧何监造的。据勘探,平面呈方形,四面筑夯土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周长11千米。全宫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占城内总面积1/7。此宫由前殿、宣室殿、温室殿等40个宫殿台阁合成。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基墙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高约15米,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未央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是西汉和以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7个朝代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只有以后唐代的大明宫才可与它相比,但它的持续时间比大明宫长。在未央宫前殿的后面有天禄和石渠阁遗址,是西汉的皇家图书馆。

未央宫遗址

位于汉长安城内,是我国古代使用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宫城。由萧何主持修建,作为皇帝居住理政之地。经对遗址进行勘查、钻探、发掘,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宫城平面呈规整的方形,四周筑有宫墙,周长8800米,面积5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的七分之一。未央宫城内当时楼台殿阁有40多座,现地面上可见遗址的有西北和正北的石渠阁和天禄阁,前者是西汉中央政府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后者存放文史档案和重要典籍。位居中部的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其夯土台基至今还高高耸立于地面,残高达15米。南北约350米,东西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当时高过长安城墙,建筑之豪华壮丽居宫内各宫殿之首。1980年春,在前殿西南和东北部各发掘出可能是守卫人员办公住所和大臣出入休息的建筑遗址。引人注意的是在西南部遗址中发现了一批被火烧过的木简,上有病历和医方文字,是研究古代医药和科技的珍贵资料。1981至1982年,在前殿西北处发掘一处宫殿遗址,很可能是椒房殿遗址。从1986年起,在前殿西北又发掘出一处官署遗址,出土了三万多片刻有文字的骨签,提供了西汉经济特别是手工业和兵器生产的宫廷档案,是汉代经济、官制、文字等方面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考古资料之一。这批骨签均以动物骨头(主要是牛骨)制作,一般为长5.8至7.2厘米,宽2.1至3.2厘米,厚0.5厘米,背面平直,正面呈弧脊形。经初步整理,三万件中有一半是完整的,每片骨签上有1行或2至4行文字,内容为上交物品的名称、规格、纪年、各级工官和工匠姓名等,每片平均十多字,总计达数十万字,这是同类带文字的文物中数量最多、字数最多的。同时,骨签记载延续的时间很长,几乎包括西汉一代,这在已出土的简牍、文书、典籍中也是罕见的。这批骨签涉及兵器生产及朝廷、宫室用物,提供了西汉经济特别是手工业和兵器生产具体而翔实的资料。如骨签上记录了全国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上交供皇室和政府使用的手工业制品及兵器,从而可看出各地手工业各行业的分布及生产水平。从史籍方面讲,骨签记录了西汉一代各地与县令同级的工官令一直到啬夫、令史的基层官员的设置情况。反映了西汉二百多年间工官基层官制的发展变化,这些正好是《汉书》等史籍缺载或记载过简的,弥补了古文献的空白和不足。从文字方面讲,未央宫骨签以其几乎与西汉王朝相始终的绵延不断的文字的发展变化,对研究中国古文字和书法艺术均有重要意义。从1987年秋到1988年春,在前殿西北又发掘出一处官署遗址,根据它的遗址建筑形制和盖有印章的封泥可以断定这是西汉皇室的少府及其所属的官暑遗址,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汉遗址中建筑结构最复杂保存较好的一处。1988年秋到1989年春,在宫城西南角发掘出角楼遗址一处,平面呈“L”形,这是我国已发掘出来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角楼基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和角楼形制及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