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思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思邈 【生卒】:581—682 【介绍】: 中国古代医学家、医学心理学思想家。 唐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是唐代医学方面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医德高尚,医功精深,博学多闻,上承汉魏,下启金元。 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弥足珍惜的见解。 在心理生理方面,孙思邈根据形体从胚胎到出生的发育史,明确提出了先有形体、后有精神的观点:“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千金翼方》卷十一)在心理病因方面,他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自然界的寒、暑、燥、湿、风;一是内部心理的喜、怒、悲、忧、恐。他说:“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千金要方》卷十三)在心理治疗方面,他认为无论是病人和医生,都要对疾病抱积极态度,相信“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而不要在疾病面前消极悲观,拱手待毙。这是战胜疾病的心理前提。 他主张在治疗中必须考虑病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并且详细分析了病人急于求成、乱用药物、不遵医嘱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他认为医生的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在治疗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医生涉猎群书、精熟医道,大慈恻隐、誓愿普救,用心精微、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道。在心理卫生方面,他继承了古代医家“治未病”的传统,并融合了道家的养生之术,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他认为,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就必须调摄形体,注意不断运动;同时也要调摄精神,讲究心理卫生。 他指出,养生之道有五难:一为名利不去,二为喜怒不除,三为声色不去,四为滋味不绝,五为神虑精散。他进而论述了调摄精神的“十二少”:“善摄生者,常少思(多思则神殆)、少念(多念则志散)、少欲(多欲则志昏)、少事(多事则形劳)、少语(多语则气乏)、少笑(多笑则脏伤)、少愁(多愁则心慑)、少乐(多乐则意溢)、少喜(多喜则忘错、昏乱)、少怒(多怒则百脉不定)、少好(多好则专迷不理)、少恶(多恶则憔悴无权)。 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千金要方》卷六)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 它总结了先秦以来我国的医疗理论和医疗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是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一千多年来刻印二十多次,并流传到国外,影响深远。其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