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隶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北纬43°48′,东经90°21′。温带大陆性气候。汉为蒲类国地,唐置蒲垒县,民国19年(1930)置木垒河县,1954年改名并建立自治县。人口8.67万人。面积1.32万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4.35亿元。辖3镇(木垒、西吉尔、东城)8乡(英格堡、照壁山、新户、雀仁、白杨河、大石头、博斯塘、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2场(克热克库都克牧场、良种繁育场)。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7月17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面积22171平方公里。人口88400人。主要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塔塔尔、蒙古、藏、满、东乡、锡伯、俄罗斯、汉等民族。县政府驻木垒镇。境内土地肥沃,木垒河流经县内,水源丰富。气候湿润。牧场辽阔,牲畜有牛、马、羊、骆驼等。森林资源丰富,以天山云杉为主,产山杨、山柳、白榆等,并有甘草、柴胡、党参药材与各种野生动物。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谷子、马铃薯等。矿产有煤、铁、铜。建有采煤、炼铜、石灰、皮毛加工、印刷、造纸等工业。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7月17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面积22171平方公里。人口88400人。主要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塔塔尔、蒙古、藏、满、东乡、锡伯、俄罗斯、汉等民族。县政府驻木垒镇。境内土地肥沃,木垒河流经县内,水源丰富。气候湿润。牧场辽阔,牲畜有牛、马、羊、骆驼等。森林资源丰富,以天山云杉为主,产山杨、山柳、白榆等,并有甘草、柴胡、党参药材与各种野生动物。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谷子、马铃薯等。矿产有煤、铁、铜。建有采煤、炼铜、石灰、皮毛加工、印刷、造纸等工业。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自治区, 1955年改自治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汉初为匈奴游牧地, 后属汉西域都护。魏晋时属西域长史。唐属伊州,宋辽属回鹘,元属别失八里行省, 清始称木垒。1930年从奇台县析置木垒河县, 1954年改木垒河为木垒。居民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境内土地肥沃, 木垒河为主要河流,草原辽阔,为半农半牧区。哈萨克族以经营牧业为主,维吾尔、汉等族以经营农业为主。畜产有马、牛、羊、骆驼等。农产有小麦、油菜、谷子、马铃薯等。南部山区多天然森林。矿产有煤、铁、铜等。解放后兴办了炼铜、采煤、石灰等工业。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公路通哈密、奇台和乌鲁木齐。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1954年7月17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总面积13582km2(2006)。居民有哈萨克、汉、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蒙古、回、俄罗斯等10多个民族。总人口8.68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5万,占总人口的30.55%。境内南北最大长度180km,东西宽约110km。哈萨克族以经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牛、马、羊、骆驼等4种。维吾尔族和汉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玉米、小麦、高粱、棉花等4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66元;工农业总产值5.55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6387元;粮食总产量115379t,人均粮食产量1329kg;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地方财政收入1007万元。拥有少数民族中学5所,小学19所。少数民族干部1017人,占干部总数的31%,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9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27.6%。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1954年7月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县,隶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现有人口87526人(1991年统计),居民除哈萨克族外,还有汉、回、维吾尔等民族。南临天山,地处天山北麓的丘陵地带,有广阔的草原,宜于发展畜牧业,盛产牛、羊、马。天山上有大片原始森林。境内有小片平原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多种植小麦、玉米和油菜籽。天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铁和有色金属。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