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头像
木偶戏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多姿多彩的人物造型和艺术家绘声绘色的表演,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在我国肇始于原始社会的“方相驱祟”,即巫师以偶人驱鬼避邪。至迟到西汉初年,它已由“丧家之乐”转化为嘉会宾客的娱乐活动,成为一种表演民间传说和滑稽故事的艺术形式。木偶戏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直至明清也一直兴旺不衰。建国初期全国搞了一次木偶戏、皮影调演活动,尚有12个省区参加,可见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
福建是木偶戏极为活跃的地区,以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最为著名。这件提线木偶头像是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出于闽东北一个偏僻山村。原收藏人是一位木偶戏世家的后代,他已说不清木偶头像的年代和雕刻作者了。同时被征集的木偶头像尚有20余件,多取材于文学戏曲、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批佚名艺术家的作品,造型凝重、古朴,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皆能把握对象特征和传达人物内在感情,已脱出了 一般木偶制作程式化的束缚,比较成功地创造了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顺风耳”、“千里眼”是神话中的神,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圆瞪的双目和硕大的双耳,给人以神奇之感,颇具感染力。

木偶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