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夫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夫石典源出处 《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望夫石wàng fū shí表现女子对丈夫的忠贞和思念。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妇,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引自《初学记》卷五)李绅《过荆门》:惆怅忠贞徒自恃,谁祭山头望夫石。武元衡《望夫石》:佳人望夫处,苔藓封孤石。 望夫石 望夫石古代奇石传说。见《列异传》。相传古代有一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为其饯行,送于武昌新县北山,妇每年望其夫归。久而久之,形化为石,状若人立,名曰望夫石。 ☚ 谈生 录异传 ☛ 望夫石 望夫石汉族风物传说。见《湖北通志·武昌府志余》。阳新县北山有一块石头叫望夫石。相传一对夫妻感情很好,不巧国难当头,丈夫投军,妇人带着小儿常在此石上望夫,天长日久,变成了一块石头,人称望夫石。 ☚ 陶侃断柳 香溪 ☛ 望夫石 望夫石汉族名石传说。流传于四川万县地区。相传“渔郎”和“织女”从小青梅竹马,情深谊厚,谁也舍不得谁。李财主看上了织女,就买通县衙将渔郎征去服夫役三年,限定正月十五一过就动身。二人听到消息后手拉手奔上镇北孤岭山顶哭了个通宵。次日织女赶织家机布,渔郎赶打三年的柴。正月十五夜二人又爬上山顶,织女说:“满三年,我在这儿等你!”渔郎说:“满三年,我在这儿找你!”渔郎走后织女每月十五夜都到山顶唱思念的歌,并在巨石上留下一个标记。标记有了36个时,突然来一道士说渔郎思家心切跑得太急途中病故。李财主要织女跟着他,织女抓起一把土向李财主脸上撒去,随即跑上孤岭山顶依山石站着不住高喊:“哥回来了!”久久不离变成了石头,人们取名“望夫石”。 ☚ 望娘滩 九龙柱 ☛ 望夫石 望夫石三国魏志怪小说。曹丕撰。原载《列异传》,见《太平御览》卷八八八。鲁迅《古小说钩沉》、郑学弢《列异传等五种》皆辑录。吴组缃《历代小说选》、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皆录入。这是一则著名的民间传说,叙述: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这个故事,情节简短,但颇有情致,令人思味不已。大凡山石经风雨剥蚀,久而久之,多有似人形者,由此便生出人化石的想象。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常与丈夫生离死别,痛苦最深,令人同情;因此,那些状如女子挺立的山石,很自然地被幻想成举目望夫的思妇,于是,社会上便产生望夫山、望夫石之类传说。本篇就是此类传说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妻离子散的苦难。故事语言简炼,带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贞妇携子饯送从役夫君、立望而形化为石的情节描述,把夫妻亲情的恋恋之状,父子至爱的眷眷之意,皆流露于纸上;其意境悲切,撕人心肺,具有痛杀读者的艺术感染力。在众多的关于“望夫石”的民间传说中,这则是一篇较早的作品。人化石的幻想故事,最早的当为“禹妻涂山氏”之事,但涂山氏所化的不是“望夫石”,而是“离夫石”或“怨夫石”。蜀地传说中的“五丁化石”,那化石者则是男丁力士,非“贞女化石”的悲切意境可比。《列异传》后,倒是有几则妻望夫化石的故事,如:《临海记》说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山而望,母子皆化为石(见《岭南遗书》)。《宣城记》谓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山望夫化为石(见《汉唐地理书钞》)。《舆地志》云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山望而化石,山因名女观山。华北民间传说有孟姜女望夫化石之说(笔者听闻于秦皇岛)。关于“武昌望夫石”事,他书多有饰记,如:刘义庆《幽明录》、《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四《兴国军永兴县》等。唐代诗人喜咏这一题材,如李白曾作《望夫山》诗,发出“怨情感离别……相思几时歇”的咏叹;王建《望夫石》诗亦有“化为石,不回头”之名句;刘禹锡《望夫石》更是感慨万端:“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这些“望夫石”的诗文之作,足以构成“望夫系列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望夫石》的深远影响。 ☚ 鼠冠 佚名氏 ☛ 望夫石 望夫石袁蟫作。初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元年(1909)《国学粹编》第一至五期,后辑入《瞿园杂剧续编》。为《瞿园杂剧》第九种。作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文四折,首加《楔子》。叙日本女子鹤冈爱哥丈夫出征多年不归,始终守节不渝,最后化石殉情而死。该剧以一群主张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作为对立面。作者系因对“滔滔世界,自由猖獗”看不惯,故“借一片东洋顽石,权抒郁结”(《后记》)。反映了作者的守旧观念。 ☚ 一线天 三割股 ☛ 望夫石 望夫石中国古代神话。《太平御览》卷八八八:“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 望帝 章沉 ☛ 望夫石 望夫石汉族民间故事。流传在鸭绿江一带。相传很早以前,王柱小俩口从山东来到鸭绿江边开荒种地过日子。为了多赚点钱,王柱告别妻子进山挖人参。在一白胡子老人指点下,挖到了一棵米参。地主刘不开面知道了,就派人骗他同去卖参,结果在路上被他们所害。妻子二妮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影,她悲痛已极,跳江自尽。死后,她变成了几十米高的石柱独立江心,人们可怜忠贞的二妮,把石柱叫“望夫石”。见《鸭绿江的传说》。 ☚ 望夫云 望江楼 ☛ 望夫石 望夫石唐诗篇名。七古。王建作。见《全唐诗》卷二九八。望夫石,在今湖北鄂城县北山上。又传江西安德县、安徽当涂县等地皆有望夫石或望夫山。《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根据此民间传说写成的古代诗歌颇多,该诗即为其中较著名的一首:“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前三句刻画望夫石伫立江边,望眼欲穿,风雨不动的感人形象,最后一句以丈夫归来石头开口说话的设想作结,竭力歌颂女子的坚贞爱情。全诗想象奇特,摹写生动,情味隽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前人称此诗“语意皆工”(吴幵《优古堂诗话》)。 ☚ 秋思 水夫谣 ☛ 望夫石
人作为纯客体的对立物,总希望自己的美好愿望能不受现实社会与自然条件的限制,但这又不可能。于是,这些限制就成为审美主体在文学创作这一审美活动中所要超越的现实根据,以便补偿感情的亏空。这样,许多拆去了人与平庸的实在相联系的美妙传说、诗歌等便出现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贵情思而轻事实,王建的 《望夫石》 就是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诗。 这是一首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而写成的爱情诗。作者并未提到这一民间传说,而是首句便道出望夫女的处所: “望夫处,江悠悠。”这里的 “江”是指长江。滚滚江水仿佛这民间传说般悠长,又如望夫女那绵邈深长的盼夫之情。这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江水,不就象征着长久切盼而又坚贞不渝的思妇的内心吗?这两句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又相互渲染。我们仿佛看到了江畔山头上伫立的女子,翘首远望,其思念之情如江水般绵绵不绝,其执著之态似山石般坚实刚毅。 “化为石,不回头。”正因为望夫女的思之切、情之纯、意之真、志之坚,诗人便采用了超越现实的手法,使望夫女的心态物态化,并以 “石”为象征本体。这就把望夫女登临的长久,思念的真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 “石”的形态定格化了。 “山头日日风复雨”,静默岿然的大山日复一日经受着风吹雨淋仍然屹立于江边,那么望夫石呢?不言自明。这一环境描写实则是心境的外在体现。望夫女的形象与品格就如这 “山头”般虽历经艰难忧患,饱尝相思之苦,仍然至死不改初衷地盼望着,等待着远方丈夫的归来。这是何等的令人感佩起敬的情愫呀! “行人归来石应语”,千种别愁,万种离绪,待丈夫归来之日,山石是否会再化为思妇与丈夫倾诉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和相见之乐呢?诗人在这里虽未说明行人何日归还,但还是又作了一个顺应情感的小超越,因为思妇的情感太坚贞、太真挚了,实为 “至情”,没有不使其开口倾吐衷肠之情由,真所谓“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至情”的伟力能感动作者,也能感动读者。 望夫石典源出处 《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释义用法 传说古代有女子送丈夫远行,站在山头望夫归来,竟至身化为石。这种传说在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如辽宁兴城有传说是孟姜女化的望夫石,湖北武昌、宁夏德隆、江西分宜等等也有托名的望夫石。后以此典表示女子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 用典形式 【化石】 唐·李白:“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山头石】 唐·白居易:“生作闺中妇,死作山头石。”明·刘绩:“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明·高启:“愿身不化山头石,化作孤飞精卫禽。” 【化石心】 唐·鱼玄机:“西看已有登垣意,远望能无化石心。” 【身化石】 唐·元稹:“望夫身化石,为伯首如蓬。” 【望夫石】 唐·李绅:“惆怅忠贞徒自恃,谁祭山头望夫石。” 【山头化石】 唐·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妾身为石】 宋·陈造:“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化石山头妇】 宋·贺铸:“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 望夫石
诗题入目,当年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哀泣之声犹萦耳际。孟姜女的遭遇,可视为中国许多下层妇女婚姻史的一个开端。丈夫应征服役或外出谋生有去无回,妻子望眼欲穿地在无边的等待中郁郁而终。此类人生悲剧从纪元前二百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甚至一直到如今还在台湾海峡两岸余音袅袅。于是华夏大地上矗立起了无数并非人工制作而为人性浇铸的纪念碑,大凡形状近似妇人翘首远望的山石,均被命名为望夫石或望夫山,其中以山西黎城、安徽当涂、江西德安、湖北新阳、香港九龙以及辽宁绥中等地的较为著名。此诗作者生平资料今存无多,其诗所指为何处之石难以考实,但却无关宏旨,解悟此诗不必因此而有所拘泥。 该诗以民歌体裁写成。按其大意可分三个段落,每四句为一段。开头四句对望夫情境作了全景的写意。其中的“颓”为詈辞,恶劣之意,亦可解为坠落的样子。“行人”指远行的人,即望夫者之夫无疑。这是一个催人肠断的画面,山头日色无光,昏暗欲坠,山下江水呜咽,如诉如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凄风苦雨中盼望等待,却始终看不到丈夫归来的踪影。前三句用比兴起笔,烘托主题,并以“颓”、“哀”、“恶”三字渲染氛围;那“日日”两字不仅有着“望来已是几千载” (刘禹锡《望夫石》)的时间长度,而且含着无数血泪淤积而成的厚度。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上,第四句着笔于望夫者本身的描写,其形含糊而其状昭著,前三句中景物的色调均为其内心情感投射所致,又妙在不写其行为方式“望”而直言行为结果“不见”,从而使望夫者的悲剧命运显露无遗。二、三两段都是铺陈内心剖白。中间四句表露了望夫者久等无望、自我追悔的心态。“亭亭”是耸立、高远之意;“逐”可解为追随。在寂寥高耸的山巅伫立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眼神一直凝注在当年丈夫离去的路上,早料到渡河而去久久不回,深悔当初没有跟着一起去远行。“空山亭亭”映衬岀心境的孤独凄清;“几朝暮”与前面的“日日”相应,并更带委婉感伤情思;“独记行人去时路”句中用了“记”字写出目光指处实为身心所倾。此中悲哀,远非“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闺阁闲愁可比。最后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千仞矶”是耸立水边的巨石,古时称八或七尺为一“仞”,称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为“矶”。“此身化石千仞矶,石犹可转心不移”两句是表白心志的誓辞。愿让自己的身体变成巨石永守江边,那石头若有转动的可能而自己的心却是矢志不渝。《诗经·邶风·柏舟》中所述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情怀在这里得到伸延和深化,并以此向诗题切近靠拢。末两句是绝望中的呐喊,其中一个方面有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的内涵,进一步表现了坚守爱情的内心真实;又一方面有着“行人归来石应语”(王建《望夫石》)的意蕴,进一步显示了“行人”不再能回来的外部真实。也正是因为这两者不可缓解的剧烈冲突,终于形成了“望夫石”这一屹立千古的奇观。 此诗寄情深刻细腻,堪称为民族文化中爱情观念的一个标本。其间凝结着为中国妇女所特有的举世罕见的忠贞;也渗透着“从一而终”的“妇德”意识,隐匿着男权文化中归附模式的女性世袭形象。这种执着的感情、坚定的意志和不惜牺牲自我的气概足令后人赞之咏之。 然而又愿“望夫石”从此成为历史的文物,传统的化石,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反思的一面明镜,让今后的中国女性享有充分的生存权利,不再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追求葬送在徒劳无望的等待之中。 望夫石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思恋远离的丈夫,天天上山远望,许多年过去了,丈夫仍然没有回来,那女子日复一日地望,竟在山巅化为石头。这个传说在民间极为流行,望夫石也有好多个。诗里写的望夫石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因为诗人在诗题下有个自注: “正对和州郡楼”,唐代的和州即今安徽和县,与当涂县正好隔江相望。 头两句,似乎只是一般地入手擒题,然而,诗人已经暗弄狡狯,他把原传说加以改造,把时间缩短了。“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原传说是那女子日复一日的望,天长日久才化为了石头;现在诗人偏偏说她是“终日”,即一日之间就化作石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眉皆白”,之所以那样令人震颤,正是因为人们体会到在那一夜中,主人公经受了多么强烈的焦急和忧虑。如把 “一夜”换成 “数夜”,那焦虑之情就冲淡了。反过来,诗人把望夫女的天长日久化石缩短为终日化石,也正是为了突出那 “苦相思”的情感强度。“苦相思”是因,“化为孤石”是果,按一般的写法,这将是一个因果句: “苦相思化为孤石”。但刘禹锡到底是大手笔,他不用因果句而是用了一个述补结构: “化为孤石苦相思”,“苦相思”作为 “化石”的趋向、结果补充说明着化石,这样,那望夫女就不是化了石就完了,而是化石以后还在继续着她的苦苦相思……这就曲传望夫石之神,真真把个石头写活了。第三句,单看不大突出,“望来已是几千载”,只是再把传说复述一下。然而诗人用虚词“已是”与下句的“只似”相互呼应,一气呵成过渡到下一句: “只似当时初望时”,读到这里,你才真得拍案叫绝,几千载的久望只如初望! 初望,是情感最强烈的瞬间。但心理学已经证明,强烈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强烈的情感会变得平静,甚至变得迟钝。说到男女之情,有谚云: “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正是指出了情感易变化的性质。不过,这里诗人是在作诗,并不是在搞科学研究,他偏偏要一反这个“见少情易变”,非要写望夫女久望只如初望,以此来突出那“苦相思”的历久不衰,爱情的深沉与执著。 仅仅作为咏望夫石看,这首诗已是非常完整,深挚动人了。然而,作者的本意还不单在写望夫石。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官远州,这首诗即是在和州刺史任上所作。同期又有诗云: “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 ( 《历阳书事七十韵》 ) 把两首诗合观,可见 《望夫石》 正是通过望夫女的苦相思,寄寓了诗人自己思恋京国,盼望结束外放的急迫心情。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全用比体,深于寄意,这又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望夫石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是一个民间传说,古人题咏甚多,而本篇独具特色。全诗形式上采用“三三七”句法变式,与表达的内容适应,故有民歌风味。造言平易中有奇趣,“江悠悠”——望夫山之眼前景,而寓征夫一去不返之意;“不回头”——化为石当然如此,而见妇不转如石之心,下句言“山头日日风复雨”者,更见不回头之难能可贵。末句尤为警策:望夫化石,人所共知;行人归来,石当复化为人,则著想独到,为望夫石的传说,增添了新意,故前人谓为“语意皆工”(《优古堂诗话》)。 望夫石
这是一则古老而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西晋张华《列异传》载:“武昌新县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这一悲恻动人的爱情故事,伴随着千百年来多少征夫思妇的辛酸泪水,广为流传。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由类似此事命名的望夫石、望夫山不知多少;也不知牵惹了多少骚人墨客的情怀,为之心感神驰,为之吟咏悲歌。王建的《望夫石》正是这些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作品开头两句:“望夫处,江悠悠”,从虚处落笔。既点出望夫处,又不出现望夫石,而是先落笔在一片悠悠江水上。这江水既经“望夫处”的提点,就已染上望夫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将要出现的望夫石的特定背景。而“悠悠”二字,则进一步写活了江水的情态。悠悠,绵长不尽之貌。它既可表现空间的浩渺空阔,又可表现时间的久远漫长,也可表现感情的缠绵不尽,同时它还有绵延不断的动态感。因此,诗人用“悠悠”描写江水,十分蕴藉传神,它带出一片浑融苍茫的意境:浩渺空廓的江水,对于望夫者来说,它似乎全不解人意,径自滔滔不息,流向天边,纵然望穿双眼,日夜期待,也不见希望的归帆,只有一片空白,一片苍凉。江水悠悠不尽,岁月悠悠漫长,眼前这一切,始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年? 无人知晓,也无处知晓,有如眼前这悠悠不尽的江水。水悠悠,岁悠悠,思更悠悠,恨更悠悠。这“江悠悠”三字所展现的景致,正如一个“空镜头”,看似闲景虚笔,却有着如此深刻丰富的内涵。它不但展现了望夫石故事的空间背景,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为将要出现的望夫石形象作了生动有力的烘托和渲染。 于是,望夫石出现了。“化为石,不回头。”一尊由望夫女子化成的巨石兀立江畔,与悠悠江水共同构成一幅简洁鲜明、生动感人的图画。江水的浩渺,衬出了巨石的高耸;江水的奔流,也与巨石的静立相映;江水的情态,又给巨石注入了生命与感情。在这虚实动静的互相映衬、情感交流中,当初由人所化的石头,此时又仿佛活化成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望夫女子,她执着地对着江水,在凝望,在思念,在等待。人化为石,石通人性,人石莫辨,情景相融,一个内心充满刻骨铭心的爱、永久深切的思、缠绵不尽的恨的望夫女子形象,便活生生地再现了。 如果说前面这四句是着眼于眼前物象的描写的话,那么第五句“山头日日风复雨”,则是以对望夫石苦难经历的回顾来作进一步的刻画。千百年来,石立山头,经风受雨,日夜不断,却始终岿然不动,初衷不改。在这石头身上,不更深刻体现出望夫女子那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力量吗? 她纵然历尽苦难辛酸,但对丈夫的爱却始终不变,她依然在翘首凝望,依然在思念等待。石头在风雨中更见坚强,爱情在磨难中更见坚贞。无声的石头,已默默地诉说了这一切。 石头经历了千年风雨,丈夫仍不曾归来。他还会回来吗? 石头还会重新变成人与他诉说不尽的情思吗? 诗人的笔触指向了将来: “行人归来石应语。”行人永远不能归,石头也永远不会语。诗人的遐想,看似荒唐,实则包含了他真切而丰富的情感,他被望夫石的坚贞爱情深深感动,他同情她的不幸,他赞美她的坚贞,他祝愿她的赤诚坚贞能感天动地,最终能盼得丈夫归来、倾诉衷肠的一天。这难道不也是我们读者的共同心愿吗? 在众多以望夫石为题材的诗歌中,本诗尤以取景简洁、语言平淡而内容丰富、感情深厚见长。作品只摄取了江水与山石,着墨不多,色调淡雅,却是形象鲜明,情意无限,有着咀嚼不尽的韵味。宋人陈师道、黄叔达将本诗与刘禹锡的同名诗作进行比较后得出刘诗意工语拙而本诗“语意皆工”的评价(见陈师道《后山诗话》),十分中肯精当。 望夫石《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后用来表现女子对丈夫的忠贞和思念。李绅《过荆门》:“惆怅忠贞徒自恃,谁祭山头望夫石。” 望夫石借指思念丈夫的贞妇。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 望夫石在武昌北山,传说古代有女子在此望其外出的丈夫,望久化而为石。见汉代东方朔 《神异经》:“武昌贞妇望夫,化而为石。”南朝宋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名焉。’”又安徽当涂县西北亦有“望夫石”。宋乐史 《太平环宇记》:“昔某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之化为石。” 望夫石形容妻子苦苦相思,盼夫早归的眷怀之情。武昌北山有块石头像站立着的人,名叫“望夫石”。相传古代有一贞节妇女,丈夫远行服役,她带着孩子在北山为丈夫饯行。从那以后,她终日站在北山远望丈夫归来。时间长了,竟化成了一块石头。(见《初学记》卷五引《幽明录》)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奇石 > 望夫石 望夫石 wàngfūshí 亦稱“石婦”。石名。相傳古時女子因夫行役遠去,思歸心切,久望遂化爲石,故稱。湖北省武漢市、遼寧省興城縣、寧夏德隆縣、江西省分宜縣、貴州省貴陽市、廣東省清遠縣等地皆有此石,爲後人附會而成。《初學記》卷五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録》:“武昌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因以爲名焉。”宋·梅堯臣《雪中發江寧浦至采石》詩:“山頭化石婦,忽變素質光。豈復願聞笛,莫逢桓野王。”元·楊維楨《石婦操》序:“石婦即望夫石也,在處有之。”參閲《清一統志·錦州府》、《平凉府》、《袁州府》、《貴陽府》及屈大均《廣東新語·石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