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夫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夫山 望夫山汉族山川传说。流传于湖南浏阳地区。相传早年有一对夫妇在山上居住,男耕女织,砍柴卖柴,日子过得挺顺心。特别是种的庄稼,比山下大财主的还好。大财主心生歹意,要支走他俩,叫他俩为其看守庄田,然后霸占他们开的地。二人不允。财主又买通里正,假造文契,强行把男的抓走发配远方,又把房子扒掉,把女的撵出。女的在山林奔走,把一种发臭的树当作财主,扎上针刺,以泄仇恨。她还天天站在高山上眺望,盼丈夫归来。后来,这位妇女不见了,山上留下了一块巨石,象一妇女站立。人称那座山为望夫山。 ☚ 桂花井 鲇鱼崖与猫猫洞 ☛ 望夫山 望夫山民间传说集。曾阅搜集整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属该社“福建民间文学丛书”。7.3万字,166页,共收30篇传说、故事。 ☚ 长发姑娘 普陀山的传说 ☛ 望夫山亭亭碧山椒①,依约凝黛②立, 何年荡子妇③,登此望行役④。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坚诚不磨灭,化作山头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⑤,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⑥。 妾身为石良不惜⑦,君心为石那可得! 古时有一男子外出多年不归,妻子望穿秋水,日夜思念,登山而望。每次上山都提上一筐土石,愈堆愈高,以后慢慢地就成为一座山了。传说中也有说这位女子化为一块巨石,或化为云彩的,这些美丽的民间传说深深打动了诗人,这位陈造将它写到自己的诗中。诗中说道: 眼看这望夫台的山头高高的样子,郁郁葱葱,碧绿秀美,隐约中像是站立的一位愁眉不展的女子,那是谁家游子之妻在此久久站立远望?精诚所至,化为山石,山雾尽含悲,云色多惨淡,仿佛孤魂精灵一一浮现在这里。野花虽香,毕竟不如家花,我的心就像映照在江心的一片明月,纯洁无邪,耿耿此怀,又值得为谁倾诉而付出呢?担心呀! 那天南地北何处没有红粉佳人、绝色美女,这些,我是心中明白的,我虽作一块石头,但我并不后悔; 而要我那丈夫像我一样,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 欣赏全诗,淡中见奇,感情浓烈,用语深沉,造境幽凄,节奏在层层宕开中舒缓流转,特别是运用了民间神话,加深了想象,丰富了诗中意境。很好地表达一位古代女子对爱情专一的强烈要求和希望。 望夫山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古话说“白头如新”,此诗后二句意近之。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望夫山
我国的许多地方广泛流传着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台一类的民间传说,以歌颂和赞扬忠贞不渝的爱情。这首诗中望夫山,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诗人赴和州刺史任上,看到这座山,触景生情,将这一传说记录下来,形成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篇。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可叹的事实,又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望夫归来的画面。“终日”,言其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久长之意。终日望夫,夫却没有归来,这并没有使这位女子失望,忠贞不渝的爱情,驱使她着魔似的继续“望”下去,最后化为孤石,仍在苦苦相思。这是一个多么生动感人的形象。这二句,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思妇望夫归来的情状,同时也把思妇对丈夫的痴情、思念之切,对爱情的忠贞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颂,又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 “望夫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这二句承上两句,诗的意境和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深化。“望来已是几千载”,言其所望时间之久远,自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几日几月的事,而是“几千载”,这就比“终日望夫”更进了一步。望夫石守候山头,几十年、几千年如一日,始终如一,毫不动摇,毫不变心,这就大大突出了思妇那苦恋的执着和忠贞。诗人写到这里,诗意已表达得十分突出和充分;但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似乎有些意外,其实,这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上句中的“望来”,“几千载”,是从时间上讲望夫之久远,但感情上怎样? 是不是始终如一,象初望时那样迫切和执着,这正是第四句所要回答的: “只似当时初望时”。这样,第三、四二句所说明的是,思妇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感情上,都是那么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因为“初望”时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进一步表达了思妇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全诗紧扣“望”字,不断深化主题,是此诗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而“望”字就出现了三次。随着“望”字的出现,诗意也推进了三层。“终日望夫”言其从早到晚持续不断是第一层;“望来”“几千载”言其几千年如一日,忠贞不渝,比“终日”又进了一层;第三层,在“望来”“几千载”之后,突然出现“初望”二字,对久望“几千载”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更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执着。而三个“望”字又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环环相扣,突出深化了主题。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及博深的情感,这些,诗人只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是此诗的又一特点。全诗没有着意刻画和渲染,平平写出,象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它于平实中见情味,以平实打动读者,此诗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 望夫山
此诗是依据民间传说,以望夫山为题,抒写化为望夫石的思妇真挚、纯洁、执着的爱情及其美丽、飘逸动人的形象。 望夫山有三: 一在安徽省当涂西北,一在江西省德安县境,一在辽宁省绥中县境。《望夫山》在《宛陵先生集》卷三中、编次《采石怀古》、《泊牛渚矶》中间,可见乃指当涂的望夫山无疑。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 “昔有人往楚,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乃化为石。”此诗是以这一古代传说为背景而写出的。 首句“亭亭千古质”,写望夫石亭亭而立姿态的美丽和千古永存。次句“曾是念征夫”,点出据民间传说,望夫石的来历。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两句,不仅勾勒出望夫石的风貌,也道出了缘由,写得简洁、明快。 第三、四句写思妇登山望夫,形神凝结而化为石,这是物化。但物化之后的山石,不仅保有思妇美丽形象,而且怀着对丈夫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眷爱。当她想到与亲人“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时,道路修阻,会面难期,自然会产生害怕看到似乎通往天边的遥远的征途。 第五、六句写思妇与丈夫的燕婉亲昵,以及怀念丈夫的心境。思妇也许是在晏尔新婚之后与丈夫别离的,正如古诗《冉冉孤生竹》中所写“新婚别”那样,“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蔓生,女萝,即松萝,也很柔弱。思妇婚后得不到依靠,就象柔弱的菟丝依附在女萝上,有说不尽的痛苦与辛酸。然而事实上,思妇与她的丈夫情感是亲密融洽的,并非象古诗《上山采蘼芜》中所写的那位妇人无辜而遭到丈夫的遗弃。如果思妇真的是被遗弃的话,还可以象《氓》的女主人公那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出果断处理,倒也能爽快地排除心中的积郁和痛苦。但是思妇的处境却又完全不是那样,她对远别的丈夫有炽烈的爱恋、似水的柔情、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都重叠交错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的忧愁与痛苦达到难于承担的地步。这是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同情的,也是触发诗人灵感的所在。 然而思妇的情意又是那么真挚、高洁、执着,她所化成的山石也在朦胧中显示出纯洁、高大,令人有说不尽的钦敬仰慕之情。因此,在诗中最后的两句,给望夫石的形象又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缥缈、美丽、轻柔的色彩。当着飘忽舒卷、薄似轻纱的江云接近笼罩望夫石的时候,就象给她穿上了最轻最细的仙衣一样。六铢是衣之至轻者,据古人说,天人衣六铢。这样写,就能使望夫石给人以凌空而去的感觉吧。 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在闲淡中寄寓了深情,而在意境上深远含蓄。梅尧臣自己也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论诗》)《欧公诗话》中指出:“圣俞(梅尧臣字)、子美,齐名一时,诗体各异。子美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所引用的以上数语,正可以补充说明本诗的艺术特征。 望夫山在江西省德安县境内。传说古代女子登高望夫,积土垒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江水东径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又东径望夫山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洲》:“大德安县西北一十五里,高一百丈。按《方舆记》云:‘夫行役未回,其妻登山而望,每登山,辄以籐箱盛土, 积日累功, 渐益高峻, 故以之名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