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天门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一。天门山,指今安徽当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绝壁千仞,形如天门,故名。全诗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抓住叙写对象独有的特征,以“望”字相贯串,在动态中描绘出天门山奇险秀美的景色,抒写诗人酣畅淋漓的兴会。运笔自然,气势雄放,为李白七绝名篇。《唐宋诗醇》评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三、四两句把舟过天门山时楚江两岸峰峦迭起,竞相突出的感觉生动传出,是曲尽山水之妙的佳句。 ☚ 望庐山瀑布二首 早发白帝城 ☛ 望天门山 题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①。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 注释 ①中断:指东西梁山之间被江水隔断。楚江:指长江。至北回:长江至芜湖市南即向北拐转,再向东流去。此,一作北。 ②出:诗人乘船东下,江水奔腾,两岸青山如扑面而来。孤帆:指对面驶来一只船。日边来:意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这里,诗人经过天门山时应是日出后不久或日落前。 赏读 全诗四句,都是诗人在舟中经天门时“望”之所得。“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奔流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是指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这句话仿佛是说是奔涌的江水撞开了本为一体的天门山,使它成为东西两座山,水断山门,山为水开,起笔就气势阔大。“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写出了山的奇险。因为两山夹峙,江面陡窄,水流至此,回环冲激,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借长江巨流的变化,显示出天门扼江的力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也写出诗人所处的位置。“出”字简洁传神地写出了两岸山峦扑入眼帘,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的美感,诗人处在舟中,顺流而下,舟行疾速,才会有青山对出的感觉,似乎夹江对峙的天门山迎面走来欢迎这位乘孤舟从日边而来的客人,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由远及近,舟移景易,描绘出一幅楚江山水图。诗人饱含激情,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并赋予动态美,意境开阔,气魄雄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和悠然的情趣。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本篇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远游之际。天门山在安徽当涂境内,系东、西梁山之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岩石突入江中,势如天门故名。 首句说“天门中断”,也就意味着两山本为一体,只因阻碍了汹涌的江流,才被冲开而成两山。也就是《西岳云台歌》所谓“巨灵咆哮擘两山(华山与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流。”此句强调的是江水的冲决力。 次句则反过来,写天门山对江水的约束力。由于两山束江,江水东流至此突遇阻遏,于是形成巨大的回漩和波涛汹涌的奇观。类乎《西岳云台歌》所写“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情景。一本作“直北回”,则是对长江过天门山的流向的精细说明,气势感稍逊色。 三句写舟中望山。山,因为人的立足点在船上,所以有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感觉,也就是敦煌曲子词所说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可谓兴会淋漓。 末句则写诗人之舟乘风破浪通过天门山的令人兴奋情景,因为是乘舟东向,朝着大海的方向,所以说是“(朝)日边来”。这时,读者仿佛看到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涌出江心,在此壮丽的背景之上,衬托出一片风帆的剪影,景色是那样清新,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实在有些妙不可言。 全诗以舟行移动视角,以兴会展开想象,有气势,有力度,“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扬一代。”(《唐宋诗醇》) 望天门山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独坐敬亭山 下一篇:侠客行 → 诗词简介: 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总称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起句破空而来,力状长江撞开天门关隘奔腾直下的雄壮气势。一个“中断”,笔力斩截,令人想见东西梁山似乎因江水冲击才一分为二的情状,从而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震撼。“碧水东流至此回”,转写汹涌澎湃的江水因被两山相夹于狭窄的通道之中,不得不回旋起伏、浪涌千叠,由此见出天门山的奇险和峥嵘。两句诗,一着眼于山而见出水势,一着眼于水而见出山势。反衬手法的妙用,于此可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出”一“来”,颇堪寻味。孤立地看“来”,似是立于岸上的诗人在观赏由远而近的“孤帆”;联系到“出”字来看,则诗意骤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静止地看山,山无论如何是不会动的,只有观者处于快速的运动之中,才会形成山由隐到显,宛如涌“出”的动感;更进一步,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真切感受。这里,“出”字不仅暗点了诗人“望天门山”的位置,使得“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因有诗人的存在而情韵陡增,而且赋予青山以情感色彩,造成青山迎人的妙境。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指的便是这种情况。 这首小诗不仅写景入妙,而且景中深蕴着诗人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强烈情感,令人读来,神思飞越,兴会淋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①,碧水东流至此回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注释】 ①此句意谓天门山中间断裂,为大江打开通道。楚江,指流经当涂的长江,当涂在战国时属楚国。②至此回:一作“直北回”,又作“至北回”。按:当作“至此回”为胜。王琦注引毛西河语云:因梁山、博望夹峙,江水至此一回旋也。时刻误“此”作“北”,既东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调,兼失义理。 望天门山
【译】 可是天工神斧 将雄伟绵亘 的高山斩断 ,呵!是楚江江水 冲开了天门山。 那浩荡东去的 江水呵 至此陡然向北 回环。 两岸 双双对对驶出其一座座青山, 一只孤帆其一翩然 来自水天相接的 日边。 【评】 写诗如丹青圣手,画出天门山水。又似蒙太奇,镜头摇移推拉,青山相对而出,孤帆一片自日边驶来,诗人船头飘然而立,一片心情自在其中矣。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山,是安徽省境内长江两岸对峙的两山合称。位于江南当涂县境内的称东梁山,位于江北和县境内的称西梁山。东西梁山夹江对峙,逼控着滚滚江水奔流而过,形势险要,如天设门户,故名天门山。 首句是从上游远眺之景。“中断”两字,既写出江水咆哮之力,又点出天门山的峭拔对峙。一个“开”字,描状江水冲决天门、夺路而过的奔腾之势。一“断”一“开”,互为因果,互相衬托。 次句乃小舟驶近天门山下近观之景。“回”字点出激流遇阻后的漩涡之急,以山托水。如果首句是山水合写,以水衬山,那么,次句则单写水。只两句,山水相托,辉映成趣,真是一派如画江山!第三句乃舟行至天门两山间所望之景。“相对出”三字,以静写动,写出了诗人的错觉,有意识地将主观感觉移情于客观景物,给静止的青山带来动态之美,隐寓着诗人初过天门山时新鲜惊喜之情。末句乃小舟驶出天门山后远望之景。“孤帆一片”反衬出江面波澜壮阔、浩瀚无际,“日边来”写所见之远,显示诗人潇洒的风貌,将读者视线引向远方,使诗境更加开阔浑浩、壮丽雄伟。 全诗山、水,帆相互映衬。山,是多么峭峻;水,是多么矫健;帆,是多么潇洒,充满蓬勃朝气,当是开元年间诗人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唐宋诗醇》高度品评此诗说:“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