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有效需求原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有效需求原理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均衡时的总需求。它决定实际就业量。凯恩斯认为,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即由预付资本加预期最低利润而构成的价格; 同时还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即社会上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如果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资本家就感到无利可图,便会解雇工人,压缩生产; 反之,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感到有利可图,便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直到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为止。这时,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也达到最大量。所以,实际就业量的大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的需求。消费品的需求决定于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投资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而资本边际效率则决定于资本家对投资预期收益的信心,利息率决定于人们的灵活偏好和货币数量。按照凯恩斯的论证,由于“三种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了大量失业的存在。凯恩斯的这一概念,完全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失业的真正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Principle of Effective Demand什么是有效需求呢?单纯的购买欲望不是有效需求,只有既有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那种需求才能算真正有效的需求,才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所以,有效需求是指在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描绘了一个以需求为中心的经济循环:需求→商品→就业→需求。需求不足就会导致商品滞销,生产减缩,解雇工人,而工人失业又会进一步降低社会的有效需求,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社会总需求由两部分组成,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这两者之间总是有差额,因此就必须增加投资(投资需求)来弥补社会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以保证总需求的均衡增长,进而支持就业的增长。 ☚ 创新理论 混合经济论 ☛ 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中提出的、用来决定整个产量水平的理论。它既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又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与实体。这个原理的提出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称为西方经济理论上的一次“革命”,即“凯恩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社会总需求量,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大部分构成。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的大小,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后者的增加不如前者。也就是说,消费增加和收入增加之间存在一定差额; 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以投资的增加来弥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之间的差额,否则,就会出现需求不足,就业也就无法增加。投资增加与否取决于预期利润率和利率的大小,预期利润率越高,利息率越低,投资的吸引力越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投资者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预期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天生喜好以货币的形式保持财富,所以,货币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利息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就拒绝下降,出现“流动性陷阱”; 预期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利率又拒绝降得太低,投资的吸引力也就十分微小,从而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就导致社会总有效需求的不足,进而导致大量失业现象的存在。在有效需求原理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现象的需求管理政策。 ☚ 当代经济学说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