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我之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是根据不同的审美观照方式对境界作出的区别。“有我之境”指词人情感色彩强烈鲜明、直接外露的意象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并把它归为“壮美”“宏壮”之境。这一区分和论述源自叔本华的美学。叔本华认为,壮美感的产生出于一种对比:“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作为个体,作为意志现象的无关重要和依赖性,一方面是我们对于自己是认识的纯粹主体这一意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由于这种对比和静躁的交替,因此在产生壮美感时,“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后者对于前者亦复如是”。也即有我之境指词人把强烈的主观感情注入物境,情往感物,物因情迁,于是景物皆著上词人的感情色彩,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笔下的物都是拟人化、情绪化了的物。故有我之境,每以情胜,也即“意馀于境”。由于感情强烈外露,往往构成壮美的意境。

☚ 境界   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

古代诗学概念。原是近代王国维关于诗歌意境基本形态的论述。语出其《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采。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的“境界”,脱胎于前人的“意境”,所以《人间词话》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生于近代,受西方学术思潮启发,在美学思想上接受了康德、尼采,特别是叔本华的影响,结合了传统古典美学,于是以“境界”说发展了传统的“意境”说,提出了“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从创作方面说,他把诗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大方面;从审美批评鉴赏言,他又把诗歌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基本形态。合而言之,“造境”就是指“有我之境”,“写境”就是指“无我之境”。诗人在“造境”时,充分表现了理想化与抒情化的倾向,他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观察、体验、描写客观自然事物的,诗中之“物”,已经拟人化了,到处洋溢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我观物,随处可见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是“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诗中有“我”,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创作个性。它与近代西方美学家所称的美学上的“移情”作用相似。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无知,怎能动情而落泪惊心呢? 其实这是杜甫因国破家亡而移情花鸟的艺术结晶。诗人的炽热感情,把客观自然景物主观化了,而作为花鸟的客观自然属性或特征,反而被隐蔽了起来,或者简直是视而不见。可贵的是,王国维不仅划分了境界的两大基本形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不同艺术特质,而且接受西方如叔本华等的美学观念,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他认为“有我之境”即相当于西方的“壮美”,“无我之境”即相当于西方的“优美”。具体所论,并不一定科学,很难一一与艺术作品相符合,但开始把中国直觉感悟式的美学体验,提到更高的美学理论范畴上加以抽象概括,这就显示了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痕迹,又自有其理论开拓的意义。参见“无我之境”。

☚ 境界   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指词人感情色彩鲜明强烈、直接外露的境界。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作为“宏壮”之境。一般地,有我之境指词人移情入境,即词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注入物境,把自己的感情转加到景物上,情往感物,物因情迁,于是景物皆著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笔下的物都是拟人化了的物。有我之境,因以抒发词人的强烈感情为主,每每以情胜,也就是“意馀于境”。由于感情强烈外露,往往构成壮美的意境。

☚ 境界   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

诗歌中作者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较为直接外露的境界。多为作者移情入境、缘情造境而成。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的特点在于其中的情并非由景物引起,而是诗人把自己本来就有的感情转加景物上去,形成情往感物,物以情迁,使物人格化,著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便是诗人把自己的满腹伤春之情注入物境,使本来无情可言的“乱红”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创造出的“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抒发诗人的强烈感情为主,往往“意余于境”,具有壮美感。如杜甫《春望》、《蜀相》等许多咏怀之作,情感悲壮深沉,表现较为直接外露,创造出的多为壮美的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的创造有三种方式。一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 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客观景物人格化,变无情为有情; 三是对不适于抒情的景物进行改造,使之适于抒情。

☚ 唱和   无我之境 ☛
000022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