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月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二陰 > 月水 > 月經 月經 yuèjīng 即月水。 月经【同义】总目录 月经月客信水 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 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纤质 另见:器官 生机 器官功能 ☚ 生理 生命 ☛ 月经名词。出 《素女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子一般在十四岁左右月经即开始来潮,到五十岁左右,月经即自行断绝,中间除妊娠及哺乳期外,通常一月来潮一次,每次持续约为3~7天。因其每月均按期而来,故称。 月经 月经青春发育开始至更年期结束的女性,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而发生的子宫出血,称月经。月经开始的年龄常常受居住地区的气候、社会环境,个体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13—15岁开始月经来潮,45—50岁月经停止。妊娠期及哺乳期通常无月经。月经期间,妇女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及心理保健。 ☚ 青春后期 排卵 ☛ 月经 月经青春期后,妇女每月有一次月经。是因为青春期后,子宫内膜每月有一次周期性变化。一般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子宫内膜的剥脱、出血,叫做月经,所以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又叫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 ☚ 输卵管 2.3 受精 ☛ 月经(月事、月水、经水)即妇女的月经。由于一般是按月规律性地子宫腔流血,故称“月经”。第一次月经约在十四岁左右,但也有早在十二岁,晚至十七岁者。都属于正常范围。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两个月经期相隔可以短至二十三天,长至三十八天。如不伴有其它异常,仍属正常范围。每次经期失血总量40~70毫升不等。正常月经血呈暗红色,不凝结成血块。中医临床常根据月经的周期、颜色和质量等方面的表现,来推断是否妊娠和有妇科病。 月经女孩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可分为3期。月经第7~14d,称增生期,子宫内膜厚度可达2~3 mm;月经第15~28d,称分泌期,内膜厚度达5~6 mm,月经开始前2~24 h,内膜坏死血液流出;月经第1~4d,内膜变性坏死加重,形成月经。月经初潮一般在13~15岁。月经周期为21~35d的女性约占90%以上,以28~30d最多。正常月经持续3~7d,出血量以第2~3d最多,平均约50 mL。 月经 月经中医名词。指女子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因其每月来潮一次,如月之盈亏有常,潮之有信,故又有“月信”、“月事”之称。《素问》记载女子二七(14岁) 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后世每将初次行经为“初潮”,到一定的年龄(约为49岁左右)不再行经为“绝经”或“经断”。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与心、肝、脾三脏,督、带二脉及全身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若先天不足,或情志不节、劳倦过度以及外感寒湿、湿热诸邪,都可能引起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方面的异常,此即 “月经不调”。 ☚ 天癸 阴器 ☛ 月经 月经yuejing女子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现象(见图)。月经初潮的年龄大致在13~15岁左右,但早在12岁或迟到17岁也是正常的。初潮的迟早与环境、气候、健康情况等密切相关。月经停止的年龄大约在45~50岁。两次月经相隔大约28天,流血时间约3~7天。一般月经间隔在25~35天都是正常的。也有人定期相隔两个月来潮一次。女性初潮后,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再隔几个月才来第二次月经,以后会渐渐正常。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所致。卵巢在排卵以前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排卵后,卵巢有黄体形成,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的增生达到了极限。如果这时受孕,胚胎就在准备好了的子宫内膜上发育起来。未受孕,黄体萎缩,雌激素、孕激素在血中含量急剧下降,造成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由阴道流出来,成为月经。每次月经期失血量约 100毫升,月经血和体内血一样,并不是什么脏东西。在月经期中,有些人会有轻度症状,如全身不适、乳房发胀、胃口不好、腰酸或小腹胀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在月经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劳,应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和较强的体力劳动。也不宜盆浴或游泳。 排卵及月经的产生 ☚ 排卵 第二性征 ☛ 月经menstruation系健康生育期妇女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因多数每月1次,故名。初次来月经年龄大约在12~15岁,亦可提早或迟延;停经年龄可在45~50岁,少数亦可提前或后延。每个月经周期为24~34天,一般为28天,少数亦可缩短或延长;行经期1~8天,多为3~6天;月经量一般35~60ml,亦可少至10ml,多达200ml者。月经是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与孕激素调节的,此激素又与卵细胞周期性发育有关。月经乃为女性正常生理现象,但亦有些人在月经期有周身轻度不适,精神不快、失眠、易激动、小腹下坠感等,此种情况自我调节即可,非为病态。但因月经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如子宫内膜脱落、盆腔充血、子宫口松弛、机体抵抗力低下等,故应加强月经期的卫生保健,如科学处理月经防止感染、可淋浴勿坐浴、禁忌妇科检查与性交、注意保暖勿潮凉、调节易消化富营养饮食、适当活动与休息、精神愉快及心情舒畅等。月经量过多或少、颜色发生变化、不正常的停经或伴有其他症状等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月经生育年龄妇女的周期性生理性阴道出血。妇女一般于十余岁首次来月经(初潮),四五十岁月经停止,标志着卵巢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20—36天);出血持续3—7天;月经量50—60毫升。 月经见“医药卫生”中的“月经”。 月经女性子宫内膜周期脱落出血的生理现象。平均28天一次,每次持续3—6天。一般13—14岁月经初潮,45—50岁绝经。妊娠和哺乳期间,一般无月经。 月经yuèjīng出《脉经》。又名月事、月水、月信等。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一般在14 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 到50 岁左右经断, 其中除妊娠及哺乳期外, 通常是一月来潮一次, 持续3 ~ 7 天。因其每月按期而来,故称。 月经 月经月经是指有规律、周期性,约为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严格地说,伴随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期到分泌期的变化。在临床上也有不排卵的月经,称为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周期示垂体及卵巢内分泌及子宫内膜变化 在前一月经周期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产生的Gn-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促使FSH和LH的分泌及释放。在FSH和LH的协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产生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卵泡发育成熟后,体内雌激素出现第一个高峰。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产生反馈作用,抑制FSH的产生,促进LH分泌增多,出现LH峰,触发了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雌激素和孕酮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典型的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暂时降低,随后又出现第二个较低的高峰。黄体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使FSH和LH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黄体萎缩后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Gn-RH再分泌而开始另一个月经周期。 通过外源性卵巢激素的应用观察其对FSH和LH的作用,可知应用的剂量和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下丘脑、垂体、卵巢之间存在着很精密而复杂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影响月经。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一方面受到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另一方面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以及间脑都有神经纤维到下丘脑形成突触联系,这些神经纤维释放单胺类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或乙酰胆碱,调节Gn-RH的合成及释放。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各种变化,都可扰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的平衡而引起月经不调。 子宫内膜有两种血管: ❶小直血管,供给内膜基底层。 ❷螺旋小动脉,从内膜基底层直达表面,随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增长及内膜增厚,螺旋增多,月经周期后期静脉腔也渐扩大,在内膜表面及深处都有动静脉吻合。卵巢激素彻退后,内膜变薄,螺旋血管更压缩,血液滞留,动静脉吻合处扩张,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宫内膜表层坏死脱落,血管壁内皮也发生坏死,血液溢出。血管痉挛更剧,缺血加重,一旦痉挛放松就发生出血。72小时后血流改善,内膜上皮从基底层长出修复。子宫内膜变化除受卵巢激素影响外,其血管还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膜血管近端动静脉吻合处在神经或化学物质刺激下扩张,致使表面内膜缺血和出血。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作用增加而致吻合枝扩张,引起内膜出血。 子宫内膜的酶及前列腺素对子宫内膜脱落出血也起一定作用。雌激素刺激酸性粘多糖的产生,使之浓缩、聚合而具有胶凝性质,形成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子宫内膜的生长和新血管的形成起支持作用。孕激素阻止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促使其降解并去聚合,内膜失去了基础物质的坚强支架,血管渗透性增加,于是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在血管和细胞间自由交换,促进内膜营养供给,为孕卵着床作好准备。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质、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激素和孕激素促使这些水解酶的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下降后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被释放入组织起破坏作用,这是使内膜组织退化和脱落的重要环节。分泌期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较增生期子宫内膜为多,月经开始后其水平更高,月经分泌物中含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可引起痛经。 第一次来月经称月经初潮,初潮年龄多数在13~15岁,可早在10岁,晚至18岁。初潮年龄和气候、遗传及卫生生活条件有关。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多为28~30天,但21~45天内均属正常范围。月经一般持续3~5天,可变化在1~8天之间。出血量平均约50ml,最高可达80ml。月经血色暗红,含内膜碎片及其分解物、宫颈粘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及细菌等。内膜含纤溶素,防止经血凝固,流血多时纤溶素不足而有血块形成,月经期子宫和宫颈充血,子宫略增大而子宫颈外口松弛,阴道粘膜也充血,部分妇女月经期有轻度不适感,如下腹胀、腰酸、乳房胀痛、腹泻或便秘等,少数妇女有头痛、嗜睡、情绪波动。 ☚ 子宫内膜周期变化 阴道排液生理盐水悬液检查 ☛ 月经 月经正常月经,一月一行,如潮之有汛,月之盈亏,应时而下,常而不变,故名“月经”,亦称“月事”、“月水”、“月信”。《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月以三旬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健康女子,一般14岁左右月经来潮,名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2岁,迟至18岁,常与禀赋之强弱、地区气候之别等因素有关。《女科精华》 引王士雄云: “有未及二七之年,而经水已行者……赋禀不齐,不可以常理概也。”到49岁左右,月经渐闭,称为“绝经”,也称“经断”。绝经年龄可随素质差异,而相应提早或延迟。 ☚ 中医妇科学 经行宜忌 ☛ 月经 月经女子一月一次的阴道流血,每月按期而至,故称为月经,又名“月信”。健康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开始月经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早自12岁,迟至19岁。由于各人身体健康及其所处环境、气候的不同,初潮时间有先有后,均属正常现象。 ☚ 妇科 月经不调 ☛ 月经 月经menstruation指有规律、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严格讲,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可看到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正常月经初潮13~15岁,周期28~30天,持续时间2~7天,经血量30~180ml,平均约60ml,绝经期44~54岁。月经量的多少,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其分别为10~55ml及35~58ml,个别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正常月经常在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不凝固,但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月经期一般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沉重下坠感、尿频、头痛、失眠、易激动、恶心、呕吐及鼻黏膜出血等现象,但一般均较轻。 ☚ 预产期计算 月经周期 ☛ 月经menstruation; menses; menstrual flow;(monthly)period 月经yuè jīngmenstruation; mensis(pl. menses); menorrhea; menstrualflow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