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发达国家zuì bù fā dá guó jiāнаимéнее р рство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标准由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于1971年制订并于1981年重新修订。具体是: ❶按1976年到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 ❷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10%; ❸识字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低于20%。此外,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高于250美元而低于300美元,且符合其他两个条件的国家,或者人口识字率高于20%,但符合其他两条者,也为最不发达国家。按此标准,1971年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的有25国,截止1989年2月最不发达国家部长会议期间,世界上共有42个国家。其中非洲30个,亚洲太平洋地区11个,拉丁美洲1个。这些国家总人口达4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9美元。经过联合国大会批准的这类国家有权享受国际经济组织的特殊照顾。 ☚ 发达国家 无军队的国家 ☛ 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水平最低的一类国家。参见[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1981年的划分标准是: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美元以下;2.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0%;3.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 最不发达国家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中经济上最落后、最贫困的国家。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当时没有确切的含义。197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审议了最不发达国家的问题,确定了符合最不发达国家的三条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美元以下(以后均以1971年价格为固定价格,进行适当调整);(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3)识字人数占人口比重不到20%。联合国于1971年按此标准确认21个发展中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1982年增加为36个,1990年为42个。它们是:阿富汗、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基里巴斯、老挝、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卢旺达、西萨摩亚、圣多美·普林西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图瓦卢、乌干达、坦桑尼亚、瓦努阿图和也门。1988年这些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41美元,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971美元和发达国家的17 339美元;1989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6%和发达国家的3%;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38%;1988年估计平均寿命为50岁,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8岁和发达国家的75岁。它们的悲惨状况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为此曾制定过支持它们改变经济面貌的计划和行动纲领。但是,有的其状况不仅没有改善,而且继续恶化。 最不发达国家指某些国际经济机构根据经济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类型,即经济上极为贫困的国家。它最早是在1967年“七十七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尔宪章》中提出。197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订了标准和名单。1981年重新规定的标准是:(1)按1976—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10%以下; (3)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公布资料,这类国家1971年为25个;1981年为31个。土地面积共1 3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的9.9%;人口2.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1977年最不发达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1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数的2.5%。 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最早出现在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宪章》中。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在1991年3月的定义,是指长期遭受发展障碍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和有严重结构性缺陷的国家。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正式把最不发达国家作为国家类别的2678号决议,并制定了衡量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标准。此后该标准几经提高,1991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其衡量标准调整为: 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 ❷人口不超过7500万人; ❸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 ❹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后来第一条标准又提升至750美元。根据1991年制定的标准,截至2011年,全世界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总共有48个。 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中的类型之一。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最薄弱、人民生活最贫困落后的国家。是某些国际经济组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这些国家虽然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但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掠夺,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的袭击,70年代以来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贸易条件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增大,财政经济困难,经济发展仍很缓慢。 ☚ 中等收入国家 南南合作 ☛ 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此词最早见于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尔宪章》。这类国家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独立的。198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订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为:(1)按1976年到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3)成人扫盲率为20%或20%以下。列入最不发达国家的有48个。 ☚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 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least-developed countries经济上最落后的低收入不发达国家。此词最早出现于77国集团1967年通过的《阿尔及尔宪章》。197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订了标准和名单。据1982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其新标准是: ❶按1976~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 ❷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10%; ❸识字率低于20%。据统计,1981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5个;土地面积1 3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9.9%;人口2.7亿,占世界总人口6%。1982年以来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上述几个指标已显然过时,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着极度贫困的国家,如撒哈拉南和北非一些发展中国家。 ☚ 落后国家 低收入国家 ☛ 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最贫穷、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联合国1971年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是: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美元以下;(2)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低于10%;(3) 识字率低于20%。按以上标准,当时最不发达国家为25个。1981年3月,联合国重新规定最不发达国家标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美元以下,其他两条标准不变),最不发达国家增加到31个。1982年底,联合国又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323—387美元 (其他两条标准仍不变),最不发达国家又增加5个。截止1984年底,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仍为36个。这些国家的土地面积共1340万平方公里,人口2.9亿。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掠夺,加之独立后发展民族经济的某些政策失误,几乎所有最不发达国家都存在人口增长失控、粮食供应不足、居民营养不良等严重经济问题。1981年9月,联合国曾在巴黎举行有142个国家参加的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会议通过了 《80年代支援最不发达国家新的实质性行动纲领》,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增加官方发展援助 (要求1990年应至少达到70年代后期水平的4倍,按1980年价格计算,相当于240亿美元),以改变其经济面貌。 ☚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世界经济模型 ☛ 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LDCs) 最困难的~hard-core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