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曾昭抡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曾昭抡1899—1967湖南湘乡人,一作长沙人。 曾昭抡1899—1967化学家。湖南湘乡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曾留学美国,获化学科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一直从事科学教育工作,曾担任北京大学教育长兼化学系主任。建国后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参与起草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反右派斗争中,蒙冤受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81年3月平反,恢复名誉。他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编写了几百万字的讲义,译著了几十本科技书籍,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和文章。 曾昭抡
曾昭抡
曾昭抡 082 曾昭抡1899—1967化学家和教育家。字叔伟,湖南湘乡人。1920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和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以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曾氏早年从事无机制备、有机物元素分析、有机结构理论和炸药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晚年侧重于元素有机化学的研究。他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会长多年,还创办了《中国化学会会志》。他对中国化学名词的统一和命名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其主持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工作期间,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并曾热心于我国科学体制的改革。著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及原子能》和《元素有机化学》 (第一分册),发表论文近百篇。 ☚ 吴学周 李方训 ☛ 曾昭抡 曾昭抡1899~1967字隽奇,号叔伟。双峰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学会,任《中国化学学会杂志》总编。曾任教于西南联大。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著名的民主教授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53年任中央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及学部委员。从三十年代起,编写了数百万字讲义。著译几十部专著。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执教四十年,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 ☚ 曾国祺 曾昭燏 ☛ 曾昭抡 曾昭抡1899—1967现代教育家、化学家。字隽奇,号叔伟。湘乡 (今属双峰)人。1915年入清华留美预校 (清华大学前身)。1920年赴美麻省理工学院学化学。192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32年与人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任《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参加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曾任高教部副部长兼中国科联副主席、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包括政治质量、教学质量和身体健康质量三个方面。” 主张教学和科研并重,认为在高等学校开展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对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进行了广泛研究。著有《元素有机化学》丛书第1册《通论》等。 ☚ 曾宝荪 熊希龄 ☛ 曾昭抡1899—1967湖南湘乡人。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学院化学博士。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对中国近代化学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投入了抗日和民主革命的洪流。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抗日和争取民主的宣传活动,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有名的进步教授之一。全国解放后,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