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综合类兵书。四卷。清王定安编。王定安(生卒年不详),号鼎臣。湖北东湖(今属宜昌市)人。同治举人,历任安徽凤颖和六泗道员、山西冀宁道员、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等职。工古文,曾为曾国藩幕僚,著有《曾子家语》、《曾文正公大事记》、《湘军志》等。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湘军首领。历任吏部侍郎、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对抗、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马尾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曾注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善于总结和理性思考,在治军作战中提出一些值得借鉴的军事思想,是清末最有影响的将帅之一。《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就是曾国藩有关军事言论和军事文件的辑录。
全书约二万三千字。卷一包括论兵法、论将、论近时名将等篇,是反映曾国藩军事思想最主要的部分。“论兵法”篇提出作战部队分主、客、奇、正四类:坚守待敌者为主,主动进攻者为客,正面迎敌者为正兵,侧后突袭、本强而敌示弱者为奇兵。论述治军统兵原则大致有以下十二条:一、士兵将官必须万众一心一气方可或有成功之一日。二、本强而敌示弱者多胜,反之多败。三、作战须动静相宜,动如水静如山。四、宜后发制人,反对不能制人的“先发”。五、仁礼并用,而“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六、带兵须时时提防骄惰二气。七、带兵须勤恕廉明,四者缺一不可。八、军务须从日月眠食着手,爱护士兵。九、打仗须一鼓作气。十、军中严禁烟土,禁止赌博。十一、用人得当,宜多用朴实少心计之人,使风气醇正。十二、体恤民情,禁止扰民。“论将”篇论述为将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鎔造就。认为带兵之人必须具备四种素质:“第一要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驰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以上四者缺一则万不可带兵,也即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武经纬之才。“论近时名将”篇概要介绍罗泽南、王璞山、李续宾、李续宜、萧吕江、刘腾鸿、赵焕联、蒋益澧、曾国荃、胡林翼等近时名将的统兵作战。“论讨贼”篇主要阐述为抵御太平军而建立地方团练的观点和方法。
卷二有论营垒碉堡、论制火器、论木牌炮船、论马队等篇,主要讲述有关军事设施工程,兵器战具,以及财务军款等。卷三汇编湘军军纪、军制、军规,计有“行营章程”五则、“劝诫营官”四条、“营制”九则、“马队营制”二十条、“马队章程”五条、“营规”七则、“营官阵法”四则。另收书信四封:与李少荃书、与彭雪琴书、与马谷山书和与丁雨生书。卷四收录曾国藩筹议长江水师、江苏水师和直隶练军的上疏及皇帝批复等。
曾国藩军事思想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有反动成分,亦有虚伪之论,但他书生从戎,儒将治军,熟悉历史和兵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不乏可供借鉴的东西,受到清末民初军事家重视。《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虽然只是资料文献汇编而缺乏评论,选录也不够完善,但它是反映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最初集录,故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和较高的军事史料价值。
初刻本为光绪十年(1884)上海文海书局刊本,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柘经正堂重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