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曾几《三衢道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曾几《三衢道中》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②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今浙江衢县。②梅子黄时:指江南梅雨时节。柳宗元《梅雨》诗云:“梅实迎雨时。”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泛尽:游够了的意思。 【译文】 梅子黄时反而天天放晴,泛舟游尽小溪,再转向山路步行。下山路边的绿阴,和来时一样浓厚,只是绿阴中增加了几声黄鹂的啭鸣。 【集评】 今·刘学锴:这首诗“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见匠心”;“‘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宋诗鉴赏辞典》第799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绿阴’、‘鹂声’,动中有静。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宋人绝句选》第197页) 今·顾振彪:“诗人在‘来时路’与归时路的对照上,不重于色,而重于声,突出了啼鸣的黄莺的声音,这使整首诗活了起来。”(《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第750页) 【总案】 一首成功的记游诗,并不一定要依照游览的时空次序,巨细不捐地记下所有见闻;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才能表现出优秀诗人的独到本领。这首诗,不仅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活泼,而且确如刘学锴先生所说,在构思和剪裁上颇见匠心。首句强调天气特殊,为下文描写旅途清幽风光伏笔;而归途中浓郁绿阴丛里的“四五声”黄鹂的歌唱,也可与来时风景形成对照,突出旅途的新鲜感受。诗中的对比描写手法看似漫不经心,却恰恰表现了诗人异常敏锐的观察、感受力和巧妙的表现技巧。 曾几《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纪行写景七绝诗,清新喜人,初夏风光映现眼前。诗写得富于变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景象全部写尽,而是逐次写来,逐步深入。诗题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境内。 首句中“梅子黄时”指初夏时节,这时梅子开始成熟。每年这时,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阴雨不断,今年则有不同,是“日日晴”。这为下文的听莺添声作了铺垫。 次句写游踪。“小溪泛尽却山行”,先走水路,后改山行。以“却”字形成游踪的变化,并领起三、四两句的所见所闻。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减”和“添得”相对举,形成错综变化。树荫还和“来时”一样浓密,但添加了四五声黄莺的叫声。在诗的章法上,不写于前,而补于后。补于后,使来路和去程的境界在相同中见出差异。同中有异,侧重点在异上.由此便以变化的形态调剂着诗人和读者的审美感受。而且,诗人所添加给画面的,并不重于色——视觉形象,因诗人明确写道:“浓阴不减”,而是重于“声”——听觉形象,啼啭滑利的娇莺之声。“添”字形成诗意的迭进、变化,莺声入诗,点活了画面,平添了情味。一首七绝章法的变化和深入,显示出画面的转换、画意的深化,堪称绝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