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曾侯乙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1978年发掘。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砂砺岩的小山丘上,平面为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墓坑东西长二十一米,南北宽十六点五米,深十三米左右。木椁四周及椁顶充填木炭逾六万公斤。木炭之上为十至三十厘米的青膏泥和厚约二点五米的夯土,夯土之上铺一层石板,石板之上的封土均经夯打。木椁高约三点五米,由一百七十一根长条方木垒成。椁室分为东、北、中、西四个室,以东室最大,中、西室次之,北室最小。主棺置于东室,有内外两层,外棺长三点二米,宽二点一米,高二点一九米,棺外镶有青铜框架及蹄形足。棺内朱漆,棺外以黑漆为地,绘有朱色、金黄色花纹。内棺长二点四九米,宽一点二七米,高一点三二米,内朱漆,外以朱漆为地,上施黄、黑色彩绘花纹,并绘有窗、门及守门神兽武士。墓中殉葬二十一人,皆有木棺,东室八具,西室十三具,均为女姓,年龄在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墓中出土随葬品一万余件,主要置于中室和北室,东室次之,西室仅有一些散落的小件物品。中室摆满了礼乐器。北室摆满了兵器、车马器及竹简等。东室除主棺和八具殉葬棺外,有贵重的金器、玉器、骨角器及少量车马兵器。该墓出土乐器种类最多,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篪八种一百二十四件。其中尤以六十五件保存完好的大型编钟最为珍贵。整套编钟按形制之不同,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组成八组,整齐地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有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珍贵资料。出土青铜礼器共一百四十余件,有九鼎八簋及鬲、甗、盨、豆、壶、鉴、盘、匜等, 既有一些巨大的重器,又有设计精巧、造形别致的精品。如冰鉴、尊盘等均表现出了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出土的漆器也丰富多彩,有头插真鹿角的木雕盘鹿与彩绘梅花鹿,两腹绘有撞钟击磬与击鼓跳舞图像的彩绘鸳鸯漆盒,盖顶和附耳上浮雕出盘龙与蟠螭纹的盖豆等,造型生动,雕工精细,均属漆器工艺之瑰宝。在一件自铭为“曶”并刻有“紫锦之衣”文字的箱盖上,保存一幅写有“二十八宿”名称、当中绘北斗、两边各绘青龙、白虎的天文图像,由此可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墓中许多青铜礼器、乐器、兵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终”之类铭文,墓主人的棺旁出的一件短秘铜戈上刻有“曾侯乙之寝戈”五字,说明墓主人就是曾侯乙。出土的一件镈钟上有三十一字铭文,记述了楚惠王熊章继位五十六年(前433年)铸造镈钟送给曾侯乙之事,证明此墓埋葬时间当在这一年或稍晚。

☚ 上村岭虢国墓地   固围村魏国墓地 ☛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县擂鼓墩附近一座红砂岩山岗上。墓占地220平方米,以木筑成中、北、东、西四室,各室均呈长方形。墓主双层套棺停放于中室,棺身制作精巧,先用青铜制的两个目字形方框及10根方柱构成骨架,再以厚木板镶嵌,最后涂漆彩绘。陪葬物品丰富,约有7000余件分别存放各室,有兵器、车马器、成套青铜礼器、竹简等。其中更有大批古代乐器,如整架成套编钟、编磬及弹拨、吹奏类丝竹乐器,仅鼓就有四种不同形制,铜盘龙座建鼓和铜立鹤架悬鼓则更是罕见。墓中还有21副陪葬棺,棺内尸身都是年青女子,一个小国君主,就要如此众多人殉,反映当时人殉制度仍很盛行。

☚ 楚昭王墓   赵王陵 ☛

曾侯乙墓

原称“擂鼓墩一号墓”,系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1978年发掘。墓制为岩坑竖穴木椁墓,殉葬21人,皆为少女。出土随葬品1万余件,有乐器、礼器、兵器、漆器、竹简等。乐器中尤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共65件,均有篆体铭文,绝大多数为错金文字,共2800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标音铭文与乐律铭文。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至今仍可演奏各种乐曲。许多青铜器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术制成,非常精美。还采用了失蜡熔模铸造工艺,证明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即已掌握失蜡法铸造技术。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先秦时代的音乐史、科技史及曾国与楚国的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原称 “擂鼓墩一号墓”,系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多年,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部擂鼓墩,1978年发掘。墓制为岩坑竖穴木椁墓,殉葬21人,皆为少女。出土随葬品1万余件,有乐器、礼器、兵器、漆器、竹简等。乐器中尤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共65件,均有篆体铭文,绝大多数为错金文字,共2800余字。内容除 “曾侯乙作持” 外,都是标音铭文与乐律铭文。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级同一音列,至今仍可演奏各种乐曲。许多青铜器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术制成,非常精美。还采用了失蜡熔模铸造工艺,证明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即已掌握失蜡法铸造技术。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先秦时代的音乐史、科技史及曾国与楚国的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 广汉祭祀坑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原称 “擂鼓墩一号墓”,系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多年,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部擂鼓墩,1978年发掘。墓制为岩坑竖穴木椁墓,殉葬21人,皆为少女。出土随葬品1万余件,有乐器、礼器、兵器、漆器、竹简等。乐器中尤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共65件,均有篆体铭文,绝大多数为错金文字,共2800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标音铭文与乐律铭文。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级同一音列,至今仍可演奏各种乐曲。许多青铜器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术制成,非常精美。还采用了失蜡熔模铸造工艺,证明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即已掌握失蜡法铸造技术。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先秦时代的音乐史、科技史及曾国与楚国的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 广汉祭祀坑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

曾侯乙墓

又称随州擂鼓墩1号墓。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墓葬。位于湖北随州西北约3公里处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山岗上。1978年3月发掘。这是一座岩坑竖穴式木椁墓,残墓口东西最长21.00米、南北最宽16.50米,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方向正南。椁室分东、中、西、北4室,用长条方木171根垒成。椁四周及椁顶填塞木炭和白膏泥,填土中部用大石板横铺。东室置主棺,为重棺,外棺铜木结构,铜框架间嵌木板,东室还有陪葬棺8具和狗棺1具。西室有陪葬棺13具。中室主要放置编钟编磬等乐器和青铜礼器,北室主要出兵器、车马器、竹简和2件大铜尊缶。西室主要放置陪葬棺,仅出4件小玉器,1件漆木盒等少量器物,并都可能为陪葬棺内掉出。东、西室陪葬棺内也有少量小件器物。各室及棺内共出土乐器、铜礼器、兵器、金器、玉石器、漆木竹器、丝织品、竹简等万余件。此墓用9鼎8簋、64件编钟和32件编磬,说明墓主为国君身份。另加的1件镈钟上有铭文31字,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该墓下葬年代当即此年或稍后。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级别高、种类多、造型精巧、文字资料丰富。铜铭、竹简、刻书、墨书、漆书等文字共12 696字,记载了音乐、葬仪、器名、官名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曾侯乙墓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1978年发掘。墓葬规模巨大,保存完好。墓内许多铜器上都有墓主人“曾侯乙”的铭文,在一件大型铜鎛钟上还有“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乍(作)曾侯乙宗彝”等字,表明此墓年代应在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或稍晚。墓中有曾侯乙的双层套棺和二十二具陪葬棺。其中一个陪葬棺内是一具狗骨骼,另二十一具陪葬棺中是陪葬的青少年女子,她们可能是墓主人的侍妾或乐舞人员。出土的随葬品有铜器、漆木器、金器、石器等一万多件。经计算,各种青铜器件重达十吨左右,是历年所出青铜器中数量最多的,而且铸造精良。其中有一件为“尊盘”的青铜器,系用失腊法铸造而成,从而将我国掌握这种高超技艺的年代提前到战国时期。从用途看,随葬品主要是乐器、兵器和礼器等。其中不少器物是首次发现。大批的乐器,品种齐全,保存完好。特别重要的是一套大型编钟,共有六十五件,按大小和音序分为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经过实际演奏表明,这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律准确,音域宽广(跨五个八度),其中心部位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礼器中的九鼎八簋等,表明了在礼崩乐坏情况下列国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葬仪。 (参考图1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