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曾céng

现行罕见姓氏。今甘肃之酒泉市有分布。酒泉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按: 曾,作为姓氏多读zēng; “曾”之céng姓,可能因方音而异读,疑即zēng姓。或为zēng姓之分族。)


曾Z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京、回、苗、满、傣、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亦作 ‘鄫’; 亦作 ‘缯’。姒姓,子爵。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 为 ‘曾’ 氏。” 望出鲁国。
春秋时鲁有曾参,孔丘门人; 宋代有曾公亮; 清代有曾国藩。

曾céng

高峻,通“层”,多作修饰语。杜甫《雨》:殊俗状巢居,曾台俯风渚。杜甫《课伐木》: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杜甫《彭衙行》: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1.zēng ❶高舉貌。《文選》賈誼《弔屈原賦》:“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漢書》、《史記》作“增”。
❷乃。《漢書》司馬相如《大人賦》:“宅彌萬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漢書》揚雄《甘泉賦》:“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❸何。《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爲曾。”司馬相如《長門賦》:“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❹姓。見“曾氏”。
2.céng 重疊。通“層”。見“曾城”。

曾zēnɡ

犹争也;怎也。杜牧《边上闻笳》诗:“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徐倬《全唐诗录》,争禁作“曾经”。曾即争或怎也。争禁者,言怎样禁当;曾经者,言怎样经过,义小异而大同。杨万里《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诗:“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知!”又《族人同诸友问疾》诗:“抵掌纵横谈亦笑,此身安否更~知!”更曾知,即更争知或更怎知也。又《木樨》诗:“东风染得千红紫,~有西风半点香!”又《德寿宫庆寿口号》诗:“太上垂衣今上拜,百王~有个家风。”又《昌英知县叔作岁赋瓶里梅花》诗:“醉插寒花望松雪,人间~有个般清!”凡云曾有,犹云争有或怎有也。《谷音》卷下鲍[[!NB13F]]《重到钱唐》诗:“万家歌舞送浮生,~有涓埃答太平!”《雍熙乐府》十二无名氏《夜行船》套《离恨》:“~有半字儿真实!把些神前咒做了小儿戏。”义均同上。范成大《菩萨蛮》词:“多愁多病后。不识~中酒。愁病送春归。恰如中酒时。”言愁病之后戒酒,已不识怎样是中酒况味,惟送春时之心绪,则俨如中酒矣。中酒,即酒病或酒困之意。张翥《绮罗香》词:“水阁云窗,总是惯~经处。~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曾与怎为对举之互文,更可证。《李太白贬夜郎》剧:“不恋着九间天子长朝殿,~如三尺黄公旧酒问垆!”曾如与怎如同。

怎。杨万里《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

☚ 然   稍 ☛

纵。张翥《绮罗香》(燕子燕深):“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深,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 湿齑齑   寒霎霎 ☛

曾zēng

怎。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1-355)仇远《南乡子》:“独倚最高楼,回首屏山叠叠秋。江上数峰人不见,沙鸥,曾识西风独客愁?”(5-3396)曾识,怎知。葛胜仲《虞美人·酬卫卿弟兄赠》:“三年曾不窥园树?辛苦萤窗暮。怪来文誉满清时。”(2—722)

☚ 怎奈向   查查 ☛

(一) zēng ❶指相隔两代的亲属。见 [曾孙] 条。(二) céng
❷乃,则,竟然。《卫风·河广》二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郑《笺》:“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王先谦《集疏》:“崇朝者,《蝃·传》: ‘从旦至食时为终朝。’”王引之《经传释词》:“曾,乃也,则也。”《小雅·正月》十章: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郑《笺》:“终用是逾度陷绝之险,女曾不以是为意乎?”陈奂《传疏》:“曾,犹则也。”《大雅·板》五章:“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毛《传》:“蔑,无;资,财也。”郑《笺》:“其遭丧祸,又素以赋敛空虚,无财货以共,其事穷困如此,又曾不肯惠施以赒赡众民,言无恩也。”

☚ 湑湑   曾孙 ☛

读音c·eng(ˊ),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作棱切,平,登韵。
❶曾经;尝。《史记》:“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❷通“层”,重叠。杜甫诗:“荡胸生曾云。”
❸古国名。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z·eng(-),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作滕切,平,登韵。
❶姓。
❷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孙;曾祖。
❷高举貌;举貌。王逸注:“曾,举也。”
❸通“增”,增加。
❹姓。

上一条: 下一条:

〔ceng〕 shat: ~有很多人到过这里。shat mex git dudnangd nex dand guat gealnend.


〔zeng〕
曾孙 〔zeng sun〕 giead badaot.
曾祖父 〔zeng zu fu〕 ab teabghot nit;ab teab.
曾祖母 〔zeng zu mu〕 ab teabghot npad.

{}6306何。古方言。《方言》第十:「~,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相当于「这么」。冀鲁官话。山东聊城、冠县〖〗。包子~好吃!你。徽语。浙江建德〖〗。欠。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你~他多少钱?用于疑问句句尾。吴语。浙江金华岩下〖〗。佢他去~?作反复问句的标志。客话。福建长汀〖〗。你~搭邻居讲过口你和邻居吵过架没有?

曾ceng

❶竟然。《列子·汤问》:“~不若孀妻弱子。”(孀妻:寡妇。)
❷通“层”。杜甫《望岳》:“荡胸生~云,决眦(zi)入归鸟。”(眦:眼角。)(zeng):相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曾zeng

❶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❷增加,后作“增”。《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动心忍性:使心性得到磨炼。益:增加。增益,同义词连用。)(ceng):用来加强语气,相当于“竟”、“连……都……。”《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不若孀妻弱子。”(汝:你的。之:助词。固:顽固。彻:通。孀妻:寡妇。)《荀子·荣辱》:“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狗彘(zhi)之不若也。”(则:那么。是人:这人。彘:猪。之:助词。)

曾céng

曾经
 △ ~热闹过几天|不~|可~。
【注意】中间不要写成“田”。
另见990页zēng。


曾zēng

❶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 ~祖父|~孙。
❷姓。
【注意】中间不要写成“田”。以“曾”为偏旁的字有“增、憎、赠”等。
另见81页céng。

表示以前经历过:~经︱未~︱不~︱~几何时︱~经沧海︱似~相识。
另见zeng。


❶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孙︱~祖。
❷古同“增”。
另见 ceng。

曾céng

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过或情况已经出现过:曾经|曾几何时。
另见663页zēng。


曾zēng

❶ 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曾孙│曾祖父。
❷ 姓。
另见51页céng。

(4次)
❶何;为何。~不知夏之为丘兮《章·哀》
❷犹乃。却。~不知路之曲直兮《章·抽》
❸通“層”。重;重迭。~枝剡棘《章·桔》 窃悲夫蕙华之~敷兮《辩·四》


(5次)
❶同“增”。重复地;一再地。~歔欷余郁邑兮《离》 愿~思而远身《章·诵》 ~歔欷之嗟嗟兮《章·悲》
❷同“增”。增加;加重。~伤爰哀《章·怀》
❸通“䎖”。举翼。 翾飞兮翠~《歌·东》

曾céng

❶高飞。《淮南子·览冥训》:“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高诱注:“曾,犹高也。”《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王逸注:“曾,举也。”《远游》:“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❷曾经。《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王逸注:“先时见任,身亲近也。”汪瑗集解:“曾,尝也。”
❸通“层”,重叠。《橘颂》:“曾枝剡棘。”朱熹集注:“重累也。”汪瑗集解:“曾、层同,重累也。”《九辩》:“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

曾ceng

另见zeng。曾经 不曾 何曾 几曾 似曾 未曾 曾几何时 曾经沧海 曾无与二1 似曾相识 得未曾有


曾zeng

另见ceng。曾孙 曾祖 曾孙女 曾祖母 曾参(shen)杀人

曾(一)zēng (二)céng

【辨形】 中是,不是田、罒。 12画。会意。
【辨义】 曾(一)zēng
❶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曾孙|曾祖|曾孙女|曾祖父|曾祖母。
❷ 〈古〉同“增”。
❸姓。
(二)céng表示从前经历过;曾经|曾几何时|曾经沧海|不曾|未曾|似曾相识|得未曾有。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不同: 曾(一) zēng作形容词、动词、名词;(二)céng构成副词,并作副词性语素构成成语。
二、适用范畴不同: 曾(一)zēng用于称呼和姓氏,古汉语中还表示“增加”的意思;(二)céng表示时间状况。

曾céng

曾经:衰草枯杨,~为歌舞场。(一·22)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三·68)


曾zēng

另见ceng。


曾céng

猶“重” 也。《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曾孫篤之。” 鄭玄箋: “曾,猶重也。”

曾zēng

〖副词〗
一、读céng。表示以前发生的。可译为“曾经”(1)。《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曾以更衣入侍。——曾经因为服侍更衣得到宠爱。
二、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1)。《申胥谏许越成》: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越国难道能成为我们的大患吗?
三、表示强调。可译为“还”、“绝”等(6)。《颜斶说齐王》:由此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由此看来,先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冢值钱。《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喝醉了就退席,绝没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还用不到一眨眼的功夫就变了。
四、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2)。《豫让论》: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豫让在这时候,竟然没有一句话来开导家主。《豫让论》: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国士对知己的报答,竟然像这样吗?


曾zēng

〖名词〗
一、指曾参(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颜回,曾参对父母的奉养,那种天伦之乐是非常大的。
二、指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徐文长传》: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不因为议论而损伤自己的风格,这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物。
三、即曾祖,祖父的父亲(1)。《象祠记》: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从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祖父上溯到曾祖高祖。

曾céng

❶ 曾经。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
❷ 通“层”。重叠。杜甫《望岳》:“荡胸生~云,决眥入归鸟。”(眥zì:眼角。)
另见884页zēng。


曾zēng

❶ 竟,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是以为孝乎?”《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比予于管仲?’”(艴fú然:生气的样子。)常与否定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表示“连……都不”的意思。《列子·汤问》:“以残年馀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❷ 指隔两代的亲属关系。见“曾孙”“曾祖”。有时单称“曾”,也可表示“曾祖”“曾孙”。洪亮吉《治平篇》:“试以一家计之:高、~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是高、~时为一户者,至~、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高、曾:高祖、曾祖。曾、元:曾孙、玄孙。清代避康熙帝玄烨讳,改写“玄”为“元”。)
❸ 增加,后来写作“增”。《盐铁论·诏圣》:“虽~而累之,其亡益乎?”
另见52页céng。

*

D4F8
(一)zeng❶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孙/~祖父。
❷姓。
(二)ceng副词。表示过去经历过:~经/~几何时/我~见过他两面。

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

家庭的亲属关系:天伦
夫妻关系:缱绻
 难以分舍的夫妻关系:鸳鸯扣
 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琴瑟之好
 夫妻关系和谐美好:如鼓琴瑟
宗族关系:昭穆(~承继)
叔伯的子女间的关系:堂(~兄弟)
异父子女间的关系:隔山(~兄弟)
表示中间隔两代的关系:曾(~祖;~孙)
抚养的亲属关系:养(~父;~女)
拜认的亲属关系:干(~亲;~妈) 义(~父;~子)
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八拜交 八拜之交
兄弟间的亲情关系:孔怀之亲
手足情深的同胞关系:连枝同气 同气连枝 同气连根
亲人间的亲密关系:骨肉之亲
同宗而非嫡亲的关系:堂(~房;~兄;~叔;从~兄)
有世交的亲属关系:世(~兄;~叔)
较为疏远的亲属关系:缌亲
不是兄弟姐妹关系:非李非桃

☚ 人际关系   血缘 ☛

亲属

亲属

眷(眷属) 属(属党) 亲昭 党亲 关亲 支附
敬称对方的亲属:令(令亲;~妹)
对别人亲属的尊称:令(~兄;~郎)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父;~兄;~严)
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舍(~弟;~妹)
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族(家族) 血亲血属
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亲姻
最亲近的亲属:至戚
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兄弟;~伯叔)
指父、母、兄、弟、妻、子:六亲(~不认) 六姻 六眷 六戚
称母亲、妻子、姐妹及女儿方面的亲属:
指夫妇、父子、兄弟:三亲
直系亲属:亲人 所亲 支骨
父母兄弟等亲人:骨肉 骨血
关系最亲的亲人:骨肉至亲
同类亲属中血统接近的亲属:的亲
同祖不同父的亲属:嫡堂
旁系亲属:傍亲 枝属 支叶 枝叶旁牒
旁支亲属:支亲
外家亲属:外属
辈分高的亲属:尊亲属
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祖;~孙)
与孙同辈的亲属:孙(外~;侄~)

另见:宗支 血缘 血亲

☚ 亲属   家族中的人 ☛

曾céng

昨棱切,平登。
❶竟然,简直。《列子·汤问》:“~不若孀妻弱子。”
❷曾经。白居易《琵琶行》:“相逢何必~相识。”
❸通“层”。重叠的。杜甫《望岳》:“荡胸生~云。”

〖曾〗

(一)粵 zang1〔憎〕普 zēnɡ

❶ 與自己相隔兩代的親屬,有詞語「〜祖父」(父親的祖父)、「〜孫」(孫子的兒子)等。杜甫《寄狄明府博濟》:「汝門請從〜翁說,太后當朝多巧詆。」(〜翁:對別人曾祖父的尊稱。)
❷ 同「增」,增加,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增」。孟軻《孟子.告子下》:「〜益其所不能。」

(二)粵 cang4〔層〕普 cénɡ

❶ 副詞,曾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人道寄奴〜往。」(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❷ 多與「不」連用成「〜不」一詞,相當於「連……也不……」。《列子.湯問》:「以君之力,〜不能損魁父之丘。」(魁父:山名。)
❸ 通「層」,層疊,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層」。杜甫《望嶽》(其一):「盪胸生〜雲。」

㊀ zeng ❶指相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
❷姓。㊁ ceng曾经。如:他曾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曾ceng

副词。(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相当于“曾经”等。如: ❶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列传》“曾”句: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他。)
❷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曾”句:孟尝君曾经招待客人夜晚吃饭。)
❸彭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著。(《世说新语·假谲》“曾”句:袁绍年少的时候,曾经让人夜里用剑掷向魏武帝,掷得稍低了点儿,未刺中。) (二)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或情况出人意料之外,相当于“竟”“竟然”等。如:
❹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史记·淮南王列传》“曾”句:商纣尊贵地居于君位,死时竟不如普通百姓。)
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竟”句:你心性固执,固执得不可理谕,竟然连寡居女子和小孩子都不如。)
❻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世说新语·伤逝》“曾”句:象〔我〕这样的人,竟未能活到四十。)

☚ 曹   差 ☛

曾cénɡ

Ⅰ (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once;formerly;sometime ago: 几年前我 ~ 见过她一面。 I met her once several years ago. 他 ~ 旅居海外多年。 For many years he had lived beyond the sea(s). 我未 ~ 听说过这样的事。 I've never heard of such a thing. Ⅱ [书] ❶ (深) deep
❷ (高) high
另见 see also zēnɡ。
◆曾几何时 only a short while ago;before long;it was not long before ...;in none too lengthy period;not long afterwards [after];not long since;
曾经 once;
曾经沧海 have sailed the seven seas;have experienced great things;have experienced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have seen much of the world;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曾zēnɡ

Ⅰ  (亲属关系间隔两代的)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great-grand Ⅱ  (姓氏) a surname: ~ 参 Zeng Shan
另见 see also cénɡ。
◆曾母暗沙 Zengmu Reef; 曾孙 great-grandson; 曾孙女 great-granddaughter; 曾祖 (paternal) great-grand ̄ father; 曾祖母 (paternal) great-grandmother

曾 (zēng) 读层 (céng)

【曾】层层。
例1 曾青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神农本草经·玉石·上品》)
译文 层青味酸性微寒,主治目痛,风痹,并能止泪出,畅通关节、九窍 (耳、目、口鼻及二阴) 功能,消除坚硬的肿瘤和聚散无常的肿块。
例2 范汪东阳方变为飞黄散,治缓疽恶疮,蚀恶肉。其法: 取瓦盆一个,安雌黄于中,丹砂居南,慈石居北,曾青居东,白石英居西,矾石居上,石膏次之,钟乳居下,雄黄覆之,云母布于下,各二两末,以一盆盖之,羊毛泥固济,作三隅灶,以陈苇烧一日,取其飞黄用之。(李时珍 《本草纲目 ·卷九 ·雄黄》)
译文 把范汪 (人名) 东阳方变为飞黄散,治慢性阴疽、恶性疮疡、腐蚀恶性肿块。制飞黄散法: 取瓦盆一个,把雌黄安置在中间,南方放朱砂,北方放磁石,层青在东边,白石英在西边。上面再盖以5层药末,明矾在顶上层,石膏在明矾下,钟乳石在石膏下; 再把2层药末 (雄黄在上,云母在下) 覆盖在上3层药末上。以上药末各二两。在药末上盖一个盆,用羊毛和泥密封,做一个三角形的灶,用陈芦苇烧一昼夜,取其升华在盆盖里面的黄色结晶备用。
例3 曾青治目,义同空青。(《本草纲目·卷十·空青》)
译文 层青治目疾,作用同空青。
层,古作曾。《管子·山至数》: “秦之明山之曾青。”《荀子·正论》: “重之以曾青。” 《楚辞·九章·橘颂》: “曾枝剡(yàn) 棘。” 《楚辞·招魂》: “曾台累榭,临高山些。” 《汉书·张衡传·思玄赋》: “登阆风之曾城兮。”《淮南子·本经》: “大厦曾加,拟於昆仑。”《文选·郭璞江赋》: “若乃曾潭之府。” 《文选·陸机文赋》: “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杜甫《成都府》: “曾城填华屋。”仇兆鳌注: “曾音层。层,重也。”
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层字为后人所改。《老子·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於累土。”敦煌唐写本层作曾。
曾, 甲骨文作。 文天谷引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说:“甑的原形字为曾,是甑的实物象形,《说文》说上面的两点像蒸气上升,后以其为陶制,故加瓦。”曾的本义是甑,古蒸饭器。由于甑加在釜上,有重叠义,故引申为层,后来写作层。《水经注·河水》: “河北有层山。”
古音曾、层皆属蒸部。曾 (精母),层 (从母),精从旁纽。

☚ 与   卒 ☛

(zēng增) 作滕切,精母登韵,开口一等,平声。
【曾】竟然
例1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张仲景《伤寒论· 自序》)
译文 奇怪的是,当今在世的人们,竟然不注重医药,精心研究医疗技术。(如懂医药)对社会上层可以治疗帝王、亲戚的疾病,对社会下层可以抢救贫穷、下贱人的疾病,对社会中层自己可以保养身体,讲究养生,长期安全无恙。
例2 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孔志约《新修本草》序)
译文 沿用过去的混乱品种,乱用假药,竟然没有丝毫觉悟,以致用药治病多致病人死亡,实在令人感到十分愤慨。
【曾】怎么
例3 治大肠风秘,秘有风热,有风虚,曾谓一方可通治乎? (朱震亨 《局方发挥》)
译文 治疗因风邪引起的便秘,有的风邪夹热,有的虽有风邪却兼正气虚,怎么可以用一个方剂来通治呢?
(céng层) 昨棱切,从母登韵,开口一等,平声。
【曾】未曾 (没有)
黄帝曰: “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灵枢·大惑论》)
译文 黄帝说: “我很怀疑您所说的是否正确?因为我每到东苑,没有不产生幻觉的,离开东苑就恢复正常,难道我只为到东苑才劳神吗?哪里这样古怪?”岐伯说: “不是这样的,如果心有所喜好,或者精神上有厌恶感,突然被外界刺激所诱发,则精神错乱,产生幻视而迷惑,转移注意力则恢复正常,所以症状轻的叫神迷,症状严重的叫幻惑。”
【曾】 曾经
伤寒结胸者,今人不分曾下与未下,便呼为结胸。(陶节庵 《伤寒六书·卷二·伤寒结胸痞满辨》)
译文 伤寒结胸证 (胸腹硬满疼痛,有压痛),今人不分曾经用过泻下药与未用泻下药,就叫做结胸。
曾是甑的初文,参见本书第一章 “曾读如层”条,假借作副词,用法灵活,有 “竟然”义。《论语·为政》: “曾是以为孝乎?”《释文》: “曾音增。”又有怎么义。《论语·八佾》: “曾谓泰山之不如林放乎?”《释文》: “曾,则登反。”还有曾经义。《公羊传·闵公元年》: “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 《释文》:“曾,才能反。”“曾”前加否定副词 “未”,组成副词性结构 “未曾”,可译为 “从来没有”。《论衡·问孔》: “今引未曾有之祸,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晓解而信之。”

☚ 乐   征 ☛

(1)国名。参看“随”。(2)见于曾侯乙钟磐乐律铭文中的专用变化音后缀词,表示某音下方的大三度音。曾侯乙编钟下层一组第2号钟侧鼓部铭云:“羽曾”,意即侧鼓音为羽音(即6)的下方大三度音,即4。参见“阶名体系”。(3)楚方言。《方言》卷10:“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

古国名。❶一作鄫。姒姓。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公元前567年灭于莒。
❷一作缯、鄫。居今河南方城一带。后不断南徙,曾建都于西阳(湖北黄冈东)。西周末,随申及犬戒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

曾céng

几何时|经沧海

❷似相识

曾,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朱芳圃以爲是 “甑” 的初文,其物相當於今之蒸鍋。本是象形,後加區别符號 “口”。卜辭或用作氏族名、地名。銘文或用作方國名、地名。又或用作副詞,或通 “增”。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

曾zēng,céng

(甲) (篆)
象形字,像古代蒸饭的陶器,“甑”本字。作意符生成的字有“会”(會)。古音与“重”同,可通。孙之子,古曰“曾(céng)孙”,今曰“重(chóng)孙”,其义一也。“层楼”的“层”也与“重”义相关。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zeng
阴平:增(增加)
憎(憎恨)
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罾(一种捕鱼的工具)
去声:赠(赠送)
甑(古代炊具,“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陆游《杂题六首》)
ceng
阴平:噌(象声词,“噌吰如钟鼓不绝。”——苏轼《石钟山记》)
阳平:層(简化为“层”,层出不穷)
嶒(崚嶒,形容山高的样子)
去声:蹭(蹭蹬)
sēng
僧(梵文“僧伽”之省称,僧侣)

18.趣談“曾”字

曾,如果認爲“曾”是“甑”本字,那它的古文字就非常象形,而且是一個正在燒煮的甑鍋,上面還冒著熱氣,中間有箅子與下面的水隔開。所以“曾”字迄今仍保留了“隔層、隔代”的意思。這就是漢字的魅力。


甲骨文;金文;篆céng,zēng

[獨體象形。像甑鍋。(《説文》:“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日。聲。”不確。曾,“甑”本字。曾是古代的瓦制“蒸鍋”,底上有許多透氣孔,放在“鬲”上加熱。或無底,用箅子與鬲隔開。上面的“八”,有人認爲是“蓋”,有人則認爲像“蒸汽”上冒。“曾〈甑〉”不單用,總是架於“鬲”上,所以凡“從曾”之字有“增加”“層疊”之意,又有“隔層”之意,用以指相隔兩代的“祖孫”〈曾(zēng)祖,曾孫〉。因聲借爲“曾(céng)經”〈像似已經蒸過〉,另造“甑”字。姓。)]
[唐] 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還有個曾孫,叫作卜兌,只有八歲,代人家放牛去了。”

(12画)

【提示】上面是一侧点、一撇, 旧字形是。 曰, 中间的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曾céng

12画 日部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似~相识|~经沧海难为水。
 另见zēng(503页)。


*曾zēng

12画 日部 
(1) 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重(chóng): ~孙|~祖父。
(2) 〈书〉同“增”: ~益其所不能。
(3) 姓。
 另见céng(38页)。

曾()


甲骨文合集5671,殷
丁巳卜, □, 貞犬……[□]……自犬……

甲骨文合集489,殷
貞……午𢓊……羌……大……

甲骨文合集1012,殷
翌庚子酒……伐……

甲骨文合集4064,殷
□午卜, 𡧊, 貞翌丁未來祭于□用……用。

甲骨文合集6536,殷
, 貞王, 迺乎[方]。

甲骨文合集16061,殷
甲申[卜], 爭, 貞……勿用望……

甲骨文合集26015,殷
己未[卜],□,[貞]翌丁……其……㞢……示……

甲骨文合集31821,殷
…………

甲骨文合集32164,殷
□辰, 貞咸奏于又[伐]……

小臣鼎,殷周金文集成2678,西周中期
唯十月。 事于曾白(伯)于成周。

曾侯簠,殷周金文集成4598,西周晚期
曾𥎦(侯)乍(作)弔(叔)(姬)邛()𧷽(媵)器䵼彝。

曾伯簠, 殷周金文集成4631,春秋早期
曾白(伯)悊(哲)聖元武。

曾仲斿父簠,殷周金文集成4673,春秋早期
曾中(仲)斿父自乍(作)寶甫(簠)。

曾侯乙鼎,殷周金文集成4488,春秋晚期
曾子之行(䀇)。

曾子原魯簠,殷周金文集成4573,春秋
曾子邍(原)魯爲孟姬()(鑄)𧷽(媵)(䀇)。

中山王方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故)邦𨑑(亡)身死。 曾亡鼠(一)夫之(救)。

曾姬無卹壺,殷周金文集成9710,戰國
聖𧻚之夫人曾姬無卹。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李頌1背,戰國
𡄹(亂)木曾枳(枝), 寖(毁)丨可(兮)。

居延新簡EPT59.238,西漢
□自拘囚不忍曾而及紆等其除曾國。

漢印文字徵
任曾。

漢印文字徵


王基斷碑,三國魏
曾不憗遺。

徐君妻管洛墓誌陽,晉
其謙讓之節,柔順之行,曾無片言違慢之失。

胡明相墓誌,北魏
聖朝散騎常侍征虜將軍使持節豫州刺史誕之曾孫。
按: 此 “曾”將本象箅形的“田”部件作了很大改變,隋唐以下該部件内部多寫作“”,與此是一脈相承的。

寇臻墓誌,北魏
晉武公令之曾孫,皇魏秦州刺史馮翊哀公之孫。

穆纂墓誌,北魏
曾祖壽,乃作司徒,而五品剋遜。

檀賓墓誌,北魏
曾祖嶷,以風高獨遠,晉中書侍郎、瑯瑘太守。

元彦墓誌,北魏
恭宗景穆皇帝之曾孫,侍中樂陵之孫,鎮北將軍、樂陵密王之世子。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
重華曾閔,萊子樂春。時多美跡,世有芳塵。

竇泰墓誌,北齊
曾不憖遺, 奄焉莫及。

張軻墓誌,隋
君濟猛以寬, 鎮澆以檏, 曾不朞月,頓改前弊。

石臺孝經,唐
曾子。
《説文》: “曾, 詞之舒也。 从八从曰, 𡆧聲。 ”
一般認爲,“曾”爲“甑”之初文,一種蒸煮用的炊具。從甲骨文看,下部象甑中之箅,上部爲熱氣。至西周金文,又在下面增“口”形。春秋戰國時期的通行寫法是在 “口”形中再加一横畫(飾筆),略近於 “甘”,此爲隸楷階段下部作“日”或“曰” 的源頭。 “曾”可作國名, 如曾侯。 也作副詞, 如中山王方壺“曾亡鼠(一)夫之(救)”。 北魏時期的石刻中, 某些 “曾”的變體值得注意, 如寇臻墓誌、穆纂墓誌。
許慎對“曾”字形體的分析不可從,而其釋義 “詞之舒也” (表達語氣),也不是“曾”字本義,應屬假借義。

☚ 尒   尚 ☛

曾1.céng 2.zēng

1.céng 甲骨文作“田”上有两苗状,为“曾”的本字;西周后下面增“口”或“甘”。 小篆从八从曰(yuě),(囱cōng,烟囱)声。隶楷继承了它。转为副词,用于“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如:未曾|何曾|他曾去北京两次。
2.zēng 用为重(chóng)义,读音分化。“增”义的又音。也用来指与自己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曾★常◎常


象形,甲骨文象上有蒸气溢出的竹箅形,金文、小篆字形增繁,隶定为“曾”。本义读zēnɡ,蒸熟食物的器具(是“甑”的本字),假借为中间相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竟然”)、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增加(与“增”同)、姓等;又读cénɡ,假借为副词,表示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相当于“曾经”。
【辨析】
❶以“曾”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enɡ,但声调和声母不同。zēnɡ:增、憎、缯、罾∣zènɡ:赠、甑∣cēnɡ:噌∣cènɡ:蹭∣sēnɡ:僧。
❷曾(cénɡ)/尝 这两个字在曾经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古代多用“尝”,少用“曾”。

(zēng)

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𡆧音聰。
【按】詞之舒,舒緩的語氣詞。

*曾tsəng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四聲。(二篇上)
甑或層之字原,為多層之蒸鍋。或作下有竈,竈旁有人。

☚ 陾   登 ☛

〈介〉“从”的方音借字。始于;自从。
《金》十九: ~你汉子死了,相交到如今,甚么话儿没告诉我,临了招进蒋太医去了!我不如那厮?
另见zēnɡ。


〈代〉疑问代词。用同“怎”。怎么。
《金》五六: 兀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肯埋没在一处?
另见cén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