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军屯
三国时期曹魏屯田制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继承汉朝传统屯田制。屯田区在边境和军事要地, 用兵士分番屯种。始于正始四年(243)。当时, 司马懿准备灭吴,为筹备军粮, 从邓艾建议, 于淮水流域四百里内实行军屯, 令淮北屯二万人, 淮南屯三万人, 军士十分之二轮休, 常保四万人, 且耕且守。屯田兵以营为单位, 每营六十人。管理军屯的长官为司农度支校尉。屯田区内兴修水利, 凿通淮河水系一些河流, 建陂塘, 修渠道三百余里, 自安徽寿县至京师洛阳, 农官兵田连成一片, 既可溉田三万顷, 东南战事发生, 军队和物资又可迅速运至前线。军屯每年生产所得除去军需外, 积粮五百万斛, 六、七年间积三千万斛, 可供十万军队五年军粮, 为西晋灭吴打下了物质基础。后胡质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时, 亦置东征台, 实行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