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曲折发展和调整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曲折发展和调整时期

曲折发展和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我国开始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和生产关系的盲目变革,最终出现了罕见的经济困难。“左”倾错误对安徽农村的危害尤为惨重。1958年农业总产值为56.28亿元,1959年为47.73亿元,1960年为42.48亿元,1961年全省农业总产值降到1949年后的历史最低点,仅有33.5亿元,平均每年递减16.1%。195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88.45亿公斤,1959年为70.1亿公斤,1960年为67.46亿公斤,1961年粮食总产量也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仅有62.9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减10.7%。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安徽在高级农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得到完善和巩固的情况下,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全面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把原先的16824个农业社合并成1054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721.92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99.85%。受“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错误口号的影响,生产上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伴随着浮夸而来的是高征购,1958年、1959年、1960年这3年的粮食征购量分别占总产量的39.4%、50.6%、35.9%。在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各地不顾初建的人民公社集体财力薄弱,抽调了数百万健壮劳动力,大办钢铁。刚刚积聚起来的集体资金被严重损耗,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林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省数十万人上山砍树炼钢,全省遭到破坏的森林面积约500多万亩,超伐木材约2000万立方米。在分配上出现了极端平均主义的共产风,公社分配给社员个人消费的部分,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58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办起了农忙食堂24.84万个,常年食堂9.79万个,参加食堂吃饭的有525.3万多户,占总农户的72.8%。到1960年全省农村有2900多万人在食堂就餐,占农村总人口的97.3%。
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给安徽省农业生产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1958年至1960年安徽省许多地方出现了饿、病、逃、荒、死的现象。全省总人口由1958年的3394万人下降到1961年的298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由1958年的2997万人下降到1961年的2549万人,3年时间农村人口减少了448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头10年内,安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治理了淮河,修筑了淮河干堤,并在淮河支流上游修建了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等大中型水库,蓄洪量达52.6亿立方米。同时,开始建设临淮岗水库、蚌埠淮河控制闸、史淠河通航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并在淮北开始了大规模水网化建设。10年中全省共完成93.5亿土石方,兴建大中型水库91座,大型涵闸300多座,小型河渠、库、塘、坝73万多处,全省灌溉面积达6100多万亩,比1949年增加2.5倍。10年水利建设为安徽农业发展打下了的基础。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 从1960年开始,安徽省委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度过困难时期,针对农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主动调整了农村政策。重申了家具、耕地、耕畜、劳动力四项主要生产资料固定到生产小队的“四固定”政策,制止了各生产队之间的平调现象,稳定了生产小队的所有权。扩大耕地面积和良种面积,加强了田间管理,整顿农村食堂,这一系列措施对缓和农村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1961年,全省有85%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生产责任心,对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62年安徽省委又根据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划小了人民公社,把原有的1010个人民公社划为3008个人民公社,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明确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所属的劳动力,由生产队支配。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土地,公社和大队都不能任意抽调,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在生产上强调生产队的自主权,取消了不切实际的“供给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家庭副业和自留地,当时全省共划分给社员自留地499.56万亩。这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挽救了濒于崩溃的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在农村刚刚摆脱了经济困难时,党内对农村整个社会状况又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策气氛下,1963年安徽省错误地开展了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批判,特别是对“责任田”的批判,使农村经济出现的好转势头受到了挫折。在随之而来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安徽省大批有实践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又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挫伤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经济调整时期农业的恢复发展 在农村经济政策调整时期,安徽农村经济打破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倒退、停滞局面。1.粮食总产量迅速提高。从1962年起,政策调整初见成效,粮食生产出现转机,产量逐步上升。196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67.07亿公斤,1965年总产量为91.65亿公斤,恢复到了1957年的水平。1965年与1962年比,粮食增长44.2%,年平均递增13%。2.农业总产值不断增长。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96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18.85亿元,1965年为28.75亿元,1965年比1962年增加9.85亿元,年平均增长15.20%。这种增长速度,在1949年以后的安徽农村经济发展中是最快的,也大大超过了同期全国农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3. 畜牧业和经济作物得到发展。1965年与1962年相比,牧业总产值增长47.4%,猪存栏量增长49.8%,大牲畜存栏量增长18.3%,其中耕牛增长最快,1965年比1962年增加32.43万头。1962年以后,棉花、油料、烤烟、茶叶、蚕茧等等主要经济作物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4.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个农业人口的农业产值由1961年的93元增加到1965年的144元,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产值由1961年的227元提高到343元,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由1962年的600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79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相应有所增加,1965年达到49.3元。

☚ 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三 农业在艰难中缓慢发展时期 ☛
000015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