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简称FHF)又名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重度肝脏损害,患者原先并无肝病的基础,一般在发病8周内出现广泛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和(或) 重度急性脂肪变性。临床上以进行性黄疸、肝脏缩小、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呼吸与循环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为其特征,预后恶劣,多在一周内死亡。由病毒性肝炎所致的病死率较药物性肝病所致者为高,一般可达80~90%。
病因 包括:
❶急性病毒性,是主要的病因,其中多数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也可导致FHF;
❷药物性肝病,占病因中的第二位,主要为氟烷,抗结核药(对氨柳酸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扑热息痛、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等)、四环素(大剂量静脉滴注)及四氯化碳、黄磷和砷剂等引起;
❸其他病因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晚期肝癌、毒蕈中毒及Reye综合征等。
肝脏因大量肝细胞坏死而塌陷,体积缩小,柔软而可折叠,包膜有皱纹,肝重明显减轻。坏死初期,肝脏有显著的弥漫性充血,切面呈红色,过去称为红色肝萎缩。嗣后,肝实质细胞大多消失,但支架保存,充满胆汁,切面呈黄色,故有急性或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之称。在少数幸存者,肝细胞可再生,甚至组织学结构恢复正常。急性肝脂肪变性时可见肝细胞胞浆内大量脂质沉积,正常肝实质所剩无几。
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原理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肝性昏迷: 其临床表现参见“肝性昏迷”条。发生原理和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大量门体循环分流所引起的肝性昏迷不尽相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氨多正常,提示肝性昏迷的发生主要并非氨代谢障碍引起,可能和硫醇和酚的毒性、假神经递质的积聚、短链脂肪酸的增多、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更为密切。
近来实验表明,FHF患者血液中中分子量物质 (300~5,000)有所增加,如用聚丙烯腈膜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分子物质的浓度有所下降,昏迷可望改善。但关于中分子量的物质究系何物(如多肽类)及其在FHF患者肝昏迷中的发病原理均未确切阐明。
肝性昏迷出现较快,可有短暂的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和狂躁不安,旋即进入嗜睡和昏迷。
(2) 低血糖: 因肝细胞广泛坏死而致肝糖原减少或缺乏,又由于胰岛素在肝内灭活减少,常见低血糖反应。有时突然发生而无先兆,或被肝性昏迷的表现所遮盖而不易察觉。
(3) 低白蛋白血症: 肝细胞坏死使合成白蛋白的粗面内浆网遭到损毁,可引起低白蛋白血症。
(4) 黄疸: 肝细胞坏死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致血清胆红素明显增加,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多急骤出现,且呈进行性加深。
(5) 脑水肿: 约有1/3患者死于脑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血压增高、球结膜和视乳头水肿、瞳孔不等大和心动过缓等现象。严重时可因脑疝而死亡。脑水肿的发生原理尚不肯定,可能与过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功能衰竭等有关。
(6) 出血倾向: 因肝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生成减少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肾功能衰竭的后期,也可出现胃肠道粘膜糜烂及溃疡而致出血。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也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7) 肾功能衰竭: 肾脏多无器质性改变。但在重度黄疸时可有肾小管内胆栓形成,产生胆汁性肾病;肾内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均能加重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若并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引起内毒素性休克时,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8) 感染: 急性重症肝炎常并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亦较常见。长期置留导尿管和静脉插管,多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感染。
治疗 包括以下措施:
(1) 一般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成人每天应摄入热量1,600~2,000 kcal,原则上以静脉内补充高渗葡萄糖液为主,根据病情可辅以鼻饲;常用静脉内插管输液。这不仅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且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应注意低钾血症和输液量过多引起的肺水肿、心力衰竭和脑水肿的发生,低钾血症能诱发肝性昏迷和肾功能衰竭。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也很重要。如有血氨增加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换气过度而致呼吸性碱中毒,使肝性昏迷加深。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易于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积极治疗。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C和K1。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FHF的意见尚不一致,有主张早期、短期使用,剂量不宜过大,认为可改善毒血症状、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减轻黄疸、保护肝细胞溶酶体膜及提高肝糖原合成和蛋白代谢,但也可带来出血倾向、低钾血症和双重感染等副反应,偶可见皮质类固醇所致坏死性胰腺炎。
(2) 肝性昏迷的治疗: 参见“肝性昏迷”条。
(3) 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可静脉输入低盐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这有利于维持有效血容量,促进利尿,减轻腹水和水肿,防止和减轻脑水肿。
(4) 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应积极处理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各种因素,一旦出现少尿或无尿,应明确是否由肾前性因素所致,并根据心率、脉压、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调整输液;补足血容量后,给25%甘露醇100~200ml,如尿量不增加,即应限制进液量。有时多巴胺可解除交感神经末梢的假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恢复血管张力而使血流量改善,尿量增加;山莨菪碱也可阻滞胆碱能神经,改善微循环;速尿静脉注射常可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5) 出血的治疗: 出血常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由于出血的原因不同,治疗措施也相应不同,不可滥用止血药。如果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考虑使用肝素和复方丹参等药;对凝血因子缺乏者,应输入新鲜血浆。消化道出血常由急性胃粘膜糜烂所致,用甲氰咪胍可收到一定效果。
(6)其他: 对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可试用抗HBs高价血清或干扰素,或有利于病情的缓解。此外,还有人采用暂时性肝脏支持疗法,包括:人工肝脏辅助装置;血液灌流;血浆分离;血液透析;同种异体交叉循环或离体狒狒肝脏灌洗;及肝脏移植等,但这些方法尚在探索阶段,临床效果尚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