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他认为,存在三种大的能力特质维度和150种特殊能力。
吉尔福特用内容、操作和成果代表能力特质的三种维度,用三个维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
所谓内容,是指我们思维的东西、智力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包括视觉图形(V,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声音形象(A,如音符、节奏等),符号 (S,如字母、安全标记、数字等)、语意 (M,如词、句子的含义及概念等) 和行为 (B,本人的行为或别人的行为、态度、需要等) 五个方面。
所谓操作,是指智力行为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 (C,即发现和认识)、记忆 (M,即保持信息)、发散性思维 (D,即求异思维)、会聚性思维 (N,求同思维) 和评价 (E,即判定知识的合适性)五个方面。
所谓成果,是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运用各种智能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这些结果由简到繁可分为六种:
❶单元 (O),是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句话,一个单词等;
❷类别 (C),是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一系列有关单元组成;
❸关系 (R),是指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❹系统 (S),是对一个系列的认识;
❺转换 (T),是指某种变换,包括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
❻寓意 (I),是从已知的信息中推测言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
吉尔福特设想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把三个变量组合在一起便可形成150 (5×5×6) 种特殊的智力因素。每一种能力都能用三个维度来界定和表述。例如,一个词汇测验反映的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在这个三维结构模型中属于 “认识——语意——单元” 这一方块所代表的特殊能力。经过吉尔福特与他的同事们的长期研究,到1971年,已经能够确认出其中的98个智力因素,余下的许多小方块虽仍未找到适当的测验手段,但为这个智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设想和方向,他们相信最终会设计出相应的测验来测量每种相应的特殊能力。
通过以上对智力概念和智力结构理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家们关于智力问题的意见很不一致。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停留在智力概念上的争论,不过是一种咬文嚼字的概念游戏,不会得出什么强有力的结论。另一方面,注重实效的智力测验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西方,人的一生中几乎总会遇到一次或几次的智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