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智力测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智力测验

 

赵大年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儿的拾音棒,单等着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上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心中没底,不敢回答。摄像机可是不停地来回摇。谁也不能回答吗?那可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哩?”
 电视台的同志们来到了智力测验的第二组——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灯光亮了,摄像和录音开始了,节目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个粉笔圆圈儿,说:“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冷场半分钟。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个啥问题呀? 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啦! 简直是开玩笑!”
 “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
 “别嚷啦,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学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得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 有没有第二种答案? 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得对呀,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之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
 “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 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选自《北京文学》1987年第4期


 【赏析】 应当说,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是与想象力的发展成正比的。然而这篇小说中的几类代表人物却并非如此,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逐渐地丧失了其固有的想象力。小说正是通过圆圈这个简单的符号来挖掘这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
 圆圈是小说的辐射点,在同样一个圆圈面前,各类人物所持的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圆圈所揭示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机关干部对圆圈感到困惑不解,表示未经讨论研究的事不能予以答复。这里,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机关各级干部在看到圆圈之后层层请示、求救的目光,从这些各种各样,然而又是司空见惯的目光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种领导作决定,其他干部坚决执行的机关作风。天之骄子对圆圈不屑一顾,无意回答,那是因为他们被内心深处存在的一种自负与骄傲意识束缚着。对初中生的智力测验是在一片沉闷、压抑的气氛中进行的,因为他们必须循规蹈矩地通过正常途径来回答问题,否则就会遭到老师的瞪眼。文中对调皮学生回答后老师朝他瞪一眼的举动虽只用一句写出,但这一描绘是微妙而又传神的。为什么初中生会在测验题前显得束手无策、规规矩矩,为什么他们只能相应地回答出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零”与“欧”,一切答案似乎均已包含在这一眼神之中了,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圆圈面前,唯有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才显示出他们的想象力,七嘴八舌地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是因为现实生活尚未给他们幼稚、清纯的心灵造成任何压力与影响,所以只有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展示其想象力。然而智力测验的结果又不免使人感到忧虑,如今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小学生会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同样丧失想象力呢?
 作者的笔是巧妙的。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毫不流露自己的观点,而是完全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了四组智力测验的场面,然后将它们剪辑成这篇小说。作者并未告诉读者,人们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而是让读者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去探测各类人的心态,了解他们丧失想象力的原因,从而去感受作品深邃的哲理和充满魅力的艺术暗示。因此,可以说,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空间,这同样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通过标准化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心智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智力是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故而智力测验又称为普通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形式有个人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1905年法国人比纳和西蒙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目前,中国使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是比纳一西蒙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包括幼儿、儿童、成人三套量表)。测验的项目分为言语部分和操作部分。言语量表主要测量人们知识的广度、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推理能力、语词知识、注意力和机械记忆力。操作量表主要测量人的学习和书写速度,视觉记忆和视觉理解力,空间能力,以及对社会情境理解力。智力测验的结果是以智商的形式出现,可比较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为100说明智力水平一般,智商为120以上,说明智力水平优秀,智商低于70,说明智力水平低下,有智力缺陷。智力测验主要用于鉴别人们的心智水平,对有心智缺损的人作出早期诊断,为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也作为考核、筛选、升迁、录用人员时的预考依据等等。

☚ 成就商数   自我扩展 ☛

智力测验

测量人的智力的标准化工具。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与西蒙(T.Simon)1905年编制的智力测验被公认为第一个智力测验,后来经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订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它与美国学者韦克斯勒(D.Wechsler)编制的韦氏智力量表是世界最著名的智力测验。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不同智力理论背景下的智力测验有很多种,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个别测验也有团体测验;有文字题目的也有非文字题目的;有纸笔形式的也有电脑形式的。智力测验结果一般都称为智商。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zhili ceyan

也称普通能力测验、智商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它在心理测验中是最有影响的。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测验主要有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我国目前已修订的智力测验主要有中国比奈测验、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智力测验的主要用途是鉴别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对心智缺损进行早期诊断,为任用、筛选、升迁、考核人员提供心理学依据等。

☚ 智力测量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

智力测验

又称“一般能力测验”。用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用文字、图画、物品等形式,编制出成套的测验量表。测试时要求被试用文字或动作解答,然后依照公式,求出被试的智龄或智商(或用其他方法计算成绩),以确定其智力的高低。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是用于测量人普通心智功能的各种测验之总称,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编制这类测验是为了综合评定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测验包括个人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智力落后者、言语障碍者和残疾者等)用的测验以及学习能力测验等。一般而言,智力测验由难度不同的一系列问题组成。在一定条件下,测试者对被试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测验,并对其结果作统计处理,再将个人的智力水平放在一定的智力量表上进行衡量。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参见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比奈智力量表)两种。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都被认为是有效的智力测量工具。因为任何智力量表在前后两次重复测量时都会有误差,因而不能把智力量表作为测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唯一指标,还需加入其他因素如社会适应性因素等作为参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智力测验本身虽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某种能力方面的状况,但不能表明其今后能力发展的高低。测验所得结果并不是人的能力的固定属性,更不能表明其潜在能力。实际上人的智力发展,既受社会制约,又受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影响。如果社会条件许可,个人能充分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坚毅的意志,其潜能即可得以最大发挥,其智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老年人由于衰老、疾病、外伤、理化因素或心理、精神障碍,都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或发生生理性脑老化,或出现病理性痴呆,而影响其智力水平。因此,智力测验应用于老年医学上,其目的不是推断老人的智力前途,更不是单纯为了断定其一般智力水平,而是通过该法来鉴定某些脑疾病所带来的智力缺陷,对脑器质性损害提供客观的数量化指标,帮助诊断疾病,并进行积极治疗,使失调的机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病人得到更快康复。

☚ 观察法   人格的客观评估 ☛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历史根源虽无从考究,但中国人最早使用测验,也最重视测验,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北齐时代的刘昼就提出 “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圈,令 (他) 一时俱成” 的双手并用的分心实验,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单项特殊能力测验。公元6世纪以前,我国民间就已盛行的 “周岁试儿”,是在儿童一周岁时,“男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这种测试实际上是以实物为材料,对儿童的感觉一运动发展的特点进行考察,估计儿童的 “智愚”,评判儿童的 “贪廉” 情况。我国清朝后期出现的七巧板 (又名益智图),由形状不同的七块小板组成,它们能够错综分合,纵横排列出近百种图形。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另外,流行于民间的九连环,也可以和现代的魔方、魔棍媲美。
在西方,心理学家对于评价人们的一般能力即智力状况,也是非常感兴趣的。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在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受巴黎教育当局的委托,承担了编制一套测验的任务,目的是识别那些在智力上有缺陷、在学校很难按正常进度跟班学习的儿童。更严格地说,就是要找出连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那些人,比如下雨不会避雨的儿童。出于这一实际需要,比内提出了第一个智力表。他编制了一个包括30个题目的测验,测验包括推理、理解等方面的内容。比内的工作,开了现代智力测验的先河。比内测验的主要特点——对于测验题目的回答很少受到特殊的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成为后来各种智力测验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着儿童智力测验的发展,成人的智力测验也紧接着推广发展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有两百万人受到智力是否适宜的筛选,并在这些测验的基础上,分配了各种服务于战时需要的专门职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一数目扩展到数百万人。无论人们对智力测验的可靠性有何不同看法,智力测验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每个人都对了解自己的智力、能力抱有极浓厚的兴趣。
所谓智力测验,主要是指对一般认识功能进行估价的测验。因为测验的结果,即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常常用一个商数来表示,称为智商,所以智力测验又叫智商测验 (IQ测验)。智力测验并不神秘,一般说来,任何一组运用不同形式的智力技能来回答的数目较大的题目,都可以成为智力测验。智力测验一般包括知觉、空间意识、语言能力、数字能力和记忆力方面的问题。要求受测者运用比较、类比、排列、分类、运算、理解、联想、整合、推理、推断、评价等技能来解答这些问题。
目前国内外最有影响也最具权威性的智力测验主要有比内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 智力开发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是定量测验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心理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为儿童教育分班第一次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测验内容有语言、文字、物品和图画,通过数、颜色区分图画主题、空间定向、时间定向、形象思维等以判断儿童的智力水平。1939年美国韦克勒斯又编制成人智力量表。1949年韦氏又编制了儿童智力量表。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一种确定智商IQ、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的标准测验,导源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F.,1822—1911)创立的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在精确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仪器精密地观察和记录人的听觉、视觉、肌肉觉、触觉、反应力、理解力的变化,从而根据所获资料分析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心理测验的方法对教育学有很大影响。1905年,法国的比奈和西蒙Simon,T.,1873—1961应当时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研究小学生留级的原因。他们用语言、文字、图画和实物等形式,编制出一套量表,用统计的方法求得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常模,叫作智力年龄(MA),作为测量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的标尺。测验内容包括儿童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辨别力,所提问题涉及从易到难地认知事物名称、比较线条长短、填充句子、回答问题等。它要求受试者用文字或动作解答,据此求出受试者的智龄,确定智力的高低。这个量表于1908、1911年两次修订,在西方各国引起广泛的重视。比奈—西蒙量表传入美国后,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er-man,L.M.,1877—1956)对比奈的测验作了修订,广泛地应用于2300名儿童,使之更加标准化。推孟在智力年龄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智力商数(IQ)概念。智力商数等于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IQ=MA/RA×100)。若智龄与实龄相等,则智商为100,标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发展水平。智商在120以上者称作“聪明”,80以下者称作“愚蠢”。这一量表被称作斯坦福—比奈量表,它曾于1937、1960、1972年作过三次修订。智力测验产生后,很快就被应用于学校教育,成为学校招考新生的筛选工具,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升学命运。美国的军队还曾经用它来作为甄选军官的一种依据。智力测验在探测儿童智力发展程度上的个别差异、帮助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它至今仍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存在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的智力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心理、生理因素,它还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这种方法在全面反映人的智力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与局限。但是智力测验的推行者却回避或掩盖这些问题,把智商看作不变的因素,把智力测验看作唯一的方法,因而不断招致各方面的批评。例如赫布(Hobb)和弗农(Ver-non)提出的智力ABC (intelligence A,B and C)理论认为智力有其不同的侧面,智力A代表人固有的潜在智力,以先天遗传获得;智力B是A与个体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力,通过个体行为得到表现;智力C才是智力测验所表征的智力,它所反映的仅仅是智力B的部分。这一理论认为对个体智力的测定除了要求智力测验的精确性和广泛性外,还有赖于对受试者的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 分组教学   智力年龄和智力商数 ☛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又名智能测验,是用以测量人的智力或智能的一类心理测验。
在智力测验中,是用智力年龄和智商来表示的。智力年龄(简称智龄,mental age,M.A)是指智力达到某年龄水平。在编制智力测验的年龄量表时,每一年龄均收集了许多测验项目,预测一组儿童(例如3岁),将一定数目(例如75%)的人数通过的项目留下,其余的淘汰。这一组测验项目即代表3岁的智龄,以后某儿通过这一组测验项目,即说明他的智龄为3岁。计算智力年龄的方法还有另外方式,不一一列举。智龄是一绝对数,能说明某儿智力达到何年龄水平。智龄大于实龄者说明是聪明的;低者,是不聪明的。
Stern提出心理商数(mental quotient,M.Q.),即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实际年龄(又叫实足年龄或实龄,Chronological age,C.A.)是指进行测验时最后过的一个生日的年数。除年龄外还有月龄。如3岁5个月,这5个月便是月龄。计算月龄,凡不满15天者省略不计,超过15天者以月计。具体计算公式为:


心理商数(M.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MQ是一个比率,更便于进行比较。以后,Tenman改为智力商数,即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将原公

式乘以100,便消除了小数,计算公式为:


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但是,上述智商计算法是以智力按年龄逐年增加这个假说为基础,而事实上智力增长虽与年龄有关,但不是平行关系。各种能力的发展年龄、增长速度、终止增长年龄,都不相同。所以,Wechsler提出差异智商,他是用统计中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准来计算智商。设各年龄组在量表中的成绩合乎常态分布规律,其平均数便代表年龄的平均(或正常)智商,并定为100。但在常态曲线中平均数在零点,因此,将智商常态分布的零点移到-5标准差(-5SD)处,将量表分数的平均数换算成100,并将每一个标准差定为15(有的为16),这就克服了前面所提到的困难,现已广泛使用。
智商对儿童的意义,同所有其他测验结果一样,是某一特殊测验的分数。以往认为一个人的智商不变,现在的研究说明,虽然智商比较稳定,但并非完全不变,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都可使一个儿童的智力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永远不变的智商。
智力测验,大致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个别能力测验两大类。
一般能力测验 又可按其用途分为: 婴幼儿期、儿童期、成人期、教育和职业指导,以及筛选入伍人员的测验等。
婴幼儿智力量表 早期的智力测验没有包括婴幼儿,如Binet量表便是从3岁开始,以后其他人才编制了这年龄以前的量表。婴儿智力测验主要是观察感觉运动的发展,如抬头、转身、抓握物体、用眼追随运动的物体等。以后便是坐立、学走路、学话、协调动作、与人交往等。一旦有了人与人的关系,观察便较困难了。
Bayley (1969) 的婴儿发展量表是一个适应于2个月到2(1/2)岁婴儿的一般能力发展量表,包括了智力发展、运动发展、和行为记录。智力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解决问题、发音,开始用语言来打交道的时间,初步的抽象思维等;运动包括身体控制程度、大肌肉的协调性,手和指的灵巧活动等。
McKarthy(197,1972)儿童智力量表是估计2(1/2)~8(1/2)岁儿童智力发展的。包括言语、短时记忆、计数能力、知觉-操作、语言音节、运动协调性,以及一般认识指标。
Wechsler(1963,1967)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合4~岁的儿童。本量表应用得较广泛,简单介绍于下。
1. 知识:23个项目。
例:指出你的鼻子给我看?
例:你有几个耳朵?
2. 动物的家:20个项目。
例: 四张动物图片如“狗”、“母鸡”、“鱼”和“猫”,在每一图下面有一个木钉、分别为黑、白、蓝和黄四个颜色,代表动物的家。样本下面有20个这样的动物图,要受试者找出这些动物的家。即是依照样本上图与钉颜色的关系,插上相应的木钉。


图1 “动物的家”测验图(部分)


3. 词汇测验: 22个词。主试者读一个词,要求受试者说明词义。


图2 图画填充测验图


4.图画填充:23张图片。每个图都缺少一个重要部分,要受试者指出这缺少部分。
5. 计算:20题。
6. 迷津:10个迷津。例:3A.小鸡如何才能走到母鸡那一头。


图3 迷津测验图


图中E表示主试者的位置。
7. 几何图形: 10个几何图形,要受试者照画。
8.相似性: 16个项目。1~10项是选择一个答案,11~16是概括两个名词的相似性。
例: 男孩长大成男人,女孩长大成——女人、夫人、母亲、妻子(在其中选一个答案)。
例:钢琴一小提琴(指出它们的相似性)。
9. 木块图案。3个图案。
6个木块,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白色。8个木块,一面是一半红色和一半白色。要受试者用木板拼出图案来。


图4 木块图案测验图(举例)


图中黑点代表红色。
10. 领悟力。10个问题。主试者提出问题要受试者回答。
例:为什么说你不要去玩火柴?
当你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时该怎么办?
结果计算:每一测验项目得一分,即测验的粗分(rawscores),因各个粗分不一致,便得换算为量表分(scalescores),用量表分再换算出智商。
儿童智力量表 Wechsler于1949年编制了儿童智力量表(WISC),1974年作了修订(WISC-R)。此量表适用于岁的儿童与少年, 应用得颇为广泛。 包括10个测验,如WPPSI一样,分言语和作业两类,交替进行。言语测验:知识、相似性、算术、词汇、领悟力等;作业测验:图画填充、图片排列测验(将无秩序的图片排列成有意义的故事)(图5),木块图案、物体拼凑(将凌乱的图形碎片拼凑成原形) 和编码测验(以一些符号代表一些数字,要在许多数字下填上相应的符号)(图6)。记分和换算智商均和WPPSI同。


图5 图片排列测验图


图6 编码测验图


Binet和Simon量表,也是儿童智力量表之一,在今天已经不如Wechsler的智力量表通用了,但在一些较早的文献中常提到它。这种量表有许多修订本。在美国有Terman于Stanford大学修订过多次(1916,1937,1960)。在我国有陆志韦等修订过两次 (1924,1936)。这量表是从3岁到成人年龄量表,每一年龄有若干项目,有言语的,也有少数为作业的。以陆志韦。吴天敏的修订量表为例,3~11岁各年有6个项目,每一项目代表2个月智龄;12~13,14~15各有6项,每项代表4个月。陆志韦认为,本测验用于6~14岁儿童较可靠,6岁以下,14岁以上则不及上述年龄可靠。
成人智力量表 Wechsler在Bellevue医院精神科于1939年编成Wechsler-Bellevue量表(W-BI),是测验成人智力的,并发表了《成人智力测验》一书。1955年将W-BI修订成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 (WAIS)。它已成为非常通用的成人智力量表。WAIS包括11个测验项目,也分言语和作业两类。前者有知识、领悟力、计算、相似性、记忆广度(一次记忆数字的数量,分顺背和倒背两种)、词汇测验等;后者有数字符号测验(如编码测验一样)、图画填充、木块图案、图片排列和物体拼凑等测验。测验是按上述顺序进行的。此量表的取样共2200人,取自美国东北、北中、南部和西部各区,按1950年美国人口调查,从16岁到75岁,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的比率分层取样。本量表适用于16岁青少年到75岁的老年人。记分方法和换算智商与前面提到的WPPSI及WISC相似。
教育和职业指导测验 中学毕业生升大学选择学习专业或就业时选择职业,可以通过多种能力测验以发现所长,作为升学或就业的参考。
一般能力成套测验,是用来作职业谘询和教育指导而设计的。此测验包括12个分测验(测验12种能力):❶姓名比较测验。
❷计算测验。
❸三维空间测验。
❹词汇测验。
❺工具匹配测验。
❻算术推理测验。
❼形状匹配测验。
❽标记测验。
❾放置钉子测验。
❿旋转钉子测验。(11)装配测验。(12)拆卸测验。
这一套测验,除了为职业和教育指导应用外,也为临床工作者用作神经心理测验。
能力鉴别测验。这测验自G. K. Bennett等(1961)发表以来,到1975年经过5次修订。它可用于测量中学生(8~12年级)的各种能力,可为教育和职业指导所用,共测量8种能力:
❶词语推理。
❷数字能力。
❸抽象推理。
❹书写速度和正确性。
❺机械推理。
❻空间关系。
❼拼写词汇。
❽语言文字的应用。此套测验除了为职业和教育指导应用外,临床工作中也可应用,特别是对脑损伤患者有用,抽象推理测验对有颞叶损害病人很敏感。
筛选入伍人员的测验 陆军甲种测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展起来的,以后又有陆军乙种测验,这都是测验一般能力,用团体方式进行。陆军一般分类测验,是1940~1945几年中通用的陆军测验。1957年Montague等编制了陆军分等成套测验。包括如下几种能力测验:阅读和词汇;算术推理;型式的分析(三维空间能力);书写速度;无线电编码能力等。凡入伍人员都接受此测验,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以便以后量材使用。
个别能力测验 包括感知运动、注意、记忆、思维和其他的能力测验。
感知运动测验 单纯的动作速度不能说明智力的高低。思维敏捷的人,不一定都是动作敏捷。反之亦然。而复杂的动作,其速度与智力有关。
测验动作速度的方法,最通用的是敲击测验。这是测验手指的动作速度。钉板测验是将一些木钉插到一有洞的木板上。这比纯手指敲击活动较复杂一些,要有视觉参加活动。如果不是木钉,而是几何图形板,那便更为复杂,要分辨图形。有些图形是多块拼成的,所以还更有分析综合能力。
注意力测验 有很多种类,通用的为纸-笔测验。其中有的是在印好的字母数字中划去一些指定的字母或数字。这种划字母或数目的测验,称为划字测验,是一种最简单的测验。编码测验又称数字-符号测验,或符号-数字测验,较前面的划字测验难度为大。画轨迹测验,又是另一种更困难的测验。
龚耀先等编著的划字测验,是从各种数字中划去某一指定的数字。第一个测验划去“3”字;第二个测验不划“3”字,而是划位于3字前面的一个数字,要求注意力从“3”转移到“3”字的前面;第三个测验只选划3字前一位的“7”字,进一步要求选择注意,第四个测验是划去夹在“3”字和“7”字中间的一位数字,要求注意的广度扩大了;第五个测验是划3和7中间的偶数字,要求在广度上加以选择注意。目的是测验注意的精确性和注意分配。
例:


画轨迹测验,在纸上印有无秩序的圆圈,每一圈内有一个数字,要求受试者按数字顺序用铅笔将它们连接起来,观察所需时间。原为成套测验中的一个分测验,Armi-tage等(1946)修订成单独的测验,有A和B两式。每一式均是21个圆圈,A式为纯数字,B式有字母A B C等代替数字。连接线按1-A-2-B……等进行。编者发现此一测验对研究大脑功能障碍较敏感。
记忆测验 目前所用的记忆测验多属测验瞬时记忆或短暂记忆。
瞬时记忆测验最早是J. Jocobs(1887) 用数字广度测验。主试者念一数,随即要受试者顺背或倒背,以背诵的数字位数为记忆广度。背诵方式除数字外,还有字、短句、图片、几何图形或一段故事。呈现方式分口头的或用速示器。
图案记忆是F. K. Graham等(1946)所编,于1960年


图7 图案记忆图

修订,这个测验有15个图案,每图一卡,分别给受试者。每图看5秒钟,然后默画。每一图按4级记分,即0~3分,各有标准,分数越高表示成绩越低。总分达12分以上者属脑损害,5~11分为边界,0~4分为正常。
图片自由回忆,龚耀先等曾选编了40个常见物体图,包括水果、蔬菜、家禽、家畜、交通工具、衣着等。呈现时未分类,记忆3分钟,自由回忆。观察回忆数量与再生方式。再生方式可分质量高低(按有无联系来划分)。将正常人与几种精神病、神经症作了比较。不同病种在回忆数量与方式均有不同。
触觉记忆测验Halstead(1947)曾将前面提到的形板测验来测量触觉记忆。在Reitan与Halstead合编的成套测验中是用作神经心理测验的一部分。在测验触觉时,蒙住眼睛,开始用利手将形板放置槽中,然后用非利手,最后用双手,再拿走形板,打开眼睛,要受试者将形板形状和位置默画出来。
Wechsler记忆量表(WMS),是1945年编,属成套记忆测验。Stone(1946)等编成一备用测验,因此前者称Ⅰ式(WMS Ⅰ),后者称Ⅱ式(WMSⅡ)。1974年进行了修订。量表大致包括7个内容:
❶知识。
❷定向。
❸计数。
❹逻辑记忆。
❺数字广度。
❻视觉再生。
❼联想形成。(1)~(3)属长时记忆;(4)~(5)属瞬时记忆;(6)~(7)属短时记忆。各个项目均有记分标准,可得出测验总分。因记忆能力与年龄有关,年龄越老记忆能力越下降,因此,他还根据这情况制定了年龄分数表,于是可计算出记忆商效(MQ)。
思维能力测验 可分为联想测验和分类测验两大类。
联想测验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同时也有多种实施方式。有的用来发现情综(com-plex),因此,它也属于投射技术。有时则来研究思维过程。
联想有自由联想和限制联想之分,前者是让受试者见到刺激词后讲出脑中由此而引起的第一个观念(词);后者是要求说出与刺激词义相反的词。刺激词可以有多个,分别呈现;也可以只有一个,对这个词的反应词又作为第二次的刺激词,如此循环进行。前者称分离联想,后者称连续联想。
龚耀先等编制的50个联想词表测验(表1),属自由联想,分离联想。观察反应时和回答内容。

表1 50个联想词表举例
1.青草11.狗21.生活31.疾病41.植物
2.和平12.快乐22.猫32.计划42.帽子
3.火柴13.菊花23.报纸33.信纸43.死亡

刺激词包括物体名词、抽象名词、形容词等。回答内容可以分成高质量(因果联想、概括或象征性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一般回答(具体化联想、形容的联想、用途、同义词等),以及低质量回答(解释刺激词、重复刺激词以及特殊回答)。根据500名正常人及近600名各种神经症、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患者的观察,发现某些病种在反应词或(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特点。
分类测验也比较多,K. Goldstein等(1941)用来研究病人抽象能力和概念形式,其他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编制了各种分类测验。陈立等(1965)用黄、红、蓝、绿四色制成的正方、长方、三角和圆四个形状的模板来研究儿童的抽象能力。测验时要求受试者在上述模板中找出一个与样本模板相匹配。研究结果表明,在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以形状抽象占优势,3~5岁是从颜色占优势,以后则与样本模板的全部特征来进行匹配。
我国编制的“第四例外测验”分甲式和乙式,各有10个


图8 “第四例外”测验图

项目,每项是四个图(或词,或图与词),其中3个同类,有一个不同类,是例外的,要求找出这个例外的,并作解释。这也是分类测验,是研究抽象概念能力的一种方法。龚耀先等根据91名正常人与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6例其他精神病人的研究结果,发现有3种不同选择,即完全正确(选择与解释均正确),部分正确(选择正确、解释错),全错或不能选择。正常人中成绩有高低之分,而精神分裂症患者除回答质量比一般较低外,有些患者尚有一些特征性回答。
物体分类测验,首先由Vigotsky所创,经Kasanin-Hanfmann修订,所以又名Vigotsky测验或Kasanin-Hanfmann测验。这是研究概念形成的测验。Hanfmann(1953)的测验材料是22个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和高低的木块。在底面分别印有四个不同的无意义新造字,开始测验时不露出这些字,要求分类,然而翻转木块。按字分类,并赋予新造字以意义。因为新造字是按木块的大而高,大而低,小而高,小而低分别编制的,测验是观察受试者能否通过分类活动而形成这些概念。
为了观察新概念形成的过程,湖南医学院将测验步骤作了修改,为如下几个步骤:
❶自由分类。
❷限制分四类。
❸如果不能分四类,主试者代分,要受试者概括分类原则。
❹如果不能概括,便从物体中提出8个对比很明显的,要受试者仿照主试(第三步骤)分四类,并概括每一类共同特点。共测验了72名正常人,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人大都在第二步以内完成(占80%以上),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二步内能完成的只有半数,有些患者始终不能概括出分类原则,或者提出一些特殊分类,如大而高的代表爸爸,大而低的代表妈妈,小而高的是男孩,小而低的是妹妹,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分类。
其他能力测验 包括词汇测验、迷津测验、创造能力测验等。
词汇测验,长期来均认为是属于一般智力测验,也有人将它作为一个独立测验,并认为是一般能力测验中的单个测验。由于它在单独测验时的功能侧重词义理解和运用,所以也可以作为个别能力测验,它可用于智力测验,教育指导及临床。测验方法有单一的纸笔测验方式,有阅读的测验方式,也还有非词方式——听到或看到词后,在几个图画中指出一个意义相符的来。还有人用动画片电影来作测验材料。
大体图画词汇测验,是L. M. Dunn(1965)所编,有150幅,每幅4个图,均为线条图、轮廓清楚,意义肯定,所以叫大体图,两套词表,各有150个词,一套难度较大。词是从容易到困难的顺序排列的。主试者读一词或用卡片呈现一词,要受试者找出一个与词义相符的图。另一套词表可用同一套图。得到测验粗分后从等值智商表中查出智商。
快速测验,它与大体图相反,是复杂的图画或情境,为Ammons等(1962)所编。此测验有三套50字的表,这些字均较深奥,按难易排列,越到后面越难。测验也是朗读每个字或用字卡呈现,要求受试者在四个图画中找出一个与之有关的图画。所以称为快速测验,是因为每一个字表一般在10分钟左右时间作完,三个测验也不会超过50分钟,在短时间内可得到一个关于受试者词汇能力水平的概念。
这类词汇测验在临床上多半用来测验患者有无语言功能的障碍。
迷津测验(maze test)也是广泛应用的测验,可以成单独测验,也可组成成套测验,它主要用来测验计划能力和远见(foresight)的,同时也还有人用来研究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适应和犯罪)。常用的迷津测验有Porteus迷津(1924),后经多次修订(1933,1953,1965),现在通用的有三套。
❶Vineland修订迷津测验(1933),包括12个分测验,即3~12岁,14岁和成人各一个。在临床工作中用作常规检查。
❷扩充的Porteus迷津测验(Porteus ma-ze extension),包括8个测验,即7~12岁,14岁和成人各一个,它比Vineland修订测验难一些。
❸Porteus迷津测验补编 (Porteus maze Supplement),也是8个测验,比上述扩充测验难度更大一点,临床常用。
以上的智力测验,无论是一般能力或是个别能力测验,都是属于测验通常的学校智力(academic intelligence),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才能 (creactive talent)。创新活动要能打破常规,得出多种可能结论的思维,有人称之为偏离思维。而按常规办事,所谓“循规蹈矩”,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结果的思维,有人称之为辐合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两者性质相反,而又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平行关系。在常规测验中所得智商水平,不一定与创造性测验中所得成绩一致。一般说来,凡是有高度创造性能力的,一般智商水平不会低(有人认为至少在120以上),但智商水平高的,不一定都是有创造性能力的。现在有些创造性能力测验,是测量如下一些思维能力:流畅性(fluence)、灵活性(flexib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以Torrance测验中的言语测验中几个分测验为例:
❶问和猜(ask-and-guess)测验,呈现一张能引起兴奋和好奇心的图片,要儿童猜出画中可能的情景,以后可能发生的事件等一系列回答。
❷成品改进测验,呈现一张动物玩具画,要儿童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每一次改进都使玩具更加有趣。
❸非常用途测验,举出一些通常物品(如空罐头筒),要儿童列举能想到的用途。
记分方法,包括
❶流畅性,计算合乎要求的回答总数。
❷灵活性,列举了多少范畴方面的内容。
❸创造性,有多少内容是在测验手册中标准回答以外的,而且是有高度智慧表现的回答。
创造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重点,测验创造能力非常困难,经过长期努力,目前用来测验创造能力的测验,仍不如测验学习智力的有效,所以有待改进。
☚ 心理测验   人格测验 ☛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心理学用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即检查个体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运用有关知识、经验等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智力测验是对一个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和计算等能力的综合评估。目前西方心理学界倾向于编制和应用智力测验去评估人的能力的各个不同方面,如言语能力、空间能力、记忆能力等。智力测验的结果,目前常用的指标是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即表示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智力水平。根据智商的高低,可以将人的智力水平分成若干等级,用作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见下表)。

智力等级分类标准

☚ C型行为   人格评估 ☛

智力测验

intelligence test


智力测验

intelligence test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亦称“智商测验”、“IQ测验”。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有人把智力看做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故智力测验也称为普通能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905)是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比纳用数量化的方法评价人的智力,使智力测验成为心理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编制了一套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955年和1966年又先后编制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韦氏学前及学龄初期智力量表。韦氏的这三套智力量表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的量表,在中国有三个比纳量表的修订本。第一为1924年由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第二为1936年陆志韦、吴天敏的修订本;1979年,吴天敏对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至于韦氏智力量表,在中国也有龚耀先、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的不同修订本。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亦称“智商测验”或“IQ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一般认为,智力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故智力测验又称普通或一般能力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和医生T.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量表,即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主要用于区分正常儿童和迟钝儿童。比内用数量化的方法评价人的智力,使智力测验成为心理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08年和1911年比内对该量表作了两次修订。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L.M.推孟将比内-西蒙量表译成英文,并作了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1911年我国学者费培杰将比内-西蒙量表译成中文。1924年陆志韦发表了他修订的《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陆志韦、吴天敏发表了第二次修订本。1979年吴天敏发表了第三次修订本,改称《中国比内智慧测验》。1949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D.韦克斯勒编制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955年编制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966年编制了韦氏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韦氏这三套智力量表和斯坦福-比内量表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权威性的量表。1981年龚耀先修订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986年他又修订了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同年,林传鼎、张厚粲修订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并制订了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简式手册。目前流行的智力测验一般以混合测验为主,其编排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为混合列车式;一为成套式或专车式。前者的优点是容易引起被试者的兴趣,不致因长时间做同一方式的测验而厌烦;后者则可比较各种能力,可节省测验指导的时间。智力测验的主要用途是:鉴别学生智力水平,以利因材施教;对心智缺损进行早期诊断;为任用、筛选、升迁、考核人员提供心理学依据等。

☚ 纸笔测验   智力年龄 ☛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测量和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的测验。包括个别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以及一些专门智力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韦氏智力测验,主要包括学前与学龄初期儿童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

☚ 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个别智力测验 ☛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

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测量。主要用于鉴别学生的智力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对心智缺损作出早期诊断;作为任用、筛选人员的依据等。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韦氏智力测验,主要包括学前与学龄初期儿童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

☚ 能力测验   心理年龄 ☛
000009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