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reform of Prussianserfdom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施行的以解放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由当时先后出任普鲁士首相的斯泰因(Heinrich FriedrichKarl von Stein,1757~1831) 及哈登堡 (KarlAnguste Hardenberg,1750~1822)提出,目的是缓和因对法战争而加深的政治经济危机。又称斯泰因一哈登堡改革。1807年10月由斯泰因制定的《关于放宽土地占有条件的限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的人身关系》作为国王敕令颁布,简称《十月敕令》。主要内容是取消农民与领主的隶属关系,给予农民以人身和迁居的自由,废除选择职业的限制,允许地主支付一定代价占有原属农民的份地,便于把小块土地联成大地产。哈登堡继任首相后于1811年9月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敕令,简称《调整敕令》。主要内容是农民可以用出让部分土地给地主的方式,把已占用的土地归己,并解除其他封建义务,条件是农民须割让原来占用土地的1/3给地主,无世袭份地使用权的农民须出让其土地的1/2。对这一部分割地也可经协商用一次付赎金或以后交纳地租的办法来换取。1821年又公布了《公有地分割法》及《义务解除法》,规定村社公有地,根据当时具体使用情况,在领主和农民间分割变成私有地,富裕农民用支付25倍的地租可赎回各种封建义务。上述这些法令并未触动领主的根本利益,但仍受到领主的激烈反对,改革受到种种阻力,只有部分富裕农民得到土地和人身自由权利。1848年革命后,政府被迫于1850年又制定新的调整法,无偿取消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但同土地有关的各种劳役和地租仍必须向地主赎买,原来可共同利用的土地权利也被剥夺。1850~1865年普鲁士共有1.3万户大农和103.4万户小农办完了赎买封建义务的手续,农民为此共交纳9亿~10亿金马克,并割让了11.3万摩根(Morgen,1摩根=0. 255公顷)土地给地主。农民的处境略有改善,但阶级分化继之而至。容克地主则因夺占了更多土地,攫取了大量赎金,加快了向资本主义经营的转变过程。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19世纪初至19世纪50年代,普鲁士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以减免农奴封建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普鲁士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普鲁士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并利用农民去攻打拿破仑(Napoléon,Bonaparte,1769—1821)的军队,被迫于1807年10月公布《关于放宽土地占有的条件限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的人身关系的敕令》,简称《十月敕令》。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有自由支配财产、自由选择职业和决定婚事等权利。普鲁士政府又于1811年9月公布《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的敕令》,简称《调整敕令》。其主要内容是农民可以用出让部分土地给领主的方法,把已经占用的土地归自己,并解除其他封建义务。这些改革措施由于遭到封建贵族的强烈反对,并与拿破仑军队交战而未能实行。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普鲁士贵族地主等利用种种时机阻挠农奴制改革,以致这项改革很不彻底,范围受到很大限制。1848年,德国各邦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来虽然失败,但是打击了贵族地主阶级,普鲁士政府为了避免再次发生革命,不得不继续实行农奴制改革,以缓和同农民的矛盾。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调整法》,规定在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无偿地取消农民的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而同土地占有直接相关的主要封建义务,即各种强制劳役和地租,农民必须以缴纳赎金或出让土地的方式向地主赎买。这一法令得到贯彻,普鲁士农奴制终于被废除。地主得到土地和赎金,便在城乡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农民则在赎买过程中加速分化,一些人上升为富农,更多的人沦为雇农或补充到城市工业无产者的行列中。在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下,德国其他邦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加快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