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晚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晚春wǎn chūn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杜荀鹤《登城有作》: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晚春

晚春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以禅入诗有不同的境界。以禅语、禅理入诗固堪称禅诗; 以禅意、禅趣入诗更是高明的禅诗。大约在六朝以前多只以禅语、禅理入诗,禅是禅,诗是诗,二者很难融合到一起。入唐后,更高级的以禅意、禅趣入诗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王维堪称这方面的圣手。守璋的这首《晚春》诗表面上没有一字一词的禅语,但禅趣深妙,亦可谓禅诗中的上乘之作。
诗中的“草深”、“林茂”、“落花”、“飞絮”几重意象,已把“晚春”的特色点缀得十分充分了,但它的好处决不仅在这里。诗的前两句包括两重巧妙的因果体验,由于“草深”,才显得“烟景重”,由于“林茂”,才显得“夕阳微”,显然“草深”、“林茂”在这里只是宾,而“烟景重”、“夕阳微”才是主。而只有有了这两个处于主位的意象才使全诗染上了第一重禅意: 人们仿佛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真正感到了大自然的深沉、博大、神秘,体验到了它所充满的涵盖一切的宇宙力量; 人们也仿佛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重新变得沉静、肃穆、纯净起来,重新呼唤起那早已淡漠了的宇宙意识。总之,这两句从艺术构思到艺术效果,都可和王维充满禅悦之美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相媲美。
诗的后两句道出了第二重禅意,而且更浓。按常理描写,落花与飞絮都应因风雨而成,如孟浩然咏落花的《春晓》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苏轼咏柳絮的《水龙吟》曰:“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而禅理精深的人又往往爱借助这些形象阐发禅意,如参寥(道潜)即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 《口占绝句》) 其意境之深远,使苏轼都大为惊服。而这两句一反常规,却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就大有深意了。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花、絮因风、雨而落只不过是现象的偶然,而不因风、雨而落才是佛性的必然; 花开也罢,花落也罢,都非偶然的外力使然,而是冥冥中的佛法在向人们昭示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力量,也是纷纷中的万物在本性中显示自己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与之具存的佛法。淡淡的十个字真如醒醐灌顶,当头棒唱一般使人彻悟佛法的普存与永恒。这又不禁使人想起了王维、王安石的类似描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当年王安石因“细数落花”而“坐久”,他显然是由此而陷入了对冥冥宇宙的沉思; 那么,守璋的这首诗虽然只写出花落、絮飞而未点出背后之人,其实不也能引发人产生同王安石同样的冥想吗?
☚ 守璋   天石 ☛
晚春

晚春

唐诗篇名。七绝。韩愈作。韩以《晚春》为题的七绝共有二首,一作于元和八年(813),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另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以后者更为著名:“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该诗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诗人游郊外时所见晚春景象,写得生动活泼,生面别开,为唐诗中摹写晚春景色的名篇。后两句可能有寓意,但不能理解过死,历来对其寓意的解释颇多歧见,均有穿凿之嫌,其主要还是以写景见长。朱彝尊评此二句曰:“此意作何解? 然情景却是如此。”(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引)此说颇有见地。

☚ 调张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虚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罢。

诗词《晚春》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晚春

 

韩 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原诗今译】


 草木啊,深知春光不久留,
 百花啊,吐蕊放香互争斗。
 素朴的杨花、榆荚少才情,
 只懂得像雪片一样满天舞。


 【鉴赏提示】
 韩愈的《晚春》没有艰深难解的字句,意思很明白:草木怜惜春天快要逝去了,所以花儿争相表现出千般艳丽、万般娇媚。而杨花榆荚没有花儿们万紫千红的颜色,随风飘洒,好像漫天雪花飞舞。如果直白地解释,这首诗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首先在于它写得通俗易懂。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草木有情,杨柳知意,把一段阑珊春光写得有了生动的内容。花儿仿佛知道春天不久了,就要逝去了,使出浑身解数,争芳斗妍。用“斗”字给花儿们陡然注入了一种互不相让、争先恐后的精神。而杨花、榆荚却具有一种不愿为人知晓的浑厚和质朴,不去和姹紫嫣红的花朵攀比,只自由自在地在旖旎春光中如雪翻飞。有人认为韩愈这首诗含有讥讽之意,如果拘泥于“无才思”三个字,认为韩愈一定是嘲笑某些人,这样理解未免显得有刻薄,也就很难从诗本身出发,对诗味进行品评、领略。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选用了表现色彩的字。诗的第一层意思写百花争艳,用了红、紫二字,前面冠以“百般”,红与紫就不是单一的大红、大紫,显示出各种层次的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加上“斗芳菲”,不仅春色秾丽,且芬芳馥郁,一派热闹的晚春景象如在目前。第二层意思说杨花榆荚迎风如雪。“雪”不是色彩的字,但着一“雪”字,自然而然使入联想到白色。白居易有“白雪花繁空扑地”句,也是写杨花柳絮的。那杨花榆荚,扑扑簌簌,漫天遍地,似晴空飘雪,氤氲的春光中,又增一种花,又添一样色,又现一派奇景。红白相衬,春光分外明丽、动人。如果满眼只有大朵红紫,少了这斜穿庭树的似雪飞花,春色岂不教人觉得有点单调,有点微微的缺憾了吗?
 吴融有一首咏杨花的诗: “不斗秾花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歌颂杨花虽不及桃李之繁茂、红艳,但独异群花,自占一分春光。如果和韩愈这首诗对照起来看,韩诗把晚春的景色刻画得更为传神,它通过对花的轻轻点写,传递出诗人内心对晚春景物的独特感受。

《晚春》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晚春》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以禅入诗有不同的境界。以禅语、禅理入诗固堪称禅诗; 以禅意、禅趣入诗更是高明的禅诗。大约在六朝以前多只以禅语、禅理入诗,禅是禅,诗是诗,二者很难融合到一起。入唐后,更高级的以禅意、禅趣入诗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王维堪称这方面的圣手。守璋的这首《晚春》诗表面上没有一字一词的禅语,但禅趣深妙,亦可谓禅诗中的上乘之作。

诗中的“草深”、“林茂”、“落花”、“飞絮”几重意象,已把“晚春”的特色点缀得十分充分了,但它的好处决不仅在这里。诗的前两句包括两重巧妙的因果体验,由于“草深”,才显得“烟景重”,由于“林茂”,才显得“夕阳微”,显然“草深”、“林茂”在这里只是宾,而“烟景重”、“夕阳微”才是主。而只有有了这两个处于主位的意象才使全诗染上了第一重禅意: 人们仿佛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真正感到了大自然的深沉、博大、神秘,体验到了它所充满的涵盖一切的宇宙力量; 人们也仿佛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重新变得沉静、肃穆、纯净起来,重新呼唤起那早已淡漠了的宇宙意识。总之,这两句从艺术构思到艺术效果,都可和王维充满禅悦之美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相媲美。

诗的后两句道出了第二重禅意,而且更浓。按常理描写,落花与飞絮都应因风雨而成,如孟浩然咏落花的《春晓》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苏轼咏柳絮的《水龙吟》曰:“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而禅理精深的人又往往爱借助这些形象阐发禅意,如参寥(道潜)即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 《口占绝句》) 其意境之深远,使苏轼都大为惊服。而这两句一反常规,却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就大有深意了。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花、絮因风、雨而落只不过是现象的偶然,而不因风、雨而落才是佛性的必然; 花开也罢,花落也罢,都非偶然的外力使然,而是冥冥中的佛法在向人们昭示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力量,也是纷纷中的万物在本性中显示自己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与之具存的佛法。淡淡的十个字真如醒醐灌顶,当头棒唱一般使人彻悟佛法的普存与永恒。这又不禁使人想起了王维、王安石的类似描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当年王安石因“细数落花”而“坐久”,他显然是由此而陷入了对冥冥宇宙的沉思; 那么,守璋的这首诗虽然只写出花落、絮飞而未点出背后之人,其实不也能引发人产生同王安石同样的冥想吗?


哲理诗《晚春》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晚春

 

 草深烟景重, 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 无风絮自飞。


 此诗咏晚春之景。据《西湖游览志》载,宋高宗尝亲书此诗。全诗四句,首二句写晚春之景,后二句即景抒情。“草深”、“林茂”,紧扣题面“晚春”二字,抓住晚春景色的特征用笔。“烟景重”、“夕阳微”则是“草深”、“林茂”之果。百“花”与柳“絮”原是春天的象征,如果“花落”、 “絮飞”,则意味春天的逝去。可是,即使“不雨”、“无风”,即使没有风雨的敲打,花仍然要落,絮依然要飞。它们的败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说来,晚春将落的百花、柳絮,常常在一场场风雨中飘零坠落,所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正是如此。此诗却偏偏从对面濡笔,不写惜春爱花之情,却讲花落、絮飞之必然。宋人黄静斋也写过同样含义的《桃花》诗,其诗云:“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柳絮点人衣。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此诗点明“桃花”“柳絮”,说明“桃花”“柳絮”在风雨中飘落,结句仍为“无雨无风春亦归”。二诗主旨相同,都讲规律的不可更改,都讲生命的节律,都讲必然性绝不因偶然而改变。

《晚春》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或谓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时韩愈在京得罪当政者,仕途不得意。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所见暮春景色。全诗用拟人手法,前二句写草和树都知春将归去,争斗芬芳,后二句则以嘲笑和怜惜口吻,谓杨花、榆荚没有才华。或谓其中有寓意。其实,此诗轻松诙谐,富有情趣,不必求之过深。
 【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结束。②杨花:柳絮。榆荚:即榆钱。榆树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无才思:没有才华,指不能开出红紫的花争艳,犹如不能写出华美文章。③作雪飞:形容柳絮随风飘飞。
晚春

晚春wǎnchūn

┃━ 春季末月,指农历三月。唐·杜荀鹤《登城有作》诗:“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 爽节   商秋 ☛

残春、季春、末春、暮春、深春、晚春;残秋、季秋、末秋、暮秋、深秋、晚秋;初春、开春、孟春、新春、早春;初秋、孟秋、早秋

○残春cán chūn

(名)春季将终的时刻:故园犹得见~|黄鸟报~。

○季春jì chūn

(名)春末:~时节,山花烂漫|时在乾隆三十年~|~行冬令,寒气时发。

○末春mò chūn

(名)春末,指农历三月:有的草本植物~开花|~梅花早已凋谢了。

○暮春mù chūn

(名)春季的末期,农历的三月:~三月,群莺乱飞|~,两岸浓碧成荫| 时值~之际|~天气。

○深春shēn chūn

(名)暮春:~时节|~的北方时有寒流袭来。

○晚春wǎn chūn

(名)暮春:塞北的~还有寒风侵袭|叶绿花香的~。

●残秋cán qiū

(名)秋季将终的时候:~的风撕下树叶|~日暮| 己亥年~偶作|~将尽。

●季秋jì qiū

(名)秋末:~的风夹着寒意|~的夜又长了起来|~的野果全熟了。

●末秋mò qiū

(名)秋末:~的打谷场整天忙碌|~时节兴修水利|~萧索。

●暮秋mù qiū

(名)秋末:~时节登高远眺|正值~,秋风飒飒|北国~颇有寒意。

●深秋shēn qiū

(名)秋末:~枫叶红似火|国内的~,在南半球正是初春|~的冷风阵阵袭来。

●晚秋wǎn qiū

(名)秋末:~作物|~的景色| 时近~|~萧瑟,草木凋落。

○初春chū chūn

(名)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无事好修堰|~的阳光|~的夜,还是那么长。

○开春kāi chūn

(~儿)(名)春天开始;进入春天(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后天气就暖和了 |他打算~之后外出打工|今年~比往年早。

○孟春mèng chūn

(名)初春:~之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雨霁,草木吐着新翠。

○新春xīn chūn

(名)指春节及以后的一二十天:~佳节 |欢度~|辞旧岁,迎~|恭贺~之喜|细柳发~。

○早春zǎo chūn

(名)初春:~二月 |~作物|~注意防霜冻。

●初秋chū qiū

(名)秋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七月:~也是旅行的好季节|加强农田的~管理| 四年前的~,我到了上海|~还能收一些小瓜,腌腌吃。

●孟秋mèng qiū

(名)初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之月。

●早秋zǎo qiū

(名)秋季的早期;初秋:~的天气有点凉|他在~之时就巴望着收获庄稼。

初春←→仲春 晚春chū chūn ← → zhòng chūn wǎn chūn

初春:春天的开始后的第二个月内,即农历一月。
仲春:春天的第二月,即农历二月。
晚春:春天的第三月,即农历三月
【例】 但近边的长穗桦,刚刚落了穗,新鲜的嫩叶正发了出来,叫人又想起了初春。(艾芜: 《野牛寨》) 时令正是仲春,粗大的柳树已是枝繁叶茂,绿荫匝地,呢喃的燕子穿荫飞过。(王赤生梁红星:《柳泉居上和柳泉》) 晚春的北京也可爱极了,天气既不冷,也不热,吸引了不少旅客前来观光。

上半年各月

上半年各月

一月:陬(陬月) 正(正月;正岁;正春;春正;月正;新正;夏正) 早月 元月 初月 端月 孟月 孟春 献春 上春 首春 发春 春王 三阳 孟阳 开岁 肇岁 献岁 华岁 芳岁 无岁 首岁 太蔟 寅月 寅正 建寅月 十三月 三之日
正月初:开正
正月或立春前后:开春
农历得甲的正月:毕聚
一、五、九月:无羊月 三长善月 三长斋月
二月:如(如月) 令月 杏月 桃月 丽月 中春 春中 仲春 仲阳 竹秋 四之日 建卯月
三月:辰 蚕月 寎月 季春 暮春 殿春 杪春 晚春 末春 姑洗 建辰月 小清明 樱笋时 樱笋年光阳春三月
四月:余 槐月 梅月 阴月 荒月 乏月 麦月 麦候 麦秋 初夏 孟夏 首夏 始夏 纯阳 正阳 清和 仲吕 建巳月
农历四五月麦子成熟期间:麦序
五月:皋 午月 榴月 蒲月 恶月 毒月 仲夏 中夏 蕤宾 浴兰月
五月、九月、正月:三长月
六月:荷月 且月(极~) 暑月 伏月 焦月 季月 季夏 长夏 晚夏 精阳 林钟 徂暑

☚ 一个月   下半年各月 ☛

春季

春季

春(春天;春日;春时;春序;春节;春上;春月;春期;春朝;古~;烟~;莺~;九~;大~;回~;芳~) 柳 三阳 青阳 时阳 艳阳 阳季 阳律 青律 青韶 青岁 迟日 花时 芳辰 兰时 天端 发生(发生辰) 王位甲乙 积翠 桃李月 杏花天 艳阳年 艳阳节
春夏和秋冬:阴阳
春季三个月:三春
温暖的春天:阳春(~三月) 春阳
使人怡悦的春天:陶春
美丽的春天:丽春
花草芬芳的春天:青芳
阳光明媚的春天:艳阳天 艳阳日
春光明媚之时:莺时
青黄不接的春季:荒春
整个春天:连春
明年的春天:明春 来春
春季初期:初春 始春 早春 元春 新春 浅春 轻春 寒春 王春 春初 春头 春首 春孟 初景 新阳
新春开始:开春 春风送暖
春季中期:仲春 平春 仲阳
春季末期:春末 春梢 春杪 杪春 春晚 春老 暮春 残春 晚春 季春 末春 莫春 余春 深春
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三春
春天将尽之时:春残 春余
春天结束:春尽 春归 春去

另见:暖和 春光 春意 春景

☚ 时节   夏季 ☛

晚春wǎn chūn

暮春。《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郑笺:“诸侯朝周之春,故~~。”

《晚春》wan chun

Late Spring→刘克庄(Liu Kezhua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