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饴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饴糖 【概况】: 异名 饧(《方言》), 基源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稻,大麦属植物大麦,小麦属植物小麦,狗尾草属植物粟和玉蜀黍属植物玉蜀黍的果实(颖果)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原植物 稻Oryza sativa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粟Setaria italica(L.)Beauv.。玉蜀黍Zea mays L.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历代本草记述不少,如在《蜀本草》记载:“《图经本草》云,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粳米、粟米、大麻、白术、黄精、枳椇子等,并堪作之,惟以糯米作者入药。”又如《纲目》记有:按刘熙《释名》云,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铺;《方言》谓之 《楚辞》云,粔籹蜜饵用 ”“饴饧用麦蘖或谷芽用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上述记载的植物,除大麻,白术,黄精,枳椇子不用外,现今多用禾本科中粮食作物类植物。 余项参见上述有关条。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别录》:“甘,微温。”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❶ 《汤液本草》:“入足太阴经。” 功效 缓中,补虚,生津,润燥。 主治 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❶ 《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30~60g;熬膏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❶ 《本草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百部、杏仁,治肺虚咳嗽音嘶不扬等症。 ❷ 配蜂蜜、百部,治肺虚咳嗽、干咳无痰者。 ❽ 配桂枝、白芍、黄芪、当归,治腹中挛急疼痛,亦有止汗,补血之功。 方选和验方 ❶ 小建中汤(《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42g(去皮),甘草42g(炙),大枣12枚,芍药18g,生姜42g,胶饴30g。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200ml,日3服。 ❸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治阴阳气血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大而虚等症:桂枝、炙甘草、生姜各42g,芍药84g,大枣12枚,饴糖(烊化)30g,黄芪20g。水煎,分3次服。 ❹ 《补缺肘后方》:“治卒得咳嗽:饴糖84g,干姜84g(末之),豉28g。先以水200ml,煮豉3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3服。” 食疗 ❶ 密膏汤(《千金方》)治肺气虚寒,风寒所伤语声嘶塞,咳唾上气,喘嗽及寒郁热邪,喑哑:蜜250g,饴糖250g,生姜汁125ml,生百部汁125ml,枣肉(捣泥)75g,杏仁(捣泥)75g,橘皮末60g。先将杏仁和水1kg,煮减半去渣,入蜜、姜汁、饴糖等味,文火再熬,取1kg。 每次用温酒调服20g,细细咽之,1日3次。 ”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 大建中汤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于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 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 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