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晏殊《木兰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晏殊《木兰花》《木兰花》·晏殊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词的上片,以“燕鸿过后莺归去”起兴,写岁月蹉跎,时光易逝。燕、鸿、莺都是候鸟,应节而至,时过则归。词人从这些候鸟去留着笔,意在引出下句对人生的看法。“长于”二句,以工整流畅的对句表达了人生苦短的主题。“春梦”云云,是化用白居易《花非花》诗中的成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晏殊移用其中两句,改三个字,喻意却显而易见,是说浮生像春梦那样短暂,稍纵即逝,像秋云那样飘忽不定,无处寻觅。 词的下片,全是用典。“闻琴”暗指卓文君事。司马相如贫贱时,饮于富豪卓王孙家,适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解佩”之典出自刘向《列仙传》: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文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 ‘我欲下请其佩’……遂解佩与文甫。文甫悦,受佩而去数十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这是一段人神相爱的故事。 这些词,都是对朝夕与共而又逝去的先前两位夫人的思念、追怀之情。 晏殊《木兰花》《木兰花》·晏殊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这是一首感旧之作,是通过撷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对比,来表现其感怀的主旨的。上片写往昔生活的美满热烈。“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美人。“重头歌韵响琤琮”,“重头”,词中前后阕节拍完全相同叫重头,“琤琮”(cheng cong),玉器相击声,这里形容歌声。“入破舞腰红乱旋”,“入破”,唐宋大曲中一个音乐阶段的名称,大曲音乐演奏进入曲破之后,曲度由缓转急,节拍急促繁碎,舞蹈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句是描写“玉真”在“见面”后纵情跳舞的情景。下片写现今生活的孤独、寂寞。先还是写环境: “玉钩阑下香阶畔”,“玉钩”,帘钩的美称,“香阶畔”,表明还是在春天。“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今日无一半”,当年与词人赏花的人,也许包括那位美人儿,大都风流云散了,屈指数来,所剩已不到半数了,物是人非,真是令人慨然神伤。全词对比强烈,跌宕有致。 晏殊《木兰花》《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②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③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④ 【注释】 ①平真:仙人,此处指美人。②重(chong虫)头:词中前后阕节拍完全相同叫重头。铮琮(cheng cong称从):象声词,这里形容悦耳的歌声。②入破:唐宋大曲中一个音乐阶段的名称。大曲音乐演奏进入“入破”之后,曲度由缓转急,节拍急促繁碎,舞蹈节奏也随之加快。“入破”句即描写了乐曲“入破”后的紧张、热烈的舞蹈场面。③玉钩:帘钩的美称。④点检:检查;验看。 【译文】 池塘的绿水清澈澄碧,柔和的春风送来了微微的暖意。又忆起初见玉真的情景,情态娇媚,罗裙飘逸。歌儿唱到“重头”处,她悠扬的歌声如淙淙溪流;乐曲奏到紧要处,她柔软的舞姿似袅袅垂柳,时而舒展,时而卷起。曾经在精美的轩窗下,斜倚阑干悄悄低语,台阶两旁的花草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沉醉在甘醇的美酒中,竟然忘记了天色将晚,斜阳正悄悄地隐去。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回忆昔日与我共同赏花之人,大多数如今已渺无踪迹。 【集评】 宋·刘攽·:“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木兰花》云:‘重头歌咏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重头、 入破,皆管弦家语也。”(《贡父诗话》,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四引) 清·张宗橚:“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卷三) 【总案】 这首词通过往昔“歌韵铮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与今日孤独落寞、百无聊赖的凄清境况的鲜明对比,抒发感念怀旧之情。回忆昔日,那温煦、晴和的天气,曾经与美人相伴,饮酒听歌,观舞赏花,多么让人留恋。然而时过境迁,当时伴“我”饮酒、赏花之人,如今却不知流落何方?词人在抒发思旧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感触,这就使词在写景抒情之中,又生出一种“情中有思”的特点。 晏殊《木兰花》晏殊《木兰花》晏 殊
晏 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重头歌韵响铮琮②,入破舞腰红乱旋③。玉钩阑下香阶畔④。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⑤。 注释 ①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②重头:词中前后阕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者,名重头。铮琮;琴声。③入破:唐宋大曲专用语。大曲末段称作“破”,“入破”即“破”段的第一遍。此后节奏由缓转疾,舞蹈也随之加快,故云“红乱旋”。宋刘攽:“重头、入破,皆弦管家语也。”(《中山诗话》)④玉钩:帘钩的美称。⑤点检:查点。 鉴赏 全篇以怀念一个歌舞伎起笔,进而扩展到对所有往日“共我赏花人”的忆念,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知音难寻,偶然相遇,尚有相见恨晚之叹,那种适才相遇又别离的痛苦,更是给人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之感。词人旧地重游,发觉风景依然,于是回忆起当初第一次与女子相逢的情景。那时词人与那位女子应当还不相熟,酒筵上觥筹交错,词人远远地望见她在美妙的乐曲中纵情起舞。女子色艺俱佳,顾盼神飞,词人不禁怦然心动,暗生倾慕之情。与那种“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及“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相思之情是不同的。虽然可能只是一面之缘,两人应当还是相互钦慕的吧。女子的风流态度,娇媚舞姿使词人迷恋,词人的雍容气度、高贵气质自然也吸引了女子的目光。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意暗生,可惜最终还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唐李商隐《无题》),落得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词的上阕在场面上描写得十分华丽,也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深深思念之情。 拈花仕女图 【清】 改琦 过片二句写词人与女子离别后的孤单寂寞,他只好花前饮酒,解闷消愁。“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了当时的歌舞宴乐之地,是对上阕追忆的补充。接下来继续写当时筵情,“醉后不知斜日晚”,补记了当时歌舞的时间是在白昼。由于作者得识美人,陶醉于当时的歌舞情景,心情舒畅,就忍不住多饮了几杯酒,竟然还没有觉察到日暮到来。“斜日晚”也象征了人生迟暮,为后两句抒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最后两句回到了现实,抒发人生感慨。当时与词人一同赏花香阶畔的众多女性,到若干年后都走上自己的生活轨道,词人也不例外。像晏殊那样文采风流的文化型官僚,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他是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歌者的,词中的“玉真”之所以能给词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明她不是那些惯熟为官僚表演的普通歌伎。由对不同寻常的“玉真”的忆念,词人进而联想到了许多寻常的歌伎,当时对她们没有充分关注,如今才发现她们多半已经不在身旁,再也不能相见了,徒增悲慨之情。“点检如今无一半”的现实蕴涵了词人对往事的怅惘之叹,对故人的留恋之情。时过境迁,当时赏花行乐的人已大半作古,前后对比,显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悲感。晏殊的怀人恋旧词多写得圆融而平静,常含有一种旷达超脱之思,而此词却一反他的主导风格,以伤感之语取胜,有一种悲怆之美。因此,清人张宗櫹称其“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怅然”(《词林纪事》卷三)。(李飞跃) 集评 俞陛云:“极美满之风光,事后回思,都成陈迹。元献生当盛世,雍容台阁,而重醉花前,尚有旧人零落之感。若生逢叔季,衣冠第宅转眼都非,宁止何戡感旧耶?”(《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宋代大曲逐渐衰落。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到了宋代,大曲已逐渐进入衰落时期。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书籍的记载,北宋初年,教坊所奏的大曲总共有40曲,其中大部分为唐代的旧曲,如:《凉州》《伊州》《水调》《剑器》等,只有《平音普天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等是宋代的新曲。就大曲的完整结构和形式来看,宋代依然承袭唐代“散序—歌(排遍)—破”的结构,但宋人并不完全采用唐代庞大的结构,而多采用部分,这样的手法称为“摘遍”。宋代大曲的歌词为长短句。 唐代的大曲。大曲是唐代乐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域乐舞的许多元素。它由音乐、舞蹈、诗歌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有乐器的演奏,有舞蹈的表演,其中也不乏诗歌的演唱。著名音乐史专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唐代大曲的完整表演体系作过详细的研究介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