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晋灭吴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晋灭吴之战西晋时期著名战争。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后,重用文武,政局渐稳,国力增强,并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建立水军,大造舰船,又经十几战,形成对吴战略包围。时吴政治腐败,军备松驰,恃长江天险以为苟安。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晋龙骧将军王浚、镇南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见战机成熟,上奏请伐吴,司马炎决计出兵。十一月采用尚书左仆射羊祜生前之计,分兵六路:镇南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向涂中(今安徽涂河流域)进军;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县)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湖北鄂城)进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湖北武汉市)进军;杜预自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进军;王浚、巴东(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派贾充为持节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驻镇襄阳统一指挥,并以张华为度支尚书,供运军粮。共二十万大军,自巴蜀到江苏六合全线出击。王浚水陆两军顺江东下,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一攻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生擒吴监盛纪。未几,浚用数十个“方百余步”大筏带走吴置江中铁锥,用大火炬烧毁吴拦江铁锁,冲破吴军障碍,克西陵(今湖北宜昌),杀吴西陵督留宪等,逼近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时杜预部陈兵江陵一线,派部将周旨夜渡长江,在巴山上点火把、树旗帜,迷惑吴军,并伏兵于乐乡城下。值吴军都督孙歆出城迎战浚军,败还,旨伏兵随歆败兵而入,巧俘孙歆,浚遂克乐乡。二月十七日,杜预攻克江陵,斩吴守将伍延,吴沅、湘、交、广各郡闻讯相继归降。二月二十八日,司马炎命王浚、唐彬克巴丘(今湖南岳阳)后,“与王戎、胡奋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命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郡治在今湖南零陵)、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衡阳(郡治在今湖南湘潭西)。命贾充移驻项(今河南商丘)。浚军克夏口,逼近武昌,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率兵与浚军合攻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等降。至此,长江上、中游战事暂止,斩俘吴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人。时贾充以“江淮下湿、疾疫必起”为由,议罢兵休战,杜预驳其议,督各军帅乘势向建业进军。下游王浑部将陈慎于一月攻下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部将李纯占领高望城(今江苏浦县西南)后,攻吴将俞恭部,进入横江东部。二月,吴帝孙皓闻王浑南下,旋派丞相张悌、督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军至中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沈莹建议应先集众力抵御晋水军,张悌不听。三月,张军渡江围攻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今安徽和县内),乔以兵少降,诸葛靓视为伪降,欲杀之,张悌止。继进与晋刺史周浚部战于版桥(杨荷北),沈莹率五千精兵三攻不下,后撤,晋将薛胜、蒋班乘胜攻击,吴军溃乱,张乔从后阻击之,吴军大败。张悌、孙震、沈莹均战死,仅诸葛靓率数百人生还,吴举国大震。时王浑军逼近江岸,其部属何恽屡劝其渡江,王浑以帝令屯江北“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为由不进。时司马伷令部将琅邪相刘弘,进逼长江,威胁建业,吸引吴军,令长史王恒率军渡过长江,直趋建业,歼灭吴军数万,俘吴督蔡机。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武昌长驱直下,于三月十四日至中渚。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抵御,但军心已散,象众不战而降。又纠集二万人遣陶浚率领还击,是夜军卒尽逃。王浚乘势东下,王浑遣使令其暂停,论进兵事。浚以“风利,不得泊”为由挥师直进,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进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孙皓被迫亲到王浚军门前请降,吴亡。自董卓之乱后割据混战长达九十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又归统 晋灭吴之战西晋时期,晋灭吴统一中国的作战。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派贾充、王濬率军攻吴,斩获吴军五六万,吴帝孙皓请降,吴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