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大封宗室
曹魏承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这就导致两个不利因素: 即地方方面,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中央方面,虽重用宗室,以图集权,但外无屏障,一旦中央势力转移,政权也随之转入他人之手。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吸取曹魏孤立而亡的教训,于泰始元年 (265),大封同姓诸王,以图王朝宗室互相维制。晋武帝规定: 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 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军,兵三千人; 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以后 “更制户邑”,凡不满万户的小国,都增满万户; 大国增至四万户,而汝南王亮、秦王柬食邑至八万户,成都王颖食邑至十万户。前后共分封五十七个王。这些诸侯王虽然“徒享封土,而不治吏民”,但租税的分割,却给中央的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晋武帝裁撤州郡兵以后,手握重兵的宗室诸王利用手中的军队和担任方镇的权力 “轻构祸难”,最后酿成“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