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晋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晋书

晋书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为唐朝房玄龄等人,奉诏编纂而成。
内容记载西晋四代以及东晋十一代的事情。包括“十纪”、“二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记”等,其体裁与《史记》、《汉书》等正史大致相同,仅“载记”一项专记五胡十六国的事情。资料采自《语林》、《世说》、《搜神记》一类的小说,故不太可靠。

☚ 晋书▷   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

《晋书》

《晋书》

纪传体晋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修撰《晋书》。由宰相房玄龄及诸遂良、许敬宗3人监修,参加编写的有令狐德棻、李淳风、李延寿、孔颖达等20余人(作者署名只房玄龄一人)。他们在原有十八家晋史的基础上,以臧荣绪的《晋史》为底本,参用唐初仍保存的晋代诸帝起居注及各类杂史、文集,至贞观二十年,撰成此书。因司马懿、司马炎系开国帝王,陆机的文章、王羲之的书法均为唐太宗所赞赏,所以唐太宗亲为《宣帝记》、《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作论赞,故旧本题为“御撰”。《晋书》有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总计130卷。改“世家”为“载记”,用以记载十六国中十四国的情况。其余二国:西凉李嵩,被唐朝皇帝认为始祖;前凉张轨,原为晋臣,后仍奉晋正朔,故皆入列传而不入载记。现十六国材料已不多见,《晋书》载记成为研究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晋书》列传做得较好,记有170余人,颇多合传。或以高门士族合传,或以文人名士合传,或以史学家合传,此种类传便于查阅。天文、历律二志,因是天文历律家李淳风所撰,向为人所称道。《晋书》是官修史书,屡有忌讳。此书文辞华丽,留有六朝骈偶余风。每一卷后有论有赞,又颇多累赘。在内容方面也有取舍失当,不够充实之处。如九品中正制乃一代大事,而《职官志》中竟未提及。魏之屯田,晋之占田,记述也语焉不详。又多收《搜神记》、《幽明录》等书中荒诞神怪之谈,更无可取。不过,安史之乱以后,诸多晋史皆已失传,《晋书》仍是研究晋史的重要参考书籍。清末民初,吴士鉴著《晋书斠注》,引书320余种,于辩异、证同、纠谬、补遗等用力甚多,可供研究参考。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晋书》点校本,是以清金陵书局本为工作本,与百衲本、武英殿本互校,并参考元二十二字本,明南、北监本,吴本(吴琯西爽堂本)、周本(周若年刊本)及汲古阁本校定而成。


晋书 - 可可诗词网

晋书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为唐朝房玄龄等人,奉诏编纂而成。

内容记载西晋四代以及东晋十一代的事情。包括“十纪”、“二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记”等,其体裁与《史记》、《汉书》等正史大致相同,仅“载记”一项专记五胡十六国的事情。资料采自《语林》、《世说》、《搜神记》一类的小说,故不太可靠。


古籍名著《晋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晋书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等奉敕撰。其中宣、武帝纪及陆机、王羲之传等篇,篇末有唐太宗写的“论”,故旧本总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
 唐贞观三年设置史馆修史,从而确定了官修史书的制度。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下诏令修撰《晋书》,历时不到三年便完成此书。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敬。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修《晋书》依据的材料,一为编纂成书的十八家晋史,在这十八家中又“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廿二史札记》);一为晋朝的国史,晋有著作郎一人,佐著作郎八人,据《隋书·经籍志》载:晋修有起居注二十三种;一为杂著,如《晋朝杂事》等二十种左右,五胡十六国的图书如崔鸿《十六国春秋》三十种。当时认为这些书“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李世民才下诏重修。
 《晋书》共一百三十二卷,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后叙例、目录佚失,今存一百三十卷。《晋书》叙述了上起西晋泰始元年(625年),下至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
 《晋书》帝纪十卷分别是:《宣帝纪》一卷、《景帝文帝纪》一卷、《武帝纪》一卷、《惠帝纪》一卷、《怀帝愍帝纪》一卷、《元帝明帝纪》一卷、《成帝康帝纪》一卷、《穆帝哀帝废帝纪》一卷、《简文帝孝武帝纪》一卷、《安帝恭帝纪》一卷。从司马懿与其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共同奠定西晋政权的基业起,到司马炎代魏称帝,中经愍帝时西晋灭亡,元帝在建康重整司马氏政权建东晋,直到恭帝被刘裕取代建宋。如《文帝纪》记载了司马昭灭蜀伐吴之事,“帝将伐蜀,乃谋众曰:‘……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天纪三年,晋军五路大举攻吴,蜀中水师由王濬率领,顺流而下,吴军望风而降。《武帝纪》反映西晋建立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如:晋武帝继位后,“于是天下大赦,改元。赐天下爵,人五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除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而且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且严禁私募佃客。晋武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晋书》的帝纪部分以帝王为中心,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用大事记的手笔叙述历史脉络,是全书的中心部分。西晋的开国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虽未称帝,仍列入帝纪,所以帝纪共记载了十八个人的史事。
 《晋书》十志分别为:《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晋书》的“志”基本沿用以前的史书,其中只把《百官志》改为《职官志》。以前史书中所记载的封禅、郊祀、祭祀等自《晋书》以后,全部列入《礼志》中,而不是另立名目。
 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只把《循吏》改为《良吏》,《方技》改为《艺术》。在类传中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名目。唐代特别重视宣扬孝道,所以在它修《晋书》时,特设“孝友”这个类传。《孝友传·序》开明宗义地说,“大矣哉,孝之为德也”,“用之于国,动天地而降休征;行之于家,感鬼神而昭景福”,“晋氏自始中朝,逮于江左,虽六百里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采其遗绚,足厉浇风”。这里明确了他们立传的目的。
 “载记”是《晋书》在本纪、列传之外新设立的一个名目。从西晋末到东晋时期,北方出现很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即“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既不隶属于晋朝,不便放入本纪之列,又不能不载入历史,所以采用了“载记”的形式,是本书的创新。十六国中只有十四国入载记,另有前凉和西凉两国入列传。因前凉张轨本为晋臣,而西凉李暠是唐朝李氏的祖先。“载记”实际上属于国别史性质,与《史记》世家类似。《晋书》三十卷载记大多取材于北魏人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但崔鸿之作到南宋已亡佚,所以有关十六国的记载只有依靠《晋书》的载记了。如《慕容德载记》反映了十六国时的大土地所有制。大族地主“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将农民作为“苞荫户”。如《苻坚载记》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是氏族苻坚建立起来的政权。前秦与东晋对峙,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倾力南下,军队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八万人应战。“由于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东晋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
 《晋书》的优点在于:
 一、集众家之长。参加编撰《晋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唐初著名学者。如李淳风是天文学家,于是委派他写《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颜师古、孔颖达专于经史,则授以纪传之责。这样,作者都能发挥特长。这是《晋书》质量超过其他各家晋史的一个原因。
 二、体例完备,叙事详尽。《晋书》是在参考各家晋书的基础上修成的,还搜集了裨官野史十几种,材料丰富,叙事详尽。在体例安排上,《晋书》吸收了《史记》、《汉书》等前史的经验,纪传齐全,列传分类适当。《晋书》又把当时北方十六国政权的兴衰更迭采用“载记”的方式加以记述。“载记”是《晋书》新创,这种体例历代正史从未有过。
 三、补前代史书不足。《晋书》的志不仅在史学发展史上继承了史汉,又完备了体例,弥补了前代的缺憾。如《食货志》是从东汉、三国时代叙述,大致可以填补《后汉书》、《三国志》无《食货志》的空白。《刑法志》保存了先秦法家李悝《法语》的片断。《地理志》对南北朝稍前时期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有所叙述。所以,《晋书》是研究两晋历史的主要参考书。
 由于《晋书》所依据的材料比较复杂,参加编撰的人较多,“修史诸人皆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史论竞为艳体”(《廿二史札记》卷七),把《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幽明录》中的一些荒涎无稽之谈也收入书中。如《成恭杜皇后传》写道:“后少有姿色,然长犹无齿,有来求婚者辄中止,及帝纳采之日,一夜齿尽生”。刘知几在《史通》里也认为《晋书》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求文字的华艳。
 前人研究《晋书》的成果,最早的有唐代何超撰《晋书音义》三卷,附刻在《晋书》之后,可供参考。清人周济撰《晋略》六十六卷,是《晋书》的简本。清末吴士鉴作《晋书斠补》,广集各家之大成,是比较完备的注本,是研究《晋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版本中以金陵书局本最善,其他重要版本有清武英殿本,元二十二字本(元大德九路刊本)、吴琯西爽堂本、周若年刊本、毛晋汲古阁本,上述各本皆误。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以金陵局本为底本,与清武英殿本互校,参校其他版本,择善而从,是现行最完备的本子。

晋书 - 可可诗词网

晋书

 唯一一部曾题为“皇帝御撰”的正史。唐房玄龄等撰。唐以前,关于两晋的史著超过二十家,或用纪传,或用编年,著名者如东晋干宝的 《晋纪》、孙盛的 《晋阳秋》、南齐臧荣绪的 《晋书》等,以 《晋书》为书名而且采用纪传体的就有九种。但在重归一统的大唐王朝看来,这些史著都有缺陷,不能作为一代正史。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646),下诏重修《晋书》,由宰相房玄龄任监修,集中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如令狐德棻、李延寿、敬播等,以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修史工程,当时称为《新晋书》,以与前此各家撰写的 《晋书》 相区别。唐修 《晋书》 分为纪、志、传、载记四部分,其中 “载记”是 《晋书》 特创,以记载 “五胡十六国” 的史事。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 《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写了 “论赞”,称为 “制曰”,故旧本总题为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唐太宗所以要写这四篇史论,原因很简单: 司马懿 (宣帝) 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炎 (武帝) 是晋王朝统一大业的完成者,唐太宗作为创业和守成之君,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对治乱兴衰的看法; 而陆机的文章和王羲之的书法,则是唐太宗特别爱好的。据说,唐太宗死时,竟将王羲之 《兰亭集序》真迹同葬昭陵,后来传世的不过是摹本。但后代史家对 《晋书》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偏低,认为其主要不足是 “猎奇”,常将 “小说家言” 采写进去,如 《干宝传》写其母甚妒,其父亡时,竟将其所宠爱的女仆推入墓中,十多年后,母丧开墓,而女仆伏棺如生,载还,经日而苏,言其父常取饮食给她,恩情如生前云云。《旧唐书·房玄龄传》批评说: “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 又所评论,竞奇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其实,唐代关于 “史” 的观念本来如此,不足为怪,如唐修 《隋书·经籍志》 就将 《搜神记》、《述异记》、《齐谐记》等 “志怪小说”归在 “史部”。从文章的角度说,《晋书》 不失为可诵之书,颇有《世说新语》 的那种隽永、清妙的风味,其可读性远远在宋代以后所修的正史之上。

《晋书》

以纪传体记载西晋和东晋历史的史书。唐初有晋书十八家,其中南齐臧荣绪的《晋书》共110卷,体例完备。646年唐太宗下诏撰修《晋书》,由房玄龄、褚遂良主持编纂,以臧书为基础,到648年成书。共130卷,其中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事起于司马懿,到刘裕建宋结束。还用载记的形式记载割据政权十六国的史事。

晋书

174 晋书

断代史史书。130卷,本纪10、志20、列传70、载记30,记载两晋156年间史事。唐代房玄龄等撰。因唐太宗撰写了该书宣帝、武帝两纪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又题唐太宗御撰。实系贞观18年命房玄龄等撰写,贞观20年成书。是书之前,已有《晋书》十几家,是书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博采诸家撰成。是研究晋史的主要史书。后人治《晋书》者颇多,以清代为最。尤以吴士鉴《晋书斠注》为最完备,吴书为集注体,仿裴松之注《三国志》,广采众家之说,凡前人有关《晋书》的资料、议论、校语一并收入,引书320余种。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 三国志   宋书 ☛
晋书

晋书

纪传体晋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三十卷。唐初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奉敕撰。由于唐太宗曾为《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等四篇纪传写了论,故有的旧本又题御撰。此书记载了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一百五十六年的史事,诸志所载典章制度则上承汉末。计有帝纪十卷,记载西晋四个皇帝,东晋十一个皇帝,另有本无帝号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帝纪,共十八人的史事。十志二十卷,大抵承袭前史。《食货志》可补前史之缺,《天文志》、《律历志》向来为人所称道,可正前史之失。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类传。颇多合传,有的多至十余人,见于目录者共七百七十二人。列传多收有用之文,保存了重要文献。载记三十卷,是本纪、列传之外新设立的一个名目。从西晋末到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很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既不隶属于晋朝,当然也就不便放在本纪列传之中,但是它又是我国境内与两晋同时存在的政权,不能不载入历史,所以就采用了“载记”这个名目。十六国中有十四国入载记,前凉和西凉两国入列传,详细提供了十六国的史料。
《晋书》保存史料有重要价值,编纂体例也有可取之处。其纪传叙事,皆简洁老劲;载记独特,尤简而不漏,详而不芜。囊括两晋及十六国史为一编,不仅是研究晋史,也是研究三国史、南北朝史不可缺少的文献。但由于官修书成于众手,有不少缺陷,历代学者评价不高。主要是忌讳较多,于西凉武昭王不得不示优异,以为李唐装点门面;所作史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因袭旧文,好为怪异之记,大量采录鬼神妖异、因果报应的材料入史,实属荒诞不经;对于当时尚存的各家晋史及其他晋代史料没有充分利用和选择考核,延续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材料。同时前后抵牾,疏漏甚多,刘知幾、王鸣盛、钱大昕对此均多所批评。因诸家晋代史书亡佚,唐修《晋书》独传于今,仍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断代史著。
《晋书》的修撰时间,一般认为修于贞观十八年(644)至二十年(646)。近有人考证说应修于贞观二十年(646)至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感到“前后晋史十八家”都不能令人满意,贞观二十年乃下《修晋书诏》重修,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清代学者治晋史者多,著述大都刊行。如郭伦撰《晋记》六十八卷,周济撰《晋略》六十六卷,皆为就《晋书》改编而成的纪传体。阅读《晋书》的参考资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清人汤球的《九家晋书辑本》,该书广采众书,把零句剩字悉加收录,用力颇勤;二是清末吴士鉴所撰《晋书斠注》,该书收录各种逸史和诸家注释,校勘较好,是比较详赡的注本。
有宋版百衲本、元二十二字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图书集成本。较通行者为《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点校本。

☚ 隋书   南史 ☛
晋书

《晋书》Jinshu

是唐房玄龄等修撰的一部纪传体晋史。房玄龄(579—648)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唐初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是唐太宗的重要助手之一。《晋书》共130卷: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述了西、东晋共150余年的历史。从晋代到南北朝,编撰《晋书》的约有20余家,但都没有编成完整的晋史。唯有南朝齐人臧荣绪所撰110卷《晋书》是唐以前完整的晋史。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命房玄龄等重撰《晋书》,并亲撰4篇史论、即《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本纪和《陆机》、《王羲之》二列传的《论》。房玄龄等受命修《晋书》,以臧荣绪晋史为底本,又参考了以前诸家著作,只是在形式上略加修订,史实内容也很少改进,以至出现许多漏洞,并且又掺入大量小说式的神怪传说,有违史书的纪实传统。尽管如此,两晋时期的重要史实,仍以《晋书》中保存的最为集中和系统。如《晋书》各志,保存了许多古代重要的科学知识和经济史料,载记30卷更是有关十六国的史料宝库。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较多地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并附唐人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于书后,最便于阅读。

☚ 三国志   宋书 ☛

晋书

纪传体正史。唐朝官修史书。唐房玄龄等撰。全书一百三十卷,有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十志二十卷,并增立“载纪”三十卷,列入十六国中前赵、后赵等十四国。唐以前,已修晋书甚多,房玄龄以藏荣绪所著为主要参考,兼采众家,忌讳颇多.文词浮艳,笃实不足,史料鉴别取舍不精,但各家晋书均已不传世,仍有其参考价值。近人吴士鉴《晋书斠注》博采诸说,在匡讹、辨异、补阙方面用功尤勤,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晋书jìn shū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9)。史书名。唐房玄岭等撰,修于644-646年,130卷,以藏著《晋书》为主,参考诸家。本书增立“载记”,词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鉴别取舍,不甚注意。

晋书

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 (579—648)等撰。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后任秦王李世民王府记室,协助筹谋统一,取得地位,官至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后封为梁国公。《晋书》是官修史书,参加撰写的有令孤德棻、李淳风、李延寿等二十多人。而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房玄龄官位最高,即题房玄龄撰。褚遂良 (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史渊博。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主张维护礼法,官至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来他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屡次被贬而死。许敬宗 (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域 (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唐朝大臣,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又助武则天逐走褚遂良,后任中书令,掌朝政,曾监修国史。魏晋南北朝以后,经、史、子、集四部正式确立,史籍形成了独立学科。所以编撰《晋书》有二十多家。到唐初流传还有十八家晋书。如臧荣绪的《晋书》为唐初前较完整本。因唐太宗对多家都不满意,诏人重修史,撰《晋书》。《晋书》编撰是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开始,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成书的,共一百三十卷。前后只用三年时间就编成了。材料的基本来源一是前十八家晋史等,二是晋朝国史,如起居注等 (有二十多种起居注),三是史料杂著,包括晋朝旧事,五胡十八国史及三种杂说。主要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考各种资料而成。《晋书》记事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 (公元265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公元420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帝纪十卷中有西晋四个皇帝,东晋十一个皇帝,共十五个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西晋奠基人,也列入帝纪。有一人一纪,有二或三人一纪。志二十卷,大体与 《汉书》相近。如食货、刑法、地理、职官皆俱备,只没有艺文和沟洫二志。其中《天文志》《律历志》一般认为内容精确得体。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只是把后妃从《后汉书》的本纪中移到列传之首了。类传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名目。唐代重视孝道,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了注。《叛逆传》之中把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摆在传内,开一先例。列传中记载了七百多个历史人物。有许多可靠的重要资料。载记三十卷是新设立的一个名目,即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在我国境内与晋同时存在,就采用了“载记”这个名目。这是个创新。《载记》是在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记的各国史籍和起居注基础上改编的。记的是西晋灭亡前后华北四方所立诸侯王国的历史,前赵三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四卷,前汉、后燕、南燕各二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一卷,西秦与北燕合为一卷,另外汉人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作为列传,不在载记之列。载记是承认各国独立地位的。《晋书》原称《新晋书》,后因臧荣绪《晋书》失传,而改称《晋书》。《晋书》强调儒家的说教,把《魏书》《节烈传》改成《烈女》,《孝义》改《孝友》。《节义》改《忠义》,《晋书》有《食货志》,自《晋书》补写《食货志》,以后历代正史 (除《新五代史》外)都立了 《食货志》。关于《晋书》的整理,清代校刊补正较多。吴世鉴的《晋书校注》一百三十卷,1928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印。1955年出版的姚怀箴的《晋书纂注》十卷,为《晋书》帝纪作注,比《晋书校注》更详细,可供参考。清人周济的《晋略》是《晋书》的一个简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晋书》附有何超的《晋书音义》,可供参阅。

晋书

晋书

❶正史。唐房玄龄(579—648)等撰。一百三十卷。纪传体史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西晋、东晋及十六国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此书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修,至二十二年成书。参加编写者有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因房玄龄系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书成后题房玄龄等撰。由于唐太宗曾为宣帝、武帝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故又题为“御撰”。修撰过程中,主要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并参酌诸家晋史及十六国史书,旁及小说、文集等,经综合互相订正而成。为区别于臧荣绪《晋书》,故称《新晋书》。后臧之书亡佚,复称《晋书》。最初刊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中华书局亦曾出版吴则虞等点校本。另外,后世改编本有明蒋之翘《删补晋书》(亦称《晋书别本》)、茅国缙《晋书删》、清郭伦《晋纪》、周济《晋略》。 注本有清吴士鉴《晋书斠注》、近人姚名恭《晋书纂注》(仅有帝纪部分)等。
❷别史。南朝齐臧荣绪撰。臧荣绪,东莞莒(今莒县)人,少喜书史,不仕,潜心著述。全书一百一十卷。总括西晋、东晋事迹为一书。纪传体,有纪、录、志、传。已佚。《隋书》及新、旧《唐书》之《经籍志》考证说:《太平寰宇记》“山南西道”曾引荣绪《地理志》;“法刑部”曾引荣绪《刑德志》。此其志篇可见者。又,据《唐会要》称:“贞观修《晋书》,以臧荣绪为本”。贞观间所修《晋书》,即现在流传的《晋书》(原名《新晋书》,以臧荣绪《晋书》佚,复称《晋书》),曾引用过臧荣绪《晋书》之《百官志》、《郊祀志》、《律历志》、《礼志》、《舆服志》等有关内容。今有清汤球辑本,共十七卷,卷一为纪,卷二、三为志,以下为传,又补遗一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清黄奭辑本,共二百零四条,收入《汉学堂丛书》;另有近人陶栋辑本二卷,上卷为诸帝纪略,下卷为诸臣传略,末附史述论二则,地志一则、礼仪一则、舆服三则,收入《辑佚丛刊》。

☚ 莫东寅   晋礼 ☛

晋书jin shu

The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晋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原名《新晋书》,南齐臧荣绪《晋书》等佚后用今名。唐房玄龄(579648)等监修,令孤德棻(583—666)等撰。130卷。贞观二十二年(648)成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西晋武帝泰始元年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265—420)共165年历史。大抵以臧书为蓝本,参酌诸家晋史,旁及小说文集和十六国史书等,为研究两晋、十六国史重要文献。其中《四夷传》分别叙述东夷夫余、马韩、辰韩、肃慎、倭人、裨离等10国,西戎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南蛮林邑国、扶南国,北狄匈奴之史事。而30卷(26篇)载记,按国别设78传,分记前凉、西凉(已入列传)以外北方14国史迹。对以匈奴为主建立的汉(前赵)、夏,以卢水胡为主建立的北燕等兴衰都有详细记载,为现存有关十六国史较为完整的重要史料。此外,《江统传》所载《徙戎论》,较详细地叙述了汉晋以来诸族内迁情况,为研究魏晋民族迁徙提供珍贵资料。书初刊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的点校本。后世改编本有明蒋之翘《删补晋书》、茅国缙《晋书删》、清郭伦《晋纪》、周济《晋略》。注本有清吴士鉴《晋书斠注》、近人姚名慕《晋书纂注》(帝纪部分)等。

晋书

书名。唐房玄龄等撰。纪传体晋代史。一百三十卷,其中帝记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叙事从司马懿开始,止于刘裕代晋。用载记形式叙述十六国割据政权,可谓创新。贞观二十年(646)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参与者计二十一人。成于贞观二十二年。以臧荣绪的《晋书》作蓝本,兼采笔记小说,稍加增饰而成。文字华丽,但不甚注意史料的鉴别取舍,故书成之后,指责者颇多。《晋书》的志除食货志外,大都取自《宋书》。书中宣帝、武帝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二传的史论由唐太宗所写,故又题为“御撰”。现有近人吴士鉴采集众说成《晋书斠注》。(参考图2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