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易水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易水行[明]何景明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 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这是一首咏史诗。它的前八句记叙了这样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夕阳西坠,寒风吹拂着易水的微波。一群送行的人皆白衣白帽。祭过了路神,就要出发了。高渐离击筑,荆轲依着节拍悲歌,送行者皆垂泪涕泣。于是荆轲登车而去,终已不顾。到了秦王殿上,打开地图,同行的副手秦舞阳惊吓得脸都变了颜色,不敢作声。荆轲手持匕首,向秦王掷去。匕首掷中了铜柱。荆轲自知事已不成,但还空自倨傲的坐在地上大骂。 历代咏叹荆轲的文字很多,何景明此诗独特的地方,在于他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不少人对荆轲这个刺客是当作失败的英雄来歌颂的。象太史公的《刺客列传》,叙史之中对荆轲多有褒扬。他写荆轲的死,是很悲壮的:“荆轲废,及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结尾又盛赞“其主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枉也哉!”陶渊明的《咏荆轲》诗也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仅是易水饯行这个情节,陶诗就用了九十个字,刻画了一个悲凉慷慨的场面,把荆轲写成了绝世的英豪。为了对比,现将这一部分抄录如下:“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英雄。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相比之下,何景明《易水行》诗对故事的叙述,就没有这样浓烈的感情色影,写得简约平淡,特别是“事已不成空骂倨”中的一个“空”字,还明显流露出了贬抑的味道:你行刺不成,反被人刺成重伤,还坐在那里骂个什么呢?空费口舌罢了!这都说明了何诗对荆轲的态度 那就是,既承认他是反抗暴秦的勇敢战士,但对他的歌颂又有保留。 本来《易水行》诗重点就不在叙事,而在论史。所以诗人对历史事件简要叙述后,一个“吁嗟乎!”无限感叹,转入结尾三句,对这个历史事件中其他三个人物,一一进行了评价。 燕太子丹,为报秦王之怨,并为保全燕国,广求谋士侠臣,最后得到了荆轲,促成了这个荆轲刺秦的故事。对燕丹这种蓄意谋杀的行动,何景明批评他是“寡谋”之举,说他理当“灭身”。这倒与苏洵的看法相近。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他们二人都认为燕丹依靠刺客行刺以成大事,是一种寡谋的下策,最后招致灭身之祸,是理所应当的。 田光是燕国智深而勇沉的处士,是荆轲的好友。由于太子傅鞠武的推荐,燕丹结识了田光,向田光求计。田光因年事已高,转荐了荆轲。之后自己为表明决不泄露谋秦的大事,就自刎而死。对于田光的死,历来也多认为是一种侠义忠信之举。而何景明却说:“田光自刎何足云”,认为这种自杀是不值一提的,是毫无价值的。为什么呢?大约也是因为他别无良策,只是参与了行刺的计谋吧! “樊将军”指的是秦将樊于期。他因得罪于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把他收留了下来。荆轲计划行刺时,为取得秦王的信任,以便接近秦王,想拿樊于期的头作为晋见之礼。樊于期知道了荆轲的计划,遂主动献首, 自刭而死。对樊于期的死,何景明认为是“惜哉枉杀樊将军”,虽表示惋惜,但仍认为是死的冤枉 那么,谁来承担这个“枉杀”的责任呢?看来还要推到荆轲、燕丹的头上吧。 历代的文人学者,因为多种原因,对首创中华统一大局面的秦皇多数表示非议,因此,凡是反秦的人,不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也不管他采取的什么手段,都很容易被视为志士仁人。这种历史观,沿习已久。何景明的《易水行》,虽不见对秦王有什么褒誉之辞,但对刺杀秦王的荆轲等人,却有着自己的评价,这是很能给人以启迪的。所以对其结尾的三句, 《明诗别裁集》评为”三语千古断案”;近人王文濡先生也说:“一结如老吏断狱,各论不刊。”㊟这倒是有道理的。 不去盲目推崇行刺暗杀,才能别寻一条新径,去抵御侵略,推翻暴君,解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这就是这首诗高出前人之所在。 易水行一条大汉。 一条与荆轲与狼牙山壮士同等气韵的大 汉使古之易水决然向西。 雪山朝暾古塬午照漠野沉阳循行不已, 蹚着厚厚的西部光大汉走得很远了。 绿洲的葡萄园灌渠林带花草与禾苗 都承认大汉是他们的父亲, 红翎雀呼唤尕羊儿呼唤汗血马咴咴而嘶; 这一切无法使他回头。 照他华年的太阳已长出雪丝, 还有当年的膂力筋力骨力吗? 他要向骄旷的大野 向渐渐升高的地平之横杆 做最后一回冲刺; 看一腔热血还能染红几瓣秋花。 ……曾是那般悲慨。 小高炉吃红了眼睛, 给一代代壮男儿以骨肉以精血的燕赵麦 粟养不活她的子孙了; 大汉拧眉而决, 把命运交给潸然西去的盲流河。 是一群被饥饿放逐的草民。 是一群不甘坐毙的逃亡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之“黑人”在穷 荒在漠野以血以汗以泪,浇出 一片又一片生命之新绿; 他们的大名可以正正堂堂写进西部户籍了 又在报纸头版向世人展示无愧的笑。 妻说:叶落总要归根 儿女说:不能让父辈再披那多风尘。 风说:我给你晚年的安逸和香馨。 月说:我有数千年出关壮士饮不完的 一壶浓酒…… 大汉环顾八极继而默然。 ……这一刻,偌大沙原只有他和斜阳, 只有如黛远山和大汉沉沉之背影; 他想在夕阳跌落之前赶到绝顶, 听自旸谷而升由崦嵫而坠之金乌 是否爆出霹雳之轰鸣? 路尚遥。 远方之暮霭可是故乡炊烟,可有那棵枣 树可有母亲的银发和眸光…… 风萧萧兮又起。大汉前行。 许是赶不及望那沉雄之象听那裂云之响了。 却信: 虽无杖可弃,身后会是一片邓林。 肖川是生活在宁夏的西部诗人,祖籍河北。许是故乡慷慨悲歌的血脉遗传在他的脉管里,他的诗总有一股燕赵式的沉郁和执拗。这种品性与西部人生的旷达粗放合为一体,就形成了肖川诗歌的特有味道。那不是立于黄土蛮沙之上的引颈狂啸,而是匍匐在这片凝恒地貌上的深情倾诉。《易水行》就是肖川诗歌中颇具这种味道的篇章。 这首诗有某种叙事因素。主人公 “一条大汉” 本是燕赵土地上的孩子,在 “小高炉” 的时代,迫于饥寒交困,毅然西下,成为 “盲流”。诗人歌颂了这种为生命开掘新通道的壮士精神,说他们是 “一群被饥饿放逐的草民”——“一群不甘坐毙的逃亡者”——“向世人展示无愧的笑” 的西部拓荒英雄。这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评判层面,而深入到了生命深层永恒价值评判层面。 但以上叙事因素只是这首诗的背景,诗人将这条 “大汉”放在了今天的西部环境里。经过几十年的奋力开垦,他得到了安适丰裕的生活。他可以告慰了,可以休息一下静享人生晚景了,他的妻儿们甚至留恋起告别了的富饶肥沃的燕赵大平原来。这对他的确是个考验。他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这就是这首诗真正的焦点。这里有冲突,有沉默,这里有意志的黄金。 这条大汉没有停泊在舒适的港湾里,沙海的浪头在激励他继续远行。永远开拓,永远进击,这是他用整个青春为代价换来的人生感悟啊!他怎能一改初衷?!既然当初他远离“古之易水决然向西”,那么西向生命之活水岂能回头?!他老了,“膂力筋力骨力”都不似当年,但他精神犹存常青不老,他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骄旷的大野/向渐渐升高的地平之横杆/做最后一回冲刺;/看一腔热血还能染红几瓣秋花”!这里的用意十分明显,“大汉”对自然的挑战目的已经不再是求生存求物质(他已经老了,“许是赶不及望那沉雄之象听那裂云之响了”),而是为了证明生命意志的不屈生命形式选择的无悔!他继续前行,“蹚着厚厚的西部光大汉走得很远了”,他创造的业绩在证明着人生的力量,“这一切无法使他回头”!这就是燕赵儿女的骨肉和精血,也是西部人民的顽健与壮烈!最后,诗人套用了“夸父逐日”的神话原型,又改造变通了这个神话。大汉要在“夕阳跌落之前赶到绝顶”,这“绝顶”就是生命的峰巅,它需要一个人终其一生来攀援而最终以死亡来实现。有多少人中途就一卧不起,更有多少人仅遥遥一望就胆魄顿失!大汉真正是人中之人,钢中之钢,他知道“许是赶不及”那一切了,但仍然坚信,一个人只要他奔走着、挣扎着,最终他“虽无杖可弃,身后会是一片邓林”的! 这就是肖川式的西部诗。外缓内紧的节奏,嶙峋起落的意象,热中发冷的感慨,无不来自生命的底渊。哦哦,“风萧萧兮又起。大汉前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