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组诗名。七绝。李攀龙作。见《沧溟集》卷一二。明卿为吴国伦的字,是作者的友人,因上谏疏而遭贬谪江西,作者遂以此诗表示慰问。全诗共四首,其第二首为:“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言简情深,融情人景,抒发出同情友人遭贬的深厚情谊。李攀龙是明代后七子的主将,他虽主张复古,但也比较重视诗歌的情感作用,认为:诗依情,情发而葩,约之以韵文依事,事述而核,衍之以篇,葩不易约而核不易衍也。其诗作的另一特点是重视景物描绘,讲求意境,词采俊亮,富于艺术感染力。诗中很少有空发议论之处,正如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所言:“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这些特点在本诗中皆有所体现。 ☚ 关索庙 登太白楼 ☛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嘉靖三十年(1555)吴国伦(字明卿)因忤奸相严嵩,被贬江西按察司知事。时作者闲居济南家中,诗即吴赴任途经济南时所作。李攀龙是致力于学唐的诗人,这首七绝就神似唐音,出入李太白、王少伯之间,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溶铸之功力。 诗一开始就极力烘托送别气氛,意境音情皆类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初秋的渡头,飒飒的是秋风吹动枫叶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名句。送客的时候,又遇到天雨,更今人悒郁愁绝了。“青枫飒飒雨凄凄”句中两个叠词“飒飒”、“凄凄”都有绘色绘声的妙用。向行者所去的楚天望去,江天一片迷蒙。“秋色遥看入楚迷”,“遥看”二字点出目送远方的情态,一个“迷”兼写出细雨蒙蒙的景象和送行双方心情的凄迷。在将气氛烘托得很浓的基础上,再转入明快的抒情,是王昌龄的绝招,李攀龙此诗也是这样作的。 “谁向孤舟怜逐客?”第三句一问提唱。点出行者及其谪迁的身份。同时把遭受政治打击迫害者的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孤舟”是实有其物,又是迁客的孤危之象征。“谁向”的一问,可见当时能公开表示支持同情正义者不多。反过来也见出作者不避嫌疑,公然对明卿表示同情,有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严嵩当道,恐怖的政治气氛下,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权奸的一种反抗,不必挑明,自足珍贵。由问句跌出最末七字,是个更耐人玩味的浑含诗句:“白云相送大江西。”这“白云”就是“白云一片去悠悠”的“白云”,它可以是游宦的一个象征;也可以是他的一个陪伴,就象“草色青青送马蹄”的“草色”。虽然只说“白云相送”,事实上还有作者本人的目送,两意叠加,就是李白所说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末三字“江西”前加一个“大”字,可不是随便凑字数的。它可以读作“大江——西”,意即江西,但又失去地理专有名词的意味,成了一种景色,一个方向,可以唤起视觉印象。也可以读作“大——江西”,那又直接是对朋友去向的一个赞美,也就是为朋友长志气,对权奸投以蔑视。一位现代革命烈士遗诗写道:“昨夜洞庭水,今宵汉口风;明朝何处去?豪唱大江东。”末三字便是同一机抒。有了这个“大”字,才是“豪唱”的意味呢。 精心烘托气氛,用提唱方式抒情,明快而含蓄的结尾,这就是此诗在艺术上成功的几个关键。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诗题中的“明卿” ,是诗人吴国伦的字。吴国伦,兴国州 (今湖北阳新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河南左参政。李攀龙和吴国伦同是明代后期影响甚大的文学流派——“后七子”中的骨干,气味相投,交往甚密。这首诗,就是记录他们二人友谊的篇章之一。要明白诗中为什么充溢着悲伤凄迷的气氛,以及“孤舟” 、“逐客”云云究竟何所指,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创作背景及吴国伦此时的遭遇。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而遭迫害的直臣杨继盛,在冤狱之中受尽酷刑之后,又被昏君下令处死。正在兵科给事中任上的青年诗人吴国伦激于义愤,勇敢地站出来倡议士大夫们凑集钱财,为屈死的杨继盛办理丧事。这就得罪了严嵩。这位老奸臣寻了个岔子,将吴国伦贬谪为江西按察司知事。吴国伦凄凄惶惶出京,于当年秋天赶赴江西贬所。正在外州郡长官任上的李攀龙得知讯息,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也十分敬佩其品行,于是在任所迎送吴国伦。此诗就是在依依不舍地相送吴国伦上船时所写的。开头二句,以凄惋的笔调,黯淡的色彩,渲染出送行时的哀怨悲凉气氛。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日,西风阵阵掠过青枫林,发出撩人愁思的“飒飒”之声; 淅淅沥沥的雨水漫天而下,更加重了离人心头的凄怆之情。这时主人与客人一起向后者即将到达的楚天(江西)遥望,只见秋色迷茫,前方模糊不清。第二句语含双关,所谓“秋色”入楚而“迷”,实兼自然景观与友人前途而言之。逐臣的生涯,确如秋雨凄迷的远天一样惨淡和渺茫。这里以景寓情,以秋色喻人事,含而不露,颇有韵外之致。诗的后二句,就景抒情,表示珍重道别之意,却又不落言筌,不诉诸惜别的套话,而是以比兴的手法,无限深情地对友人说: “今天我们分手之后,就没有人在路上怜惜照应你这个孤舟逐客了,只有天空的白云伴送你驶向大江之西。” 这就收到了意余言外的艺术效果,颇有唐诗韵味。作为 “后七子”领袖人物的李攀龙,其诗颇多徒具外貌而中实空虚的 “瞎盛唐”之作。不过一旦他内心有真情实感需要表达而艺术处理又较为得当,他还是能写出一些清新自然的佳作的。《明诗别裁》评李攀龙曰: “七言律已臻高格,未极变态; 七言绝句有神无迹,语近情深,故应跨越余子。”此说如果是指其全部七绝,则有溢美之嫌; 但若单指他那部分情真语挚之作,则差为近之。这一首表达友谊之作,就堪称 “语近情深”。就在此诗创作之后十年,严嵩父子倾败吴国伦被重召入京,李攀龙闻讯大喜,作 《春日闻明卿之京却寄》 云: “十载浮云傍逐臣,归来不改汉宫春。摩挲金马宫门外,谁识当时谏猎人?”两首诗恰如一个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一悲一喜,珠联璧合,都以 “语近情深”取胜。不过,“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辞易巧” ,相比之下,还是应该承认写哀情的这一首更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