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流行性甲型脑炎,系脑炎的一种。可能由病毒引起。本病在我国尚无流行性报道。1915年曾在欧洲多次流行,1924年以后未曾流行过。临床表现与震颤麻痹相同,详见震颤麻痹条。
昏睡性脑炎
昏睡性脑炎亦称睡病、冯·埃科诺莫(von Economo)脑炎、或流行性甲型脑炎。急性期多有昏睡、眼肌麻痹和(或)各种形式的多动,而后又有后遗震颤麻痹综合征为特征。一直被认为是病毒感染,但尚缺乏充分根据。本病在1916~1926年期间曾先后在中、西欧和北美洲大流行,并波及远东、包括我国。以后未见甲型脑炎的报道。
病理改变是神经元被破坏,有噬神经细胞现象和血管周围以及脑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主要见于脑干(中脑、脑桥)、丘脑底部和丘脑下部。大脑皮质和小脑受累较轻。
起病急或亚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主要的神经症状为显著的嗜睡和眼肌麻痹。相反,也有一小部分病人多动,常有舞蹈动作和肌阵挛。又可见到眼球旋动的危象(oculogyric crisis) 即不自主的两眼向上或向一侧的联合运动,持续数秒、1~2分钟至1~2小时不等。脑脊液多正常,但也可有轻度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含量增加。糖含量正常。症状一般持续数周。20%以上病人在数周内死亡。很大一部分幸存者在数月或数年内发生震颤麻痹综合征后遗症。其他还有肌阵挛、肌张力障碍、食欲过盛、肥胖和睡眠反常等。儿童还可能发生精神病人格和强迫行为。
急性期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的治疗同震颤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