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明边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明边墙

是明王朝为防御北方民族侵扰修筑。明永乐年始建,万历年建成。西起绥中县铁场堡,东至丹东九连城,全长880余公里。设边堡98座,墩台849个,守军9万5千余人。边墙夯筑,残高2—3米,底宽5米,现各地分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边墙

明代辽东地方行政区划分界线。明正统七年(1442), 修筑起自宁远(今辽宁兴城)北境,经义州(今辽宁义县)、广宁(今辽宁北镇县)白土厂南折至牛庄, 又北至开原的边墙。成化三年(1467),又兴修南起凤凰城(今凤城),经抚顺以东,至昌图的边墙,联系西段边墙形成一条对女真及兀良哈蒙古的防线,亦作为明辽东都司与兄弟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 而非明王朝的国界。边墙大致可分为三段:辽西边墙、辽河套边墙、辽东边墙。总长一千七百六十余里。沿边设边堡九十八座,墩台八百四十九个。沿边墩台障塞操守, 共有官军九万五千余人,大的边堡每堡多至五、六百人,小的也有四、五十人。边墙修成后,明朝历代都曾重修, 增设城堡墩台。边墙建筑结构因地而异,大体可分为土墙、石墙、石垛墙、山险墙、壁山墙、炸木墙、木板墙七种。

明边墙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简称“明边墙”。共分三段,即辽西边墙、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七年(1442),西南起自长城,经铁场堡(今辽宁绥中县境),东北行过宁远(今辽宁兴城市)北境、锦西,至义州(今辽宁义县),再东行至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北黑山附近白土厂门。辽河边墙为最先修筑的一段,正统二年(1437)始筑,至七年完成,南起白土厂门,折向东南行,经台安、盘山,于三岔河处过辽河入海州(今辽宁海城县),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辽阳西黄泥洼、沈阳西老边,再北上至刻石佛寺过辽河,沿河西岸北行,再过辽河至中固城附近定远堡,沿辽河东岸北行达今昌图县清阳堡,东行至开原东北20余里的镇北堡。辽东东部边墙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为开原至鸭绿江的一段。西北起开原镇北堡,南至抚顺,东南行,经本溪清河城、碱场,南行经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县),再东南行直达今丹东市九连城。全长合1760余里。沿边设堡98座、墩台849个、路壕29941丈。各边堡皆派兵丁戍守,总计官兵95000余人。建筑材料因地而异,有土墙、石墙、砖墙、木墙、山险墙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