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1377—1402即朱允炇。明代皇帝。年号建文。1398—1402年在位。明太祖之孙。父死,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嗣位。采用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先后废周王梼、齐王榑、代王桂等为庶人。拥有重兵之燕王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举兵反。经过四年的战争,因任将不得人,措施不坚定,屡为燕王兵所败。建文四年,南京陷落,宫中火起,他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焚死,一说由地道逃出,改易僧装,流走各地,自号“应文”。明无谥号,清乾隆元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明惠帝 明惠帝1377—1402即朱允炆,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母吕妃。洪武二十五年(1392) 朱標病死,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死,允炆即位,次年改元建文。允炆推行仁义礼义之政,改定律例,宽缓刑罚; 蠲免欠赋,赈济灾荒,虚己待人,诏求直言; 任用文学儒士治国,提高他们的地位。以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以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参与军国重事,议定削藩。先后废周王棣等为庶人,命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吏民。又以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与都指挥使谢贵等侦伺四叔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 七月,燕王杀张昺、谢贵,疏指齐、黄为奸臣,援引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起兵 “靖难”。允炆先后派耿炳文,李景隆等将领征讨,不断失利,但是盛庸、平安等在济南之役、东昌之役大败朱棣军,朱棣几次遇险。建文四年五月,朱棣改变战略,挥兵南进,迅速渡过长江,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降。允炆不知所终,一说: 允炆已死,“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一说 “允炆由地道出亡,往来于滇、黔、巴、蜀之间”。有后妃一人,生子五人,太子文奎、广王文圭,《明史》有传。有女三人,其中二人长成。清乾隆元年(1736),追谥恭闵惠皇帝。 ☚ 明太祖 明成祖 ☛ 明惠帝见 朱允炆 明惠帝1377—1402即朱允炆。明朝皇帝,1398—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死,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死,即帝位。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计谋,先后削夺周、湘、齐、代、岷诸王爵位。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经四年激战,攻破南京。惠帝在宫中自焚死。一说他从地道出走,改换僧装,流浪各地, 自号应文。清代谥惠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