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明妃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明妃曲

明妃曲

七古。北宋王安石作。此诗咏王昭君出塞故事,和历来咏昭君诗立意有所不同。对昭君的美貌主要采用侧面烘托表现手法,然后提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翻古人旧案,新颖别致,又有助于塑造昭君形象。结尾“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更是突出奇笔,警策动人,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感慨。构思新颖,立意不群,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咏史诗的特点。

☚ 山园小梅   泊船瓜州 ☛
明妃曲

明妃曲

宋诗篇名。七古。王安石作。见《王文公文集》卷四○。共有二首,其中以“明妃初出汉宫时”一首更为著名。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司马光、曾巩、刘敞等人同时均有和诗。本篇先侧面烘托昭君的绝艳,再转写昭君出塞后的凄苦境遇,最后从家人角度进行无可奈何的抚慰。方东树云:“此等诗各人有寄托,借题立论而已。”(《昭昧詹言》)此诗所写昭君的悲惋暗寓诗人对君王不能识贤的哀怨,寄托自身无缘报效君王和国家的憾恨。诗中警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赵翼评为“此但谓其色之美,非画工所能形容,意亦自新”(《瓯北诗话》卷一一)。其实此二句为毛延寿翻了旧案,而暗自归咎不辨媸妍的帝王,从而一扫前人“留恋君恩”的陈腐题旨。“君不见”二句写出君王无情与残酷,并打破胡汉畛域之分,否定大汉族的传统偏见,最具手眼! 对这首命意独特的咏史诗,后来的评论家有誉有毁。宋曾季貍云:“荆公咏史诗,最于义理精深。”“他人所不能及”(《艇斋诗话》)。宋何汶《竹庄诗话》转引《渔隐丛话》云:“介甫《明妃曲》二首,辞格超逸,诚不下永叔。”而北宋王回,南宋范冲、罗大经,以及清人周容均有非议,包括笺注王安石诗集的宋人李壁也略有微词。

☚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

明妃曲

 

[宋]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11)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2),人生失意无南北(13)
 
 〔注释〕
 ①本篇选自王安石《临川集》。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为王明君,故称。原共二首,本篇列第一。作于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在颂美明妃的绝色和她对祖国的怀恋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不为人知重的感慨。②泪湿春风,泪流满面。杜甫《咏怀古迹》有“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因以“春风”指面。③低徊,如徘徊,心有感念、犹豫,行动也迟迟不前。顾影,顾视自己的影像,是自我怜惜。无颜色,无动人的颜色,指因伤心而面色惨淡。④不自持,倾倒得把握不了自己。⑤归来,如言“回头来”,指元帝言。丹青手,画师。⑥入眼,指能看得上的。⑦“意态”二句,人的神采从来是画不出来的,毛延寿因所画的昭君不如本人而被杀实是冤枉。⑧着尽汉宫衣,衷心思汉,所以常穿汉宫衣。日久,衣皆穿尽。⑨塞南,边塞以南,指汉王朝地域。⑩“只有”句,相传鸿雁可以传书信,但明妃只见雁飞,不见书至。(11)“好在”,如言“好吧”;是问候语,有时用在被问候者之前。毡城,匈奴所居毡帐,这里指居住在毡城的生活。(12)咫尺,极近的距离。咫(zhi只),八寸为咫。长门,长门宫。阿娇,姓陈,汉武帝的皇后。后失宠,退居长门宫。(13)无南北,不分南北,是说北国,南朝均有失意人。
 
 〔分析〕
 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歌,历代不乏名作。如晋石崇的《王明君》,以叙事见长;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则抒情深挚,凄婉欲绝,都脍炙人口,千古传颂。但泛览此类作品,主题大都类同,都代昭君倾吐哀怨。唯独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蹊径独辟,另具识见,不同凡响。
 本篇原列第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作者以细处入手,开篇就写昭君远嫁的场景,将历史的距离消逝得无影无踪,作者犹如这一历史事件的亲眼目睹者,动情地描述着昭君的哀怨,通过写她的泪、她低垂的鬓脚、她的“低徊”、“顾影”、“不自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细微的场面却烘托出一个悲字。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这里作者转换了叙述角度,写汉元帝的心理活动,以此暗衬昭君的美。没能拥有昭君的姿容,全怪画师的失职,也说明汉皇的昏庸。“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是王安石的精心之笔,《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这种说法向来为世人所接受,这样毛延寿似乎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人,王安石一反这种说法,并不是为毛延寿鸣不平,而是以他作为陪衬之笔,并不是他有意将昭君画丑,而是他没能力画出昭君的“意态”。诗到此,将昭君的悲剧推到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去品评昭君的容貌,无须作者直言明妃的倾国倾城之美。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叙述角度再次转换,写昭君远嫁后的心理活动,“欲问”、“只有”饱含昭君无穷的的孤独和落寞,和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意境一样悲凉。“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这就是昭君远嫁的使命和命运。“万里”、“好”、“莫”字字透着归汉的无望。
 最后两句是作者水到渠成的议论,联系作者写此诗的年代,正值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离他任宰相提出变法还有十年,跃跃欲试的激情可以想见。“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方面讽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略有自况,盼望得到仁宗的赏识。
 作者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落俗套,善用烘托和细致的心理描写来精心构思,通过人物心理和场景的转换向读者展示了历史的生动场面。镂刻人物内心世界语言简练,将巧妙的构思深藏于每一句平静的叙述之中,仿佛自己只是一个不带主观色彩的叙述者和镜头组接者,其实不然,如写昭君的美所用的手法令人叫绝。杜甫的《咏怀古迹》全诗透着气势磅礴的议论格调,而王安石的《明妃曲》则将心机深藏幕后,在自然生动的描述中,使作者要调动的一切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王安石的诗歌特点。

历代诗词精品之《明妃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北宋时辽夏交侵,岁币百万,诗人反思历史,昭君出塞成为热门的诗歌题材。此诗作于嘉佑四年(1059),一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有唱和之作。诗人多借汉言宋,如梅欧直斥汉计之拙便是。王安石此诗却极意刻画王昭君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和她不幸而生彼时的哀怨,是独具卓见之作。
 王昭君的悲剧本从入汉宫伊始,诗从“出汉宫”写起,突出了昭君和番的主题。四句极力渲染她的美丽和悲痛,句中“春风”即“春风面”(出自杜甫《咏怀古迹》)的省语。这里过人之处,是将昭君的美放到“低回顾影无颜色”——即悲痛的、最不足以显示其美丽的时刻来写。以一“尚”字转折,说就是在这当儿,她的美丽还能使君王动心如此,那么平时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此诗的一处妙笔。
 以下四句写汉元帝迁怒于画工。“杀画师”一事出《西京杂记》,杂记将昭君出塞悲剧归罪于画师,历来很多文人都为画师辨冤。如清刘献廷诗云:“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安石的翻案更早也更有意思,“意态由来画不成”是出人意表之句,因为人们通常认为画图是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即意态也是可以画成的,说意态画不成,也就强调了昭君之美的非同一般。更是暗示调查研究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所以高步瀛称其“托意甚高,非徒以翻案为能”。
 以下有一跳跃,概写出塞后数十年事。四句极写昭君眷念故国之思,却通过着衣不改汉服的细节来表现,是又一妙笔。如陈寅恪说,我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重文化甚于重血统。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标志的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如《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均用为典故。“可怜著尽汉宫衣”的细节表现出昭君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的民族感情。
 诗末四句用家人万里传语相慰,极写昭君之怨。奇怪的是,家人怎么倒劝她“好在毡城莫相忆”,还拿陈皇后作反例,说“人生失意无南北”,这不等于说不得意于汉、就可以当汉奸么?——王安石思想是不是出了点问题?王安石的许多政敌正是这样攻击他的。弄得一个回护他的注家蔡上翔千方百计为他辩诬,还说不清楚。其实那只是一句很无可奈何、很怨艾的话,有点象《离骚》中女须劝屈原的话,说是强为宽解也得。正因是强解,其效果是愈解愈悲——将昭君爱国而不为国爱的怨苦,抒写得入木三分。全诗段段皆有出人意表的妙笔,在同一题材的作品中当然出类拔萃了。
明妃曲

明妃曲

宋王安石的两首七言古诗。明妃即昭君,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妃。王昭君为西汉元帝后宫宫女,元帝按图召幸,宫女皆赂画工,昭君自恃美色不肯行贿,被画工毛延寿画得不像样子,多年未得召见。适匈奴与汉和亲,就将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临别时,元帝方才发现她美冠后宫,但已不能挽回,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等人。自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匈奴与西汉和好达六七十年之久,为民族和睦友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诗人咏昭君出塞的诗章很多,王安石这两首诗是其中的名篇。其中第一首叙述了王昭君出塞的经过,认为昭君美丽绝伦的风度神态是画不出来的,而汉朝皇帝六宫佳丽,朝秦暮楚,即使留下来,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爱情。篇末点明主题: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第二首写昭君出塞后的情景,认为“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元帝只是一时为她的美貌所动,实际是十分薄恩寡意的,而呼韩邪对她却诚心诚意,为她创造了尽可能富裕的生活环境,人生最大的乐趣不就在得到一个知心人吗?王安石这两首诗一反描写昭君出塞那种悲凉哀怨的情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其政治见解之高人一等,在这两首诗中也可见一斑。

☚ 福乐智慧   龟兹舞 ☛
明妃曲

明妃曲

宋王安石的两首七言古诗。明妃即昭君,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妃。王昭君为西汉元帝后宫宫女,元帝按图召幸,宫女皆赂画工,昭君自恃美色不肯行贿,被画工毛延寿画得不像样子,多年未得召见。适匈奴与汉和亲,就将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临别时,元帝方才发现她美冠后宫,但已不能挽回,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等人。自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匈奴与西汉和好达六七十年之久,为民族和睦友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诗人咏昭君出塞的诗章很多,王安石这两首诗是其中的名篇。其中第一首叙述了王昭君出塞的经过,认为昭君美丽绝伦的风度神态是画不出来的,而汉朝皇帝六宫佳丽,朝秦暮楚,即使留下来,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爱情。篇末点明主题: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第二首写昭君出塞后的情景,认为“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元帝只是一时为她的美貌所动,实际是十分薄恩寡意的,而呼韩邪对她却诚心诚意,为她创造了尽可能富裕的生活环境,人生最大的乐趣不就在得到一个知心人吗?王安石这两首诗一反描写昭君出塞那种悲凉哀怨的情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其政治见解之高人一等,在这两首诗中也可见一斑。

☚ 福乐智慧   龟兹舞 ☛
000070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