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胚胎学insect embryology昆虫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动物胚胎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发育机理及影响因素等的学科。可为研究昆虫演化及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昆虫胚胎学形成于19世纪初,开始是以形态描述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而用实验方法研讨胚胎发育原因。德国斯佩曼和蒙戈尔德(H. Speman andO. Mongold) 在两栖类和昆虫中发现胚胎中的“组织中心”,或称“组织原”(organizer),对另一部分的形态发生有诱导作用或刺激作用,于1924年发表了“诱导者”学说,推进了实验胚胎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化学分析法研究胚胎发育,形成化学胚胎学,并由此衍生出生理胚胎学。至70年代,受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的影响,开始用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研究胚胎发育,而形成分子胚胎学。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昆虫胚胎学可分为4个分支。❶实验胚胎学是采用分离、刺伤或结扎分裂球等方法观察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分裂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探讨胚胎形成过程的机理和原因的学科; ❷化学胚胎学是用化学分析法研究胚胎发育时细胞中物质变化的学科; ❸生理胚胎学是研究胚胎发育各时期的生理变化,如呼吸和能量代谢、营养来源等的学科; ❹分子胚胎学主要是根据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研究卵和胚胎中大分子的本质和合成的学科,以解决细胞分化问题;一个受精卵的DNA如何产生成体的全部器官,从发育的一定时期,在胚胎的特殊区域,有限数目的细胞如何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