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时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时评shípíng〈名〉 有关时事的评论。 时评 时评本世纪初报纸上的 一种时事评论。最初为短评栏目名称。1904年创刊的《时报》“特置批评一门,凡每日出现之事实,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在该报主笔陈景韩的主持下,这 一栏目所刊载的短评大都论题尖锐,切中时弊,文字简洁,节奏明快,给当时沉闷的报坛带来一股生气。“时评”不胫而走,风行一时,其它报纸纷纷仿效,开辟类似的短评专栏。现已为评论、短评等所代替。 ☚ 短评 微型评论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时评》列宁根据报纸上的材料写成的3篇短评,作于1901年1月底—2月初,收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其中与法律有关的是第一篇《打吧,但不要打死》,针对警察在警察局打死农民一案而写。文章从以下方面剖折并揭露俄国司法机构的阶级实质:(1)法庭在审判警察局的官员时,蓄意尽量从宽处理,而当他们在审判那些有触犯警察的行为的人时,却是一贯从严,从而表现了明显的阶级倾向。(2)由皇室法官和等级代表组成的法庭(并非陪审法庭)来审理此案,这不仅影响判决,而且影响预审和庭审的整个性质。规定凡是案件中犯法者或受害者为公职人员时,一律不由陪审法庭审理,这只是贯穿在俄国历史的整个近代反动时期的一系列法律中的一个,把这些法律串起来的是一个共同的意图,那就是恢复“牢固的统治”。因此,缩小陪审法庭的权限和限制公开审判,贯穿着俄国改革后的全部历史。在缺少“市井小民”的法庭上,谁会对这个案件的社会意义感兴趣呢? (3)这个案件值得注意,因为法官们对警察打死人这一问题的冷漠态度,不仅反映官场上的刑式主义,而且反映俄国人的苟且偷安的观点。在俄罗斯帝国,警察局里野蛮地违法打人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能够提到法庭上审判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犯罪的正是负责任在俄国揭露各种罪行的警察局本身。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牢固的罗网,这是一个多年的脓疮,要想除掉它就必须根除整个专制制度和人民毫无权利的现象。 时评 时评早期报刊的时事评论。最早使用这一文体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国际评论专栏。1904年创刊的《时报》在各新闻版均设置了评论专栏,以新闻为依托发表时事评论,并最早使用“时评”为评论专栏名称。辛亥革命前后,时评受到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各报竞起仿效,风行一时。时评的特点是以新闻报道为依据,一事一议,开门见山,笔调冷峻,文字洗练。 ☚ 形势述评 体育评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