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时差利息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时差利息论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柏姆·巴维克提出的一种庸俗的利息理论。认为财货的价值决定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人们对于现时财货(消费品)的评价,高于对未来财货(劳动和生产资料)的评价。由对现在和未来财货主观评价不同,而形成的价值差,叫“时差”。未来财货所有者必须向现在财货所有者,支付等于时差价值的贴水,即利息。 时差利息论Time Preference Theory of Interest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把利息看作时间产物的一种理论。该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阿奎那看来,贷出金钱收取利息的高低与贷款时间长短有关。贷款利息的支付通常与时间成正比,即支付的利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时间的缩短而减少。系统地提出“时差利息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其认为现在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指出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价值之间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按照庞巴维克的观点,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相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同种相同量物品的价值上的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的。 时差利息论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把利息看作时间的产物的一种理论。这一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意大利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阿奎那看来,贷出金钱收取利息的高低与贷款时间长短有关。贷款利息的支付通常与时间成正比,即支付的利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时间的缩短而减少。利息似乎是为一定时间而支付的。他认为这种利息是不合法的。因为时间是人们共有的财产,是上帝公平地赐给人们的。当贷款人对时间索取报酬时,他就欺骗了上帝。 时差利息论 时差利息论time lag theory of interest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把利息看作时间的产物的一种理论。这一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意大利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阿奎那看来,贷出金钱收取利息的高低与贷款时间长短有关。贷款利息的支付通常与时间成正比,即支付的利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时间的缩短而减少。利息似乎是为一定时间而支付的。他认为这种利息是不合法的。因为时间是人们共有的财产,是上帝公平地赐给人们的。当贷款人对时间索取报酬时,他就欺骗了上帝。 ☚ 劳动利息论 等待利息论 ☛ 时差利息论 时差利息论time preference theory;zeit agiotheorie奥地利学派著名代表者庞巴维克提出的以人对物品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利息”的一种辩解性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对等量的同一物品,在现在和未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庞巴维克从消费者心理出发,把物品分为现在物品(消费品)和未来物品(生产资料和劳动)。他列举了若干理由企图证明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总是高于对等量的未来物品的评价;价值即是主观心理评价;人们对同量物品在不同时间中主观评价的差异,或在同一时间对具有不同时间特点的物品的主观评价的差异,即是所谓物品价值的“时差”。庞巴维克进一步推论说,由于时差的存在,等价交换法则要求未来物品在同现在物品进行交换时,未来物品所有者必须向现在物品所有者支付等于上述时差的“贴水”,一切利息形式都不过是这种“贴水”的不同形式。庞巴维克宣称,借贷利息是利息的最典型形式,因为它一目了然地表现为以现在物品(借出的货币)交换未来物品(到期将偿还的货币)时所应得的时差即贴水。他还认为,企业利润是利息的最主要形式。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归结为“迂回的生产”,即需要利用工具、原料等等所进行的生产。其不同于“直接的生产”(或“赤手空拳的生产”)之处在于:生产的开始和消费品的出现之间有一时间间隔;于是又出现了“时差”,资本家用以购置工具、原料和劳动的是现在物品(消费品或能立即转化为消费品的货币),而他们要得到新的消费品,必须等到生产过程完结之时,因为工具、原料和劳动等等在物质上虽是现在物品,但在经济上却是未来物品,必须经过生产过程,才能“成熟”为现在物品。既然如此,在庞巴维克看来,资本家在生产之先支付给劳动等等的价值理应少于它们将来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而多出来的价值又是由于“时差”所造成,是这种“时差”的贴水。庞巴维克还把租金(包括地租)归结为耐久性物品(包括土地)的近期效用和远期效用的时差。他认为耐久性物品的效用由一系列递减的效用所组成。当远期效用在使用期间逐渐变成近期效用时,价值也会由于“时差”原理而增加,增加的部分即是租金(包括地租)。 ☚ 边际效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 ☛ 时差利息论 时差利息论亦称“贴水说”。庞巴维克所倡导的一种利息理论。他用人们对等量的同种商品在现在和将来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上的差异,来说明利息 (实际上是各种形态的剩余价值) 产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相对立。庞巴维克把物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在现在使用、直接满足当前欲望的“现在物品”; 一类是须在未来才能使用、满足将来需要的“未来物品”。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总是高于对等量的“未来物品”的评价。因为: (1) 供求关系在现在和未来有差别,由现在物品的缺乏而推想未来物品比较丰富,则现在物品的效用大,未来物品的效用小。(2) 人们有一种低估未来的心理,即一切现在欲望都较强,未来欲望都较弱。因此,人们对于同量的物品,现在的评价比未来的评价高。(3) 现在物品在技术上比未来物品更为优越。第一,现在已有的生产资料比将来才有的生产资料可生产更多的产品; 第二,有了可以直接满足现在需要的物品 (消费品),就能够促成运用生产工具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从而制造更多的消费品。根据上述理由,现在物品的价值比未来物品的价值大。这种由于对现在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的主观评价不同而带来的价值上的差异,即所谓“时差”。它的存在,要求在等价交换中,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所有者以等于这个差价的“贴水”。这种贴水就是利息。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主要形态: (1) 借贷利息。认为一笔借贷无非是现在物品对未来物品的一个实际的真正的交换,借贷利息就是将来物品的所有者 (债务人)支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 (债权人) 价值差价的“贴水”。(2) 企业利润。这是利息的基本形式。庞巴维克认为,资本主义生产采取的是迂回生产的方法,即在生产商品之前,先得花时间去准备生产工具和原料,这样,在生产的开始和消费品的出现之间有一个时间的间隔。因此,企业家雇用工人就是以现在物品(消费品) 交换未来物品 (不能满足眼前需要的劳动和生产资料),二者之间存在“时差”,利润就是这个“时差”的“贴水”。(3) 耐久物品的所得,即租金。“耐久物品”的出租,是以近期效用交换一系列递减的远期效用,二者之间也存在“时差”,租金就是承租者付给出租者等于这个差价的“贴水”。土地是特种“耐久物品”,它的价值由一系列无限年效用构成,且“最后”年效用的价值等于零,对土地的现在价值几乎无影响,从而它的全部价值——地租——都是租金。总之,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及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对于等量的同种商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里主观评价的差异。据此,庞巴维克试图证明利息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不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没有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别。因此,利息就成为古今恒有的一般经济形态。 ☚ 归算论 边际生产力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