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货币思想
重商主义是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产生于15世纪的英、法、意、荷兰等国,全盛于16至17世纪上半叶,开始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成长初期对货币积累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见解和主张可以概括归纳为如下数点:
❶只有真正能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算是财富,因此,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二者是同义语。
❷流通领域、即产品转化为货币的领域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
❸利润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它是产品贱买贵卖的结果。
❹但不是任何流通者是财富的来源,只有国际间的流通才是财富的来源,因为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数量。
❺根据上述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差额必须是顺差,即少从国外买进而多向国外卖出。
重商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大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期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斯重商主义者和晚期重商主义的不同主张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顺差看法的分歧上。前者以守财奴的眼光来看待货币,认为一切对外购买都使货币减少,一切出售都使货币增加,故强调少买多卖,最好一点也不买,主张对每一国的贸易都必须是顺差。而后者则已是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待货币,懂得只有将货币投入流通而不是搁置起来,才能取得更多的货币,故强调多卖,为了多卖,不妨也多买,只要卖出的总量大于买进的总量,从而主张只要求对外贸易总额是顺差就行了。由于这种分歧,所以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而晚期的重商主义则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在英国是以W·斯塔福德(1554~1612年)为代表。在1581年他出版了《对本国同胞若干不平意见之批评的记述》一书。在书中他认为,货币就是财富,故应力求增加,并将其保持于国内,不使其外流。因而从外国输入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输入本国能够自己制造的商品尤其有害,因为输入商品势必引致货币的外流。当时正值英国物价高涨时期,针对一般人将物价高涨归因于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见解,斯塔福德正确地认为是铸币贬低成色和磨损的结果。他认为货币必须是商品,金和银之所以能够执行货币的职能,就是因为它们是商品,是其本性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商品。他同时坚决认为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说国王无论如何改变货币单位的名称,都无力提高货币单位的购买力,货币的实质价值正是由其金属内容所决定的。很显然,同所有的早期重商主义学者们一样,斯塔福德是抱以金属学说的货币价值见解的。此外,斯塔福德认为货币的单位名称如镑、里佛等,不过是表示贵金属重量单位的名称,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但却已意识到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在法国,早期的重商主义者是以A·孟克列钦(1576~1621年)为代表。其代表著作为《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孟克列钦同斯塔福德一样,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极其重视黄金,认为对外贸易是黄金的来源。他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格言——货币是“战争的神经”,并进一步说,黄金比铁更具有威力,故各国均在寻求获得黄金的方法,但获得黄金的方法只是来自对外贸易,因此政府应扶持本国的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