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三、蒙城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三、蒙城县

十三、蒙城县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5′~116°49′,北纬32°55′~33°29′之间。东邻怀远县、西接涡阳县、利辛县,南靠凤台县,北依濉溪县,辖1场7乡16镇,577个村。全县总面积2 0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千公顷。总人口108.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18万人。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6元。蒙城县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823.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 351.5小时,无霜期211天。境内土壤由棕壤土、砂礓黑土、潮土等构成,砂姜黑土占的比例较大。199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4.1万吨,是1949年的3.4倍和1978年的2.6倍;棉花总产量1万吨,是1949年的25.6倍和1978年的4.3倍。复种指数192%。1993年粮食、棉花跨进全国百强县行列。黄牛饲养量达72.4万头,出栏近20万头;生猪存栏60多万头,出栏28万头;山羊存栏50多万只,出栏2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出栏340万只。全县乡镇企业31 969家,从业人员220 175人,固定资产原值12 178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6.37亿元,税收3 661.5万元。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3亿元。
黄牛生产是蒙城的支柱产业。1984年,县里制定了“以黄牛开发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的战略决策,提出“以黄牛开发为突破口,以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原料,以千家万户为依托,大力发展秸秆养牛业”的发展思路,把秸秆养牛作为一个重点产业加以实施。1988年和1990年,均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先进县。1993年,蒙城以黄牛存栏42.79万头、出栏10.36万头,被誉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其主要经验是:
(1) 依靠科技,提高秸秆养牛水平。
❶普及青贮、氨化技术。1986年,蒙城县农牧技术人员通过对比试验,确认青贮、氨化饲料营养价值高,喂牛适口性强,同时还研制出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的“氨化枪”,用于整垛麦秸的氨化,从而使青贮、氨化技术逐步在全县推广。1986年,全县青贮、氨化秸秆量2.5万吨,1992年12万吨,1994年达60.5万吨。
❷积极开展防疫承包。全县黄牛发病死亡率由1984年的1.5%下降到1994年的0.3%,增加了秸秆养牛户的经济效益。
❸狠抓品种改良。从1987年起,组织实施农业部制定的“肉牛丰收计划”,大力引进优良品种,促进黄牛改良向肉、奶、役方向转变。1994年,全县冷配率已由1984年15.23%提高到91.3%;受胎率由61.3%提高到79.5%。1994年末,57.2万头存栏黄牛中,优质杂交牛达52万头,占总数的91.2%。
(2) 抓基层建设,促秸秆养牛形成规模。为扩大规模,在注重抓好千家万户秸秆养牛同时,重点支持和扶持专业大户养殖和乡、村集体养殖,着力抓好规模养殖和基地建设。1984年,全县黄牛存栏16.2万头,1991年31.9万头,1994年达57.2万头。其中,户均存栏3头以上的乡镇9个,户均存栏4头以上的村104个,户均存栏5头以上的村民小组1 600个,存栏10头以上的农户1 012户。全县通过范集镇小张集改良点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品种的优化,形成“黄牛改良热”;通过在先进乡镇召开秸秆青贮氨化现场会,促使全县形成“青贮氨化热”;通过推广范集镇村村兴办集体养牛场的经验,带动了全县集体规模养牛业发展;通过树立全国劳模、养牛状元葛维连和省人大代表、养牛能手戴建峰等个体养牛的典型,使全县众多的养牛大户应运而生;通过推广于庙、王新庄等村“棚、池、桥、槽、路”五位一体建设的经验,促进了各乡镇养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上档次、上水平。
(3) 完善发展黄牛生产的配套政策。
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对年饲养10头以上,出栏5头以上的大户,蒙城县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存栏量每增加1头,从黄牛发展基金中解决周转金500元。1994年,中共蒙城县委、蒙城县人民政府从县财政拿出30万元,对全县32个养牛明星大户,14个养牛先进乡镇,50个养牛强村及一批支持、扶持发展秸秆养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❷在资金上倾斜。1984年以来,中共蒙城县委、蒙城县人民政府加大秸秆养牛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1.4亿元,用于黄牛改良和引进。拿出近3 000万元资金,重点建设、完善全县83个改良站点和53个基层畜牧站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❸服务上到位。围绕“赶着黄牛奔小康”,全县一盘棋,全方位服务,逐步建立了改良、防疫、购销、保险、信息、饲养等服务体系。从1984年以来,为支持黄牛生产发展,全县累计投放平价尿素4 000余吨,塑料薄膜120吨,平价柴油400吨,饲料2万余吨,80%的农户与保险公司签定了黄牛保险合同。
(4) 调整种植业结构,保障发展秸秆养牛的物质基础。全县在改革耕作制度的同时,加大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了玉米、山芋等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大力组织区域化开发,规模化生产。1994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3.33千公顷,山芋达40千公顷,由过去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过渡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5) 抓好市场建设。全县53个集镇都设有黄牛专业市场,并于1991年举办了优质黄牛大赛。1992年,县里举办首届“黄牛文化节”。各乡镇也利用庙会、赛牛会等多种形式促进黄牛交易,初步实现小市场与大市场的接轨。1994年,全县黄牛交易量20.3万头,交易额达2.28亿元。通过市场的拉动,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信息灵了,商品意识浓了,发展养牛的路子拓宽了。

☚ 十二、涡阳县   十四、砀山县 ☛
000030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