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理市
大理市位于滇西中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大理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滇西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又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1999年全市幅员面积1 4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 690公顷。总人口49.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6万人,占63.3%;少数民族人口35.25万人,占总人口的71.3%,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境内最高海拔4 122米,最低海拔1 386米。大理市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473.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05天,年平均降雨量1 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大理市历史悠久,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3000年前,洱海周围就生活着白族先民。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洱海地区与内地发生经济文化交流。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诏第四代首领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明、清为大理府治,称太和县。民国2年(1913年)改为大理县。新中国成立后,行政体制曾几经变动,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理县,与下关市合并组建为现在的大理市。1999年全市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89个行政村,96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设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大理市拥有驰名中外的大理石矿床,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著称。苍山十九峰西列为屏,海拔2 100米到4 122米,长50千米,东西宽20千米,东临洱海,峰间溪水清澈,四季长流,注入洱海。洱海清明如镜,是我国七大淡水湖之一,面积250平方千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大理杜鹃花因多、盛、奇、艳而定为市花。大理历史上是中国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的古丝绸南路的重要门户,是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拍摄地,是抗日名将周保中的家乡。南诏太和城遗址、德化碑、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大理古城墙等人文古迹是大理市“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理市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大理飞机场的通航, “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一级汽车专用公路的通车,以及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系统的开通,大理市的交通、通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乡镇和全部行政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修通了公路,交通、通讯十分方便。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25.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2亿元。1997年,农民人均有粮496千克,人均纯收入2 279元,有45个行政村(办事处)基本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