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甘肃民用航空
1909年至1920年间,世界各国列强以办理民用航空的名义,来中国寻找航空市场。1924年10月25日,北洋政府航空署下设立“筹办西北航空委员会”。计划开辟的航线:一是由河南省陕州今河南陕县为起点,经渭南、西安、平凉、兰州、武威、酒泉、安西、哈密、吐鲁番、迪化(今乌鲁木齐)、乌苏里至伊宁,连接中亚细亚;二是由兰州往北至宁夏、五原、包头;三是由西安往汉中、保宁 (今陕西褒城县)、成都到达重庆。后因陕州发生战争,“筹办西北航空委员会”解散。1929年至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与欧亚航空公司 (中央航空公司的前身)相继成立,美国和德国资本在航空领域开始侵入。国民政府与德国汉沙航空公司组建的欧亚航空公司在开辟航线的同时,在兰州、洒泉两地设立航空站。兰州站设在拱星墩,该机场配备了极少且简陋的房屋、设备和少量的工作人员。在酒泉北乡离城约20公里的新天墩修建的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供德国制造的四座小容克斯飞机起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同德国政府断交,同时接管了欧亚航空公司的德国股份。这时在甘肃航线上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航空公司。它是由国民政府和美国航空发展公司签订的中美航空邮务合作而成立的, 美国投资45%。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由重庆至成都至兰州至酒泉至哈密至乌鲁木齐至伊犁至沙车至白沙瓦至新德里航线,全长6 000多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第十四空运队长陈纳德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亦在甘肃境内开辟了航空业务。1948年起,随着国民政府的衰败,航空业务日益萎缩,至1949年下半年,甘肃境内航线已完全处于停顿状态。设备大部分运走,人员除部分负责人调公司,少数技术人员调职,其余均就地遣散。旧民航给甘肃留下的只有两块既无人员又无设备的空房残壁和荒凉的飞机场。